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在古代叫金城,有“固若金汤”之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西北重镇。早在公元四世纪“五胡乱华”时期,西晋重臣张轨建立了“凉”国,抵御胡人侵犯,兰州就在其范围内。这组照片来自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的影集。 图为1933年的兰州黄河岸边,一个人正在弯腰使劲吹起捆扎起来的牛皮,制作筏子渡河用。这种方法起于源早期的北方匈奴部落,据说就是俗语“吹牛皮”的来历。
图为两个人正在把吹鼓的牛皮捆扎起来,不漏气才行。这种大的皮囊是牛皮,也有用羊皮的,还有用狗皮的。图右的少年身穿棉袄,歪头看着相机,显然觉得新奇。
图为1930年代的黄河边,岸上放着几个吹好的牛皮囊,一个做好的皮筏子已经完成了下水仪式。结构比较简单,在木头龙骨上固定好皮囊就可以了。皮筏子古时候叫“革船”,秦汉之际的匈奴人就已经使用了,有的用干草填充再缝起来,另一种就靠吹了。
图为一个人背着皮筏子赶路。可以看见每个皮囊都用绳子拴在木头架子上。筏子估计分量不很重。
这是一张人扛皮筏子的正面照。这个小伙子单手扶着筏子,说明不重。这种筏子看样子搭乘不了几个人。
图为三个小孩子坐在黄河岸边的筏子上。筏子的龙骨看得很清楚,都是细细的棍棒。三个孩子笑的很开心。
图为一个年轻人在吹一张狗皮,毛都没有去除。有点像是藏獒的皮。狗皮应该用得比较少。
图为宽阔的黄河水面上,几个人正在划着皮筏子渡河。如果起大风或者水流急,这样过河还是有点吓人的。
这张照片还是人们用皮筏子渡河,镜头要近一些,原来皮筏子上还压了一层石块保持稳定。另一个筏子上白色的袋子也起到稳定作用。
最后这张照片是现代的,西北地区黄河边的人们仍然在使用皮筏子。不过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手艺和旅游特色,吸引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