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622021-09-04 19:53:59

今天我们沿着宽阔的长宁路一路向西,过了中山公园后就能远远地望见横跨在长宁路上的轨道交通车站,那红色的“中山公园站”几个大字还是较为醒目的(图1)。忽见一条“银龙”风驰而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然后缓缓地减速停在了长宁路上方,这是轨道交通3#、4#线的重要站点。轻轨中山公园站原先命名为“长宁路站”,后来经原上勘院王高工等多位专家的奔走呼吁,最终得以使用附近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公园名字改称“中山公园站”。

 

本篇的叙述主要围绕着轨道交通“中山公园站”的四个角依次展开(图2),从准确的区片地名来说,这里曾经是上海的西站地区,为了与现在普陀的西站有区分,因此更多地方把此处称为“上海老西站地区”。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回望这几十年尤其是近30年来此区域的发展历程,真可谓是“来去匆匆数月耳,湖山一角已沧桑”。

 

首先让我们回看1988年的老地图(图3),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那时沪杭铁路东侧的火车站还叫“上海西站”,地址是凯旋路265号。民国14年(1925年)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筑凯旋路,以原工部局总董名命名凯斯威克路(Keswick Road),中文译为凯旋路。民国32年汪伪政府以陕西省名改名为陕西路。民国35年以胜利之意恢复中文原名凯旋路。

 

1915年3月,为联系铁路上海北站(沪宁线)与南站(沪杭甬线),专门建造了连接两大干线的沪杭铁路沪西段,此段沪杭沪宁接轨线中间设有徐家汇、新龙华等车站,而此处的车站最初定名梵皇渡车站(图4),隶属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因地处上海南站和上海北站之间,也被称为“上海中站”。车站主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三层楼房,中间一段双坡顶连接两头的双坡顶,成工字形状,二楼设候车室二间,可容纳900人左右。1916年11月8日,实现全线路轨接通。同年12月4日,在位于苏州河南侧的该站举行了通车典礼,成为当时的一大盛事。至此沪杭沪宁接轨线正式通车,沪杭线的起点也由上海南站改至上海北站。

 

途径上海市区的这段沪杭铁路当年既是连接上海北站和杭州的唯一铁路通道,也是上海市区的西侧边界(图5,左侧箭头所指处即为老西站)。

 

有鉴于此处是上海当时的西大门,因而1935年车站被定名为上海西火车站,简称“上海西站”(图6)。在沦陷期间受日伪华中铁道株式会社管辖。民国34年10月,受华中铁路接管委员会管辖。民国35年3月起,受京沪区铁路管理局管辖。解放后,属上海铁路分局管理。1975年,配合金山支线开通,站台北端新建横跨铁路人行天桥1座。1978年10月起,车站行政归松江车务段领导。

 

老西站客货两运,由于是沪杭铁路进市区的咽喉要道,还有走真西支线南下的货车经过的,货列龙长,种类繁多,有敞车、篷车、罐车等,而且有时车尾还有一节守车(以前挂于每列货车尾部,供运转车长押车,瞭望防护,监测货运列车的状态,现已取消),到新龙华站编组的,货车的车头一般是绿色DF4B西瓜为主,金山的客车以前是绿色ND2罗马尼亚版,常州戚墅堰机车厂组装的,后来也有橙色DF4B橘子,大连东风机车厂生产的车型。因此车水马龙,各种客货列车川流不息,长宁路道口被火车阻挡过于频繁(图7)。特别是老西站位置距离主干道长宁路太近,有时列车所挂车厢太多时,车头已在老西站停靠,但车尾却甩在了长宁路以南,造成整列火车长时间堵住了长宁路,尤其金山火车发车时,因为机车转线和换挂作业外跨长宁路,所以长宁路道口要封闭25分钟,对当时的54路公交车影响最大。有时候会连着来两列火车,第一列车通过后,栏杆还不移走,说还有下一列,长宁路上的人车苦不堪言。老司机路感灵敏,远远地就能发现苗头不对,赶紧绕道武夷路。

 

在1982年火车时刻表(图8)中可以看到,上海与杭州间往来的慢车下行在西站停靠4分钟,而上行则长达8~17分钟不等。那时市区往来松江都可以在西站坐火车(图9)。

 

为解决长宁路道口这一窘境,首先考虑人行问题。1981年6月,过街天桥开始动工建设,同年12月1日竣工。此桥为钢结构(图10),桥高6.2米,全长32.4米,桥面宽5米,两端以阶梯式踏步上下桥,阶梯两侧各有50厘米宽的坡道方便自行车上下推行。

 

1986年10月24日上午八点半左右,一列真如站发往徐家汇站货车的五节车厢在上海西站附近三泾北宅小道口处脱轨(图11),不仅造成人员伤亡、房屋损毁,还使得相当数量的南下列车晚点或未发车,十小时后才恢复正常通行。

 

80年代中后期,考虑到南下列车要经过西站、徐家汇站等闹市区,不仅对区域内的各个道口以及居民区影响较大,而且列车穿行市区也与国际大都市身份有所不符,因此建设铁路外环线的计划也放到了议事日程。经过几年的建设,沪杭铁路外环线终于建成通车(图12),1987年1月14日正式启用,沪杭列车从此莘庄南开始北绕南翔,不再经过市区。

 

长宁站不单只有此区域的居民或者上海本地人熟悉,从台湾歌手黄莺莺1993年12月发行的专辑《宁愿相信》CD内页中,意外地发现原来其中的拍摄地居然是长宁站(图17和图18),可见当年其已是网红点,引得海峡对岸的台胞都来打卡。

 

1997年,由于营运业务不断萎缩以及建设上海地铁3号线的需要,长宁站正式停止办理客运业务,金山铁路的市郊列车业务转至梅陇站,6月25日零时沪杭铁路内环线停止运行, 8月起铁轨和车站陆续被拆除。尽管社会各界以及当地居民都呼吁保留老车站,但最终还是未能挽回局面。在1998年的地图上(图19),已经见不到长宁站的字样,取而代之的是“轻轨明珠线(建设中)”,当然我们都知道,明珠线一期即为现在的3#线,1999年底全线贯通,2000年12月26日试通车。而同样走此线路的明珠线二期(4#线)则要到2005年12月31日才开通运营。

 

长宁站拆除后,此处一度还保留着原有的一排平房和新搭建的简易屋,作为各种业态的商业用途,其中包括建材五金、华联超市以及明珠菜场等,2016年左右全部整顿为公共绿地。

 

今天我们从龙之梦西北角凯旋路东,与这张老照片同一个角度,朝西北方向望去,在正对汇川路的凯旋门西侧,却只能看见围墙、绿化以及上方的轻轨高架桥(图20),若非特别指明,对一个路人来说,哪里还会知道这里历史上有过这样一个车站,曾经上海铁路的西门户。

 

轨道交通中山公园高架站,离开此处仅几十米,却是完全的千篇一律的方盒子站。如果当初设计时它能够像以前文章中所提及的华东电力大楼那般,有着向和平饭店致敬的斜屋顶,也有着与圣三一堂哥特式窗相呼应的五边形窗,那么它也应该有着小尖顶的母题,也应该带着小圆窗的符号,或者宝瓶栏杆的韵味。亦或更前卫一些,给长宁站安一个现代的大玻璃罩子,扩展其使用功能,新老建筑共同成为新的轨道交通站。但是,没有,什么也没有,根本没想过在此北面拆了一个有着80年历史的老建筑而需要给城市留下什么记忆。大笔一挥,一个全市通用型的高架站横跨在长宁路上方,建筑没有性格和主题,我们只能从其身上的“中山公园站”字样来判断它其实是位于此区域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