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沧桑2022-07-03 17:56:37

 

提起120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南泥湾》这首歌了,抗战期间359旅的事迹是那样的深入人心,也不免让人感觉120师只是在开荒屯田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
确实,作为八路军三大主力师的120师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不如115师和129师那样出彩,打的仗相对要少一些,也没有类似平型关、阳明堡、黄土岭、响堂铺等等这样妇孺皆知的战例。
 
120师的发展也比较慢,到抗战胜利时,连上地方武装的总兵力也只有10万人左右,远不如115师与129师的30余万人。
其开创的晋绥抗日根据地也比不上其他两师创建的晋察冀、山东、晋冀鲁豫等这些根据地。
从后来的发展脉络看,到了解放战争,115师发展成为了最强大的第四野战军;129师则逐渐演变为著名的二野,即刘邓大军;而由120师演变而来的一野部队,其实力又在四大野战军当中最弱,发展同样是最慢的。

Image

说起来,120师的起点其实并不低。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属三个师,即115师、120师与129师。
120师的前身主要是贺龙的红二方面军。该师成立的时候,是以二方面军的红2、6军团为主体,再加上陕北红军第27、第28军,独立第1、第2师和赤水警卫营及红军总部直属队一部
改编时,120师的人数为1.4万人,在三师里居中,仅次于由红一方面军改编的115师的1.5万人,而多于由红四方面军改编的129师的1.3万人。
120师里边战将如云,不仅有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李达、贺炳炎、廖汉生这些从湘鄂川黔根据地一路长征走来的二方面军将帅,还有张宗逊、陈伯钧、李井泉等原红一方面军的干部。
 
那么,起点并不低的120师因何渐行渐弱?这中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由于中央的整体战略需要而导致。
抗战初期,为了巩固后方,中央军委命令120师长期在晋西北、陕北等地活动,主要任务是保卫陕甘宁。
八路军东渡黄河参战后,为保卫边区,延安从3个师中,各抽调一部分人马成立了留守兵团。这其中,从120师抽调了359旅718团、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
120师开创的晋西北、晋绥根据地,也是陕甘宁根据地最主要的屏障,只要这块根据地在我方手中,那么陕甘宁边区就基本无虞。
如此看来,120师担负了重要的战略任务,所以不能和其它部队一样大踏步东进,毫无顾忌地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辟根据地,招兵买马壮大自己。
而晋绥和晋西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地瘠民贫的地区,兵源和粮源严重不足,也极大地限制了部队的发展。
和其他两个师比起来,120师大规模的战役就打得非常少了,没有作战就没有缴获,部队的武器水平也上不去。
而人数和武器装备还只是其次,一个基本的军事常识就是:部队长时间不打大仗,得到的实战锻炼机会也有限,实战经验积累也就缺了,就容易生锈,容易废掉。
就好比抗战后期的国民党军队,空有数百万人数规模,与日军的正面会战大大减少,战斗力相应也会变差。
到了解放战争时,面对多年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作战的我军部队,蒋军的人均战力就有了差距。虽然在军事装备和人数上的优势,并不能完全弥补这种差距。解放战争第一年打完,47年6月蒋军就锐减到373万人。
同时,120师除了要拱卫陕甘宁,还是参与陕北边区生产建设的主力,前面所说的359旅南泥湾开荒就是典型例子,以至于被兄弟部队开玩笑,说“开荒开得不会打仗了”。
当然了,359旅在南泥湾开荒,成为实现自给自足的模范旅,解决了陕甘宁及晋绥根据地的粮食供给问题,同时为边区建设学校,医院,修路修桥等基础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359旅被抽走后,贺龙手中只有张宗逊的358旅,一段时间在晋西北没饭吃,经延安批准,去相对好一些的冀中发展,扩充了一些兵力后又被调回晋西北。
所以,120师由于战略需要,始终只能在一块欠发达的狭小地区内活动,是该师不能快速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其次,在120师的班子内部也存在一些矛盾,形成了一定的内耗。
120师主要由贺龙的二军团与萧克、王震的六军团组成,虽然长期在一起作战,但在长征行将结束时才组建了二方面军,两军团之间在整体和谐的情况下,也免不了会有一些矛盾。
在长征途中一次配合作战中,曾发生过六军团在没打招呼的情况下不辞而退,致使二军团损失一个团,贺龙对此大为不悦。
抗战前夕,二方面军内部的一些干部发起了反军阀主义运动,矛头明的是对贺龙的爱将卢冬生,实际上是针对贺龙,致使本已确定担任358旅旅长的卢冬生一气之下出走苏联。
紧接着,又发生了“三王反贺”事件(三王指王震、王首道、王恩茂)。事情源于王明在“十二月会议”上提出了“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主张,这与中央的独立自主路线相悖。
由于在抗战初期两种路线的存在,使得各级干部莫衷一是,思想模糊,在120师内部也争议不小,贺龙本人对王明路线是旗帜鲜明地反对。
而其他的不少干部则认为,贺龙的态度会影响统一战线,影响抗日,甚至包括政委关向应也如此认识。于是联名写信建议中央调贺龙去“学习”。
毛主席在此事上完全站在了贺龙一边,这一风波才最终平息。这也导致了120师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拆散,由野战部队降格为留守部队。
因此说内部矛盾的存在,对120师后续的发展,或多或少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最后,不得不说,贺龙的军事能力偏弱,也是导致120师发展不起来的一个因素。
当然,我们这里说贺龙军事能力弱,是相较于彭林刘徐粟这样的将帅的,并未有过分贬低贺龙的意思。
贺龙是响当当的战将,从两把菜刀干到了国民党的军长,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起义失败后又几乎以一己之力开创了一块根据地,拉出了一支主力红军,他功勋卓著,彪炳千史,这个不容忽略与抹杀的。
但是会打仗与会打仗是不一样的。冲锋陷阵,作战勇猛是一种会打仗,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又是一种会打仗。显然贺龙后者的能力是欠缺的。但这是受到客观条件所限制的。
一方面,他既没有没有像彭林刘徐那样接受过系统的军校学习熏陶,也没有粟裕那样的军事天分。
有人说了,红二方面军在经过万里长征后,总兵力几乎没有减少,这确实是种能力。
但在长征途中,红二方面军没遭遇过红一那样的恶劣环境与强敌,也没像红四那般越打越大,只能说能力有所欠缺。
以1939年的“齐会战斗”为例,也可见一斑。
这一年的四月下旬,日军吉田大队800多人,携带山炮两门,机枪四挺,掷弹筒四具,还有几十辆装满弹药的大车,进行游击性扫荡,寻找八路军主力作战。
这一带八路军集中了7个团6000多兵力,面对日军一个大队,又是孤军深入,贺龙理应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打一场歼灭战。
但经过三昼夜连续作战,在数次阵地交换的激烈战斗中,虽然歼灭700余日军,却让吉田带着100多名日军从层层包围圈中脱逃回去。
这一场战斗,八路军伤亡近2000人,贺龙本人也在战斗中由于日本人使用毒气弹而负伤。
解放战争初期,贺龙曾有过一次表现机会,可惜也没出彩。
那是在1946年秋,贺龙与聂荣臻指挥部队在大同和绥远与国军傅作义交锋。
结果,日后的二位元帅在当时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却败给了傅作义,不但没有取得原定目标,还直接造成张家口失守。
这也是贺龙后来另有重任,没有继续在一线指挥作战的一个重要因素,到了解放大西南的时候才开始领兵一方。
当然,统帅的自身能力也是与部队的成长相辅相成的。部队的战斗力只有通过不断的战斗才能不断提升,战将也一样,长期在延安修养的贺龙得不到锤炼,不能适应新的战争形式,缺乏大兵团作战能力也就在所难免了。
综上,由于主客观原因,120师的战绩不佳,但这也是相对于115师和129师来说的。
在八年全国抗战中,第120师暨晋绥军区部队作战1万余次,毙伤日伪军10万余人,俘日伪军1.8万余人。地方武装、民兵配合主力部队或单独作战1.8万余次,毙伤日伪军7700余人,俘日伪军1800余人。
主力军、地方军、民兵共歼灭日伪军12.8万余人,建立了晋绥抗日根据地,还协同晋察冀军区部队开辟了恒山区,加强了平西区、巩固了冀中区,并保卫了陕甘宁边区,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由120师演化而来的一野,完成了保卫延安、保卫陕北的艰巨任务,随后又平定了辽阔的大西北,为解放战争写下了浓厚的一笔。
老生常谈122022-07-03 21:00:48
抗日联军对日作战10万次,歼灭敌人18万人,击毙日本将军11人。
信笔由墨2022-07-04 01:22:06
贺龙的120师战绩应该与地域有关,与其担负的任务无关。总的来说,115搞的最好。129与八路总部在一起,可能受些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