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战士沈维《决心书》写道:“保证做到硬骨头,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不喊,打掉一只手,也有一只手同敌拼,只要有我在,就完成任务
△“鏖战长津湖”场景,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高山丛林中行军打仗,很多指战员被冻伤,还有很多战士被冻死在战壕里。(总台央视记者杨松涛拍摄)
国庆长假,电影《长津湖》票房破10项纪录,先辈的牺牲重现在大银幕上,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如今的安稳长假,来之不易!
71年前,同样是在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响赴朝后的首战,有人说,
那是“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声呐喊”。
——出征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他们身后,是一片饱经战火的土地,
是一个浴火重生的国家。
黄继光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随后,阵地被敌人占领了。“597.9高地一寸土地也不能丢”,黄继光所在部队得到命令后,开始进攻,决定当晚就夺回丢失的阵地。可是敌人的两挺机枪死死封锁着前进的道路,前三个小组伤亡殆尽还没有完成任务。
这时,黄继光主动请战:“连长,你让我去吧”。得到同意的命令后,黄继光与吴三羊、肖登良组成爆破组。在战友先后倒下后,黄继光继续匍匐前进。
在敌人地堡前,黄继光迅速冲了过去,将爆破筒扔进敌人地堡里,接着扑向喷吐火舌的敌方枪眼。随着一声巨响,敌人的机枪停止了。之后,冲锋号一吹,黄继光的战友就爬上了597.9高地,夺回了阵地。
杨根思
1950年10月,杨根思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同年1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敌军战斗中,时任志愿军某部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带1个排扼守长津湖畔下碣隅里外围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
1950年11月29日,号称“常胜军”的美军陆战一师开始发动进攻,杨根思率领全排顽强抗击,接连击退敌军8次进攻。阵地只剩杨根思等几个人,他拿着一包十斤重的炸药,纵身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牺牲时年仅28岁。
杨根思的战友杨德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第二天打扫战场,看见一只腿挂在树上,到今天我也不知道,那个腿是不是连长的。”
如今,隔着反光的玻璃橱窗,凝视着那些斑驳的证书,仿佛看到了那个义无反顾、毅然决然的英雄。他用血肉筑起了一道防线,当他站立时山河苍茫,当他倒下时百花绽放。
张桃芳
展厅里有一把M1944式莫辛-纳甘型步枪,枪的主人张桃芳曾用它在33天中击毙214名敌人。
1952年9月2日,张桃芳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4军奉命入朝。刚入朝时,在一次打靶训练中,张桃芳三枪打出三个零环,这个“糗事”激起了张桃芳不服输的劲。之后,他白天对着树木山石练习狙击,晚上瞄准微弱油灯光。
1953年1月,张桃芳跟随部队,匆匆开赴上甘岭。之后的战斗中,他用步枪击毙214名敌人。
展厅里展示的照片,张桃芳卧姿持枪,眼神刚毅冷绝,步枪两侧空弹壳堆积,依然能感受到他的勇敢和杀气。
除了这些被大家熟知的英雄
还有很多牺牲的战士他们甚至没有留下姓名
展厅里的水壶、皮带
有子弹孔的军衣、枪械……
此刻,这些展品是冰冷的
但它们曾经见证过火光四射
见证过必胜的信念
见证过滚烫的保家卫国心……
△志愿军战士沈维《决心书》写道:“保证做到硬骨头,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不喊,打掉一只手,也有一只手同敌拼,只要有我在,就完成任务
△“鏖战长津湖”场景,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高山丛林中行军打仗,很多指战员被冻伤,还有很多战士被冻死在战壕里。(总台央视记者杨松涛拍摄)
这是志愿军第20军司令部、政治部命名杨根思生前所在的第58师第172团3连为“杨根思连”的通令。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那是个轰轰烈烈的年代,青年争相参军参战,全国掀起慰问志愿军运动、捐献武器运动,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英雄儿女共谱壮丽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