千里2021-06-10 21:07:40
评“照片背后的故事”的美军战报 *****

 

对于人员伤亡,美军一般不好太掺水分,例如,沙岘隘口(Morae Kagae Pass)战斗,战斗发生在1951年5月16日,美军报告(UNIT REPORT)出炉在1951年5月19日,也可以说是当场出报告了:死7人,伤19人。但关于装备,美军报告(UNIT REPORT)--牺牲(LOST)2坦克,其它都没提了。 *****

 

坦克确实也有伤和亡的概念,牺牲(LOST)2坦克,其意思当然是不可否认的“死亡”了2坦克,也即当场没得救了的坦克,但伤的坦克如何算,美军显然是不会去算的,只要还开得动,即使炮管没了,屁股翘了,口歪了,美军不会算作战斗中牺牲了这辆坦克。相当的这类情况就是美军丢下重装备跑路时,不管丢了多少,基本只报人员的伤亡情况,而基本不报设备情况。 *****

 

关于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美两军的特点,最为精辟的概括就是美军“钢多气少”,志愿军“钢少气多”。这里的“钢”是指武器装备,“气”是指士气意志。毋庸置疑,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美军武器先进,装备精良,握有绝对的火力优势,美军一个师配备的火炮数量要超过志愿军的一个军,更不用说铺天盖地的空中支援。正是由于美军的这种优势,才导致志愿军很难成建制地大量消灭美军,出现了围而难歼的局面,最典型的就是长津湖战役,志愿军已将陆战一师一部分割包围在数个孤立据点内,却因为美军火力猛烈,加之天寒地冻,无力歼灭,使得美军成功突围撤退。美军作战对于火力极度重视和依赖,除了各式火器的装备数量多外,编制配置也颇有门道,火力支援单位贯穿整个编制体系。 *****

 

志愿军眼中的坦克,当然是看成美军的重要装备,也即志愿军用身体和性命去拼坦克的“命”认为就是战斗中消灭敌人的一种方式,所以,志愿军常常就是牺牲自己去换坦克,成功的可能性应该说还不高,可谓明知不可为而要去为之--勇气也;而如果换成志愿军有坦克,美军没坦克,你要美军以身拿个炸药包或手榴弹去拼坦克,不说绝对不可能,但基本是不可能的,没这种勇气。 *****

 

如果对如上的基本道理能理解,就明白志愿军对战斗中的伤亡概念会是另外一层意义。所以,一场战斗,志愿军说打击灭了7辆坦克,美军方面只承认牺牲(LOST)2坦克,这种装备的价值在志愿军当时看来也是相当大的了,毕竟不象现在了。 *****

 

另外,关于战争记录的设备,志愿军肯定也是基本没有,志愿军即使有大场面的歼敌情况,也无法拍个照片留下来,当然,很可能仁义之师的志愿军也不会去拍这种照片,毕竟没什么必要。尽管美军的各种记录设备都很多,但美军心中想拍点那种横遍战场照片却很少,成千上万张中总有那么一张被拿来说事也不奇怪了。 *****

 

其实,关于那张美国人拍的“横遍”照片,一般情况下美军应该是没有机会拍的,只不过当时志愿军的主要目标仍然放在东进上,在继续东插,也才有了在第二天志愿军走了后的美军有机会去拍。

千里2021-06-10 21:10:50
志愿军尸横遍野照片背后的故事
多哥2021-06-10 22:50:24
敌我双方在战斗结束之后都要把散入各处战死的归拢一起然后挖坑掩埋。把此刻情景说成尸横遍野,是 “公知” 斗士无知的本性特色。
多哥2021-06-10 22:53:40
战场上没有这种挤在一块冲锋,又被这么很容易地打死在一块、躺在一块儿让你说成是尸横遍野的怪像。
viBravo52021-06-10 22:57:11
用炸药包去拼坦克是加入解放军的日本皇军传授给解放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