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沧桑2021-07-04 14:13:16

 

 

〝爸爸,我知道,这些年你受委曲了,你走吧,慢慢走,你走了就自由了!〞

 

赵紫阳曾与陶铸共事15年,陶铸之女陶斯亮在2015年第2期《炎黄春秋》撰文《我与中央统战部六局》,罕见披露了赵紫阳去世之前的身体、精神状况及家庭环境。

 

文中写道:2005年1月的一天,我最后一次去看紫阳叔叔。见他明显消瘦,特别是两只手近乎干枯。他挂着氧气,坐着说话似还有底气,头脑也极清楚,只是离不了氧气,也不能站立活动,一站起来血氧饱和度就会从90%掉到80%。

 

至于家,清贫至极。房廊门窗已是油漆斑驳,室内没一件鲜亮的摆设,仍用着公家配置的家俱,早已陈旧不堪。在伸手可及的饮水机龙头上,系一根绳到门把手,那是紫阳叔叔为小狗进出设置的。

 

他的忠实伙伴,小狗〝拉肯〞已死,现在是一条西施犬在守护他。梁阿姨(赵紫阳夫人梁伯琪)在另一间房独坐。她的双眼已失明,什么都不能看,天天孤零零地坐着,消磨着时光。

 

看到这个破败不堪的家真让人沉重,鼻子发酸。

 

要告别了,万没想到紫阳叔叔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竟然是:〝你批评我对知识份子不够关心,不如耀邦关心,我都记着哪!〞曾经的总书记,位高权重,一生波澜壮阔,在我们都知道已是最后的见面时,却说出这样一句略带孩子气的话,让我特别的震动,这才是人性啊!越是接近生命的终点,人性越是浓烈到极致,而极致就是回归本真。

 

陶斯亮还回忆,在她与赵紫阳的交往中,最深的感受是平等公正开明,他善于倾听,不轻易打断人,对于一些坊间流言,即便是涉及他及子女的负面说法,他也不会有不悦的表情,更不会训斥人,就是发表不同看法也是娓娓道来,从不以长者之尊圧晚辈一头。

 

赵紫阳的老部下杜导正之女杜明明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他尊严地走了——赵紫阳临终纪实》,以附录的方式收录在《赵紫阳还说过什么——杜导正日记》一书。

 

文中写道:2005年1月6日,赵紫阳肺病又一次发作。与往日不同,这次发作严重,他休克了,立即送进了急救室,这就是被香港媒体误传的〝死亡〞假消息。因为抢救及时,三分钟后,苏醒过来。

 

1月14日,赵紫阳坐在沙发上,呼吸突然急促,同8天前发病一样。他平静但很认真地告诉医务人员:〝情况不好。〞护士们观察仪器上各项数据,未发现恶化迹象,于是安慰他不要紧张。但直觉使他清晰地感到了危险的信号,他对护士说:〝不对,你们不知道。〞

 

医生赶来,建议他上床检查,他已经没有力气上床了,轻声对医生说:〝坐着再休息一下。〞但就在上床之后,他休克了,没有心跳、呼吸、血压!

 

据在场的人说,经过一小时十分钟的抢救,赵紫阳的呼吸、心跳才逐渐恢复,血压也有了一些。医生对守在一旁的赵紫阳的女婿王志华说:〝情况很不好,请叫其它的家属来吧。〞

 

赵紫阳随后处于昏迷中,这天,他的病情急转直下。刚刚降落在日本机场的赵紫阳之女王雁南,打开手机就听到了王志华紧张而慌乱的呼唤:〝赶快回北京!〞她没出机场就买了回程机票。赵紫阳的儿子赵大军、赵二军、赵四军、赵五军加上能够赶回来的孙辈都回到了家中。

 

1月16日,赵紫阳仍全天昏迷。持续的昏迷和抢救已超过48小时,情况继续恶化。五个儿女依次单独走到赵紫阳床前,把所有的爱与痛、哀怨与歉疚向老父亲作最后的倾吐。

 

成长在老干部家中的孩子都很少跟父母有亲昵的举动,此时,他们握着老人的手,不停地在他瘦骨嶙峋的手背上抚摸,赵五军失声说道:〝爸爸,你不仅生下了我们,也教育了我们怎么做人,你放心,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善良、正直,我们的所作所为决不会玷污你的名字!〞

 

突然,一个奇迹出现了,久经风浪而不爱流露情感、更很少在孩子们面前掉泪的老人,眼角处竟然滚出了晶莹的泪花!紧接着,那泪水竟像喷涌的清泉流淌不止。

 

王雁南再也无法控制感情,扑到老父身边,泣不成声地说道:〝爸爸,我知道,这些年你受委曲了,你走吧,慢慢走,你走了就自由了!〞

 

1月17日晨7时1分,赵紫阳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走了,用最符合自己心愿的方式——尊严地离去!

 

皇爷2021-07-04 14:34:37
邓小平厉害,干掉了一个主席,两个总书记。
passyi22021-07-04 14:46:19
投机不成,反失一把米。
有言2021-07-04 14:51:37
是的。老邓也是的,扶这样一个人上台。-:(
passyi22021-07-04 15:06:13
老邓需要人顶华的总理,万里和赵之间选了赵,只看了能力,对赵的人品了解不够。
邮政编码2792021-07-04 15:26:55
这文笔,什么叫喷涌的清泉流淌不止?作者没见过喷涌的清泉?用最符合自己心愿的方式——尊严地离去?作者这么扯,如何让人看到实质?
jin_yin_hua2021-07-04 15:30:34
是这样的
信笔由墨2021-07-04 15:30:43
两人对64的态度是一样的,万老赵青,万长期在中央部委,赵从县、省一路干上来。
信笔由墨2021-07-04 15:32:57
文人笔墨,别那么叫真,要容得煽情文字哈。
信笔由墨2021-07-04 15:48:17
赵紫阳,六四起因矛头所向的二号人物。……
邮政编码2792021-07-04 16:08:19
很怕看上一辈作家写的回忆录,文笔极其浮夸煽情,要不就是哼哼唧唧的夹带私货,就王友琴文革死难者的文笔最端正,竟已是全国文科状元。
chufang2021-07-04 16:19:27
还不如说李鹏激化了政府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chufang2021-07-04 16:20:10
赵没大错。那时候大部分人同情学生。
信笔由墨2021-07-04 16:22:06
不反对,但这是不同的话题了。
世事沧桑2021-07-04 16:27:05
赵紫阳拒绝镇压,拒绝认错,在广场说了良心话,已经是难得了。
akc2021-07-04 16:30:46
怎么不为逼糧,抄家,烤打农民流涙不止?
chufang2021-07-04 16:46:19
那些年,那几个官员不这样做?
adxp2021-07-04 16:55:13
小个子难缠,都长心眼了
简单得很2021-07-04 17:24:15
一丘中稍微好点的貉
方家胡同2021-07-04 17:42:26
赵紫阳只适合当省长或部长,让他挑起重任是害了他。
通州河2021-07-04 18:41:19
回忆录不说自己好或为自己辩解,不可能吧
chufang2021-07-04 18:48:20
老毛算大个子的,整死了个主席,逼死了个副统帅,吓死了个总理,搞疯了个老婆。好缠吗?
邮政编码2792021-07-04 18:49:34
64后,广东高校骂赵的人多了去了。
chufang2021-07-04 18:57:59
大家都差不多,江泽民更好一些?习?
sunsetocean2021-07-04 20:17:16
恶心,自己就是最大的官倒,摇身一变成了民主自由的棋手,民主派好戏精
k_lao2021-07-04 20:40:30
煽情。S亡是人类最公平的事情之一。
topicee2021-07-04 20:41:52
+1000,64反的就是他儿子,没他behind scene, 儿子敢乱来?…佛曰因果
方家胡同2021-07-04 21:18:35
在演技方面,赵明显地比其它任何人都高明多了。
邮政编码2792021-07-04 21:20:15
你指的是自传吧?我说的是作家写的回忆录,包括一些写地方志的。本文就是个典型,修辞手法不懂说人话。
swk0032021-07-04 21:32:22
64的初衷是反腐败。当时腐败的源头是邓家大方二方,赵家大军二军。那时候李鹏家大鹏二鹏还没出道
邮政编码2792021-07-04 21:35:05
包括章诒和那据说要获诺贝尔奖的《往事并不如烟》,什么抄家红卫兵用脚把翡翠碾得粉碎,什么最后的贵族,没有写实的心态,还是写煽情小说
邮政编码2792021-07-04 21:53:52
大鹏二鹏还没出道吗?记得我亲戚的公司差点被其中一鹏骗了一百万就是差不多的时间。那时一百万是半个公司了,所以我的印象中鹏们就是极坏
信笔由墨2021-07-04 22:06:17
所以对万、赵两人作了冷处理。
通州河2021-07-04 22:12:40
鹏老大不行,名声极臭,躲新加坡去了。小鹏同学还是不错,在华能做得风生水起
planet2021-07-04 23:34:16
这是政治家与政客的区别,老赵好样的.
jw20092021-07-05 00:24:22
邓小平错了吗?没有!当时中国的经济改革还刚刚开始,根本没有条件谈什么政治改革。。赵有点意气用事想问题。。
wufaren2021-07-05 01:02:56
看看赵用的人,不输天理不容
衡山老道2021-07-05 02:39:44
不把赵搞下来,中国就比苏联先崩溃。
xy9992021-07-05 04:19:31
是的。是反官倒,利用权力走私倒卖发大财,没提“腐败”,那个时候你不知道哪里有腐败啊!
peter22021-07-05 04:29:56
不值得同情赵
yunshangao2021-07-05 05:15:04
“反瞒产私分”就是赵紫阳发明,得到毛主席高度赞赏而推广到全国,毛擢升其为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州军区政委。不过60年后,赵态度大变
游兵散勇2021-07-05 08:46:30
这结论从何而来?
郑南2021-07-05 15:56:24
共产党之残暴,之毫无人性,非人类所能想象。
湘水北逝2021-12-06 08:04:32
Plus 害死大老婆
湘水北逝2021-12-06 08:11:47
他后来转变说明他是一个真诚的人,犯过错误但知错能改成就了他
大荣确2022-04-20 19:18:49
在紧要关头选择服从良心与良知决定了其历史定位。生活中和历史上的细枝末节不足为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大节不亏,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