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刘少奇的长女刘爱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申请入党,按照正常程序,1951年预备期满之后,她就可以转为正式的党员。
没想到就在此时,学校党委收到了一封信,信中说,刘爱琴并未达到共产党员的标准,希望党组织严格审查并且认真考虑她"转正"的问题。
写这封信的人,正是刘少奇。
刘爱琴不解,就去询问爸爸。刘少奇非常直接地说,阻止她入党是因为她不够艰苦朴素,思想上天真,政治上幼稚,必须要经历磨炼和成长。
刘爱琴为了向爸爸证明自己,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号召精简机构之时,主动放弃了国家计委机关的工作,要求下放到内蒙古。
图|刘少奇和长子刘允斌、长女刘爱琴在苏联
1958年7月,刘爱琴一家即将辞别北京,前往边疆。
刘少奇眼中明明很不舍,却严肃地叮嘱她:"好好工作,不要在单位和别人争什么,不要总觉得自己是领导女儿就应该怎么样。"
就好像很多年前,刘少奇也是这样叮嘱7岁时的刘爱琴:"你是党用几十块大洋买回来的,是用人民的血汗钱赎回来的。等你长大了,一定要为千千万万受苦的人办事情!"
20多年了,刘少奇从来没有变过,他不善于表达关怀,而将所有的父爱隐藏在一条条严厉的训诫之后……
1923年4月,在杨开慧的撮合之下,刘少奇和何宝珍组建了革命家庭,婚礼在安源工人俱乐部举行。婚后,何宝珍一直跟随刘少奇,在上海从事党、工会和妇女方面的工作。
1924年,长子刘云斌出生,1925年被送到湖南宁乡老家。
1927年4月,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刘少奇和何宝珍的长女就在此时降生于湖北武汉。
那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灰暗的一页,多少革命同志和进步人士无辜被害,共产党的斗争不得不转移到地下。
图|何宝珍
危险随时都可能降临在这个小家庭之中,他们却给长女起名为"爱儿",寄托了他们对这个孩子的希望和疼惜。
7月15日,组织安排刘少奇夫妇前往上海,去中央工人运动委员会工作。
何宝珍和刘少奇商量,能否将刚刚3个月的女儿带上,刘少奇难过地摇了摇头:"工作决不允许带孩子。"
何宝珍抱着爱儿不知流了多少泪,为了革命事业,她不得不选择将尚在襁褓之中的女儿送给一对工人夫妇寄养。
爱儿一直以为这对工人夫妇就是她的父母,和他们一家人挤在贫民窟之中的草棚子里面。
没有床,甚至没有铺盖,他们席地而睡,全家靠着一只讨饭的碗艰难地活下去。
在爱儿幼年最初的记忆之中,她跟着养母走街串巷,拎着一只破篮子,到处找缝补的活儿来干,赚点少得可怜的钱。
爱儿开始懂事后,就开始领着小一岁的弟弟到处捡煤渣、菜叶和柴火。
即便如此,养父母还是养不起这么多孩子,特别是70岁的奶奶病了之后,家里的花销越来越多,养父母最终决定将7岁爱儿卖给一户拉黄包车的人家做童养媳。
图|青年刘少奇
养父母也是希望爱儿能在新家庭有一口饭吃,不至于跟着他们挨饿受冻。
岂料这个"婆婆"非常刻薄,将爱儿当作佣人。小爱儿每天起早贪黑洗衣做饭,还要照顾"小丈夫"。
一旦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如意,她就会被"婆婆"殴打,全身伤痕累累。一次她正在井边打水,因为太过劳累、营养不良,她竟晕了过去,连着水桶一头栽进了井里面,幸好"公公"就在身边,救了她一命。
可怜的小爱儿,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被卖给这样的人家,为什么爹娘不愿意要自己了。她绝望地熬着日子,却不知这个时候她的亲生爸爸刘少奇正在千方百计找寻着她。
1933年,何宝珍在上海不幸被捕,被押解到南京,判刑15年。因在监狱之中依然坚持与敌人斗争,丝毫不愿屈服,何宝珍被改判为死刑。
1934年10月18日,何宝珍在南京雨花台被杀害。
刘少奇和何宝珍从结婚到生离死别只有短短11年,得到妻子牺牲的噩耗后,刘少奇悲痛不已。
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国内政治局势比较缓和,刘少奇马上找到周恩来,希望他可以帮助自己找到失散多年的女儿。
党组织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当年寄养爱儿的那户人家。
而当地下党组织的同志来到养母家中时,她却嚎啕大哭起来,半天才敢和同志们说出实情:"家境困难,孩子又多,实在无法养活她。为让孩子能有个活路,已将孩子卖给汉口一殷实小康人家,做了那家的童养媳了,听说对她还好。"
这位同志马上带着养母找到了那户人家,一进门就看见爱儿在水井旁边打水。因为营养不良,爱儿显得特别矮小,一桶水就有她半人高,打上来摇摇晃晃,泼出来的水淋湿了她的裤子。寒冬腊月,爱儿就穿着单裤和单鞋,双手通红,手上和耳垂上面都是冻疮。
图|左起:长子刘允斌、兄长刘云庭、刘少奇、女儿刘爱琴、刘云庭的儿子
爱儿看到养母马上扑到她怀里大哭起来,养母也没想到孩子过得这么苦,顿时泪流满面。
她和买家商量能不能将爱儿带回家几日,买家勉强同意。地下党同志紧急向周恩来汇报,周恩来要求他一定要想办法尽快安全地将孩子接来办事处。
几天后,爱儿被赎了回来,终于来到了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
她和养母在临别前去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留恋,这张照片是爱儿人生之中的第一张照片。
邓颖超见到孩子十分高兴,亲自给他洗脸、洗澡、梳头,让爱儿喊她"邓妈妈",喊周恩来"周爸爸"。
周恩来抱起爱儿,想到她已经牺牲的妈妈,又心酸又开心地对她说:"爱儿真像你的妈妈啊!"
在武汉办事处的日子里,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工作之余,就向爱儿讲何宝珍革命的故事。爱儿听着听着就大哭起来,她很心疼妈妈的牺牲,也因为妈妈的英勇不屈感到自豪。
1938年春,11岁的爱儿终于来到了延安,正巧当时刘少奇也因为工作回到了延安。
他们在一个晴朗的傍晚相见,爱儿被带到一座窑洞之中,看到个子高高的、穿着灰色军装的刘少奇。
图|刘爱琴、王光美和刘少奇在中南海的合影
有人小声对爱儿说:"这就是你的爸爸,快喊爸爸。"
刘少奇赶紧走到爱儿面前,牵起她的手仔细打量她。
他之前就听说了爱儿被养父母卖给别人当童养媳的事情,他非常自责,每天都在担忧孩子过得好不好,盼望着能和爱儿早点重逢。
现在见到了女儿,他眼中含着热泪,一时间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旁边的同志们连忙催促爱儿:"叫爸爸,快叫爸爸呀!"
爱儿眨着眼睛,满脸委屈,她张了张口,却始终没有叫出来。
刘少奇明白女儿的心思,她将女儿抱在怀里,轻轻抚摸着她瘦弱的肩膀,对她说:"几岁了,爱儿?"
爱儿很紧张,突然就忘记了自己的年纪,张口就说:"不知道。"
旁边的人都笑了起来,刘少奇却因为心疼收敛了笑容,她对爱儿说:"爸爸知道你吃了很多的苦。没关系,你现在回家了,爸爸就在你的身边,你先把身体好好检查检查……"
爱儿终于回到了爸爸身边,刘少奇的窑洞旁边就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窑洞。
图|图左起:亭亭,刘爱琴,王光美,刘涛
毛泽东每次看到爱儿都是笑吟吟的样子,摸着她的头看一看最近有没有长高,还会笑着问她最近有没有好好学习,字又认识了几个。在爱儿心中,毛泽东就像一位慈祥和蔼的大伯。
不久,刘少奇的长子刘允斌也被找到了,送到了延安。有了哥哥的陪伴,爸爸的保护,爱儿度过了出生以来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刘允斌和爱儿都到了已经上小学的年纪了,爱儿也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叫"刘爱琴"。
在延安保育小学学习了一年之后,兄妹俩和很多革命后代一同前往苏联,在莫斯科的莫尼诺儿童院学习。
在这里,他们和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相识,还认识了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蔡畅的女儿李特特,他们很快成为了好朋友,享受了一段平静快乐的校园时光。
没想到1941年6月,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留在苏联的孩子们被迫加入战争,在后方制作军衣、帐篷、在农场劳作。
即便是极为艰苦的战争环境,自小颠沛流离的刘爱琴也能迅速适应,她加入了青年团,奋不顾身地与敌人战斗,在异国他乡,和有着共同理想的战友们站在一起。
战争结束之后,刘爱琴进入了莫斯科技术专科学校学习。在报到当天,她就认识了一名英俊的西班牙男孩费尔南多,他是西班牙共产党领袖伊巴露丽的外甥。
图|1949年8月,刘少奇在苏联访问期间,与刘允斌、刘爱琴及朱德女儿朱敏合影
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之中都没有坦白过自己的身世,只是因为知道对方的妈妈都是共产党烈士,就格外惺惺相惜,很快陷入热恋之中,在苏联结了婚。
两个年轻人的想法都非常简单,他们觉得只要他们都是革命家庭的孩子,真心相爱就能克服所有的困难。
1949年7月,刘少奇访问苏联,刘爱琴在吃饭的时候拿起报纸对丈夫说:"你看,这就是我爸爸,你应该去见见他。"
费尔南多非常诧异,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娶了一位红色"公主"。
费尔南多的妈妈不在了,当时他身边最为亲近的人就是姨母。当他将妻子的真实身份告诉姨母之时,姨母迟疑了,她说:"你们有不同的国籍,不能没有理智,必须要考虑将来。"
而刘爱琴那边也从刘少奇那里得到同样反对地回答。她在爸爸面前争取过,甚至大哭一场,刘少奇心疼地坐在女儿的床边,一边抚摸着她的头一边安慰着她。
她是领袖的女儿,她的丈夫将来要一同住进中南海,费尔南多不是一个普通的外国人,他也来自于外国领袖家庭。西班牙和中国的制度不同,他们夫妻将面临的不仅仅是生活习惯和文化上的差异,还将面对无法预料的政治问题。
刘爱琴一时间无法想通,她甚至和哥哥哭诉:"如果做刘少奇的女儿就得牺牲自己的幸福,那我不如做个平民百姓的女儿好了。"哥哥看到她这样只能叹气,他心疼妹妹,更明白爸爸这么做是从党和国家的利益考虑。
最终,刘爱琴和费尔南多分手,她在归国之后生下了一名漂亮的男孩,刘爱琴为他起名为"索索",因为他的爸爸姓索阿列斯。
几年后,费尔南多给刘爱琴来信,告诉她自己已经和一名俄罗斯姑娘结婚,衷心祝福刘爱琴能够幸福。悲伤的刘爱琴将费尔南多的信件全部拿出来烧了,也算是和青春彻底作别。
图|1950年7月,刘少奇同儿子刘允若在北京玉泉山留影
在刘少奇的安排之下,刘爱琴嫁给了人民大学的同学巴彦孟。
刘少奇对儿女们要求非常严格,特别是何宝珍的三个子女,因为他们是烈士的子女,带着荣耀也背负着历史的使命。
刘爱琴的婚姻、学业和工作,都是刘少奇一手安排的。
年轻的刘爱琴不止一次和刘少奇争执过,她当时不明白爸爸为什么如此不近人情。她并不知道,在血雨腥风的岁月里,她的爸爸看过多少口蜜腹剑的叛徒,见过多少因为在思想上太过幼稚而无辜丧生的战友……
这位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容许自己的子女在革命的道路上偏离方向,所以他尽可能为子女们安排好一切,保证将他们培养成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
刚刚回来的刘爱琴还穿着从苏联带回来的高跟鞋、西服和连衣裙。
有一次,刘爱琴让刘少奇身边的工作人员帮忙买了一套绒衣绒裤,刘少奇听说之后严厉地批评了她。他希望女儿能够明白,这些钱都是人民的钱,并不是自己家里的财产,人民现在还穷,应该尽量不去花人民的钱。
后来她被安排到北师大女附中去做一名俄语教师,刘少奇让女儿把这些衣服全部收起来,穿上和同事们一样的灰布制服,一定要做一名朴素的老师。
去学校入职的第一天,刘少奇亲自送她,对校长说:"请一定要对她严格要求,千万不要因为她是我的女儿而有任何一点姑息迁就。"
做了一年教师之后,刘爱琴前往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系学习。
图|1965年8月,刘少奇在家中听儿子刘源汇报在部队锻炼的情况
而她当时的中文水平有限,第一次期末考试,她看不懂试卷的题目,只能拿出随身的字典对照,结果同学们都说她"作弊"。
这件事传到了刘少奇那里,刘爱琴当时的入党申请已经被支部通过,刘少奇坚决取消了她预备党员的资格。
刘爱琴哭了好几天,但没有和爸爸争吵,她明白这次是自己的问题,从此加倍努力,不分昼夜地学习中文。第二年,她每门功课都及格了,第三年她已经是班上成绩优秀的学生。
刘爱琴的成长过程之中,与爸爸朝夕相处的时间是极少的,真正在一起的时候,又像一对普通的父女一样闹矛盾、生闷气。刘爱琴也发现自己每一次人生的蜕变,都是在和爸爸的激烈"抗争"之后。
刘少奇不是一位慈父,刘爱琴也不是一个乖乖女,但他们有着同样的目标和信仰,也有着历久弥坚的亲情。
在去内蒙古之前,她曾笑着对家人说:"内蒙古还能吃羊肉呢。"
后来的20年,她回来得很少,偶尔也会扛着羊肉回家,父母兄弟们吃不惯,她就不带了,一麻袋一麻袋地往家里扛土豆。
图|刘爱琴
1957年,在苏联求学的刘允斌获得了副博士学位,回国从事核放射研究。1960年,弟弟刘允若也顺利完成了学业,从苏联回到祖国从事国防科技研究。
1965年,兄妹三人终于能够聚在北京,刘少奇十分感慨:"你们三个人能在一起不容易,为了这一天,你们的妈妈和无数革命先烈牺牲了他们的生命。"
1966年夏天,刘爱琴回北京住了一晚,她隐约感觉到动荡不安,询问爸爸之时,刘少奇让她少掺和事情,不要跟着闹。
刘爱琴离别爸爸前往内蒙古,没想到这竟然是父女俩的最后一面。
刘爱琴人到中年,经历了哥哥的自尽,弟弟的离去,爸爸的逝世。就连和自己相濡以沫20多年的丈夫,最终也难以承受,选择和她离婚。
刘爱琴常常一个人闷在被子里哭泣,又不敢大声。夜半迷迷糊糊之间,她回忆起爸爸为了安慰她,坐在她床边一下一下抚摸着她的头的感觉。
他们父女俩能够重逢是那样不容易,能够在战争年代一起活下来是那样幸运,为什么那时候她只顾着闹脾气,没有好好珍惜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光。
有人问刘爱琴那些年是怎么熬过来的,她说:"当地的农民写信给父亲反映农业生产的问题,他都一封封亲自回信,还托人带话说如果农民写字不方便,就直接来找他说。政治上的东西我不懂,但爸爸一直在为老百姓做事情,我相信这些事是会被后人知道的。"
她相信爸爸,她相信历史和人民会把一切都弄明白,所以无论经历了多少苦难,她都强逼着自己活下去。
噩梦之后,刘爱琴已年过半百。1979年春,她恢复了党籍和公职,在帅孟奇的推荐下调入了中国人民警官大学任教。
重新回到岗位上的刘爱琴翻译了多种专著、编写教材,公安部授予她人民警察一级金盾荣誉奖章。
更加幸运的是,她遇到了风趣幽默的沃宝田,和他组建了新的家庭。沃宝田听说了她和费尔南多的故事之后,还想要帮助妻子找到失去音讯的初恋,可惜后来一直没有找到。
每年的清明节,刘爱琴都会来到南京雨花台,祭祀她从未谋面的妈妈,有的时候她还会在南京多住几天,想要多陪一陪她。
小时候,刘爱琴常常问刘少奇妈妈是什么样的,刘少奇听到何宝珍的名字总是面色凝重,他对女儿说:"你长得很像你的母亲,你母亲是个很好的人,很勇敢,她是为革命牺牲的。"
帅孟奇告诉刘爱琴,她曾经和何宝珍关在同一间牢房里面,何宝珍总是坚强而快乐的,即便在监狱里面她依旧会唱戏、唱歌。只是有的时候,她会偷偷流着泪坐在那里发愣,帅孟奇知道,她正在想念她的三个孩子。
拼凑出伟大母亲的一生,也盼到了父亲昭雪的日子,刘爱琴经历了坎坷的大半生,晚年的她已经十分淡然安宁。
她曾想过很多次,如果她不是刘少奇的女儿,而是生在平民百姓家中,也许就不用过得这么辛苦。但她从来没有抱怨过刘少奇,从来不觉得中年的苦难是父亲带来的。
图|刘爱琴
只是到了晚年,四世同堂,看着活泼可爱的孙辈、曾孙辈,她希望他们都远离政治,平安开心地生活。因为刘少奇当年就总说刘爱琴不懂政治,她用了大半辈子也没有真正琢磨透。
2020年6月7日,刘爱琴在北京病逝,她的遗愿是将遗体捐献作为医学教育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