涯生2021-09-08 17:24:29

01

 

1943年,西南联大,经济系。

 

课室被学生们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经济系自己的学生,还来了许多外系外班的人。然而,这门大受欢迎的课并非什么通俗有趣的课,而是一门充斥着大量抽象名词的专业课--经济学概论。它居然吸引了那么多人,足见教授的不凡。

 

离上课还有五分钟的时候,一个高大的男子走了进来。他穿着熨烫妥帖的深黑西服和雪白衬衫,挺拔身姿似临风玉树,他站上台,微微一笑,那种从容不迫的高贵气质,顿时让喧嚣的课堂安静了下来。

他不急不缓地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英文单词--“wants”(欲望,需求),然后,便从这个词开始,逐一讲述人们经济活动的起源、动力,接着再讲效用、供求、价值。他的讲解精练而条理清楚,一口国语说得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据学生们说,听完他的课,笔记稍加整理便是一篇经济学佳作。

 

时,他会停下来,做一些课堂解答。

 

——”有人举手。他的解答耐心而细致。

 

不久,又有人问类似的问题。他道:这么笨?

 

学们哄然笑开,他微微扬起的嘴角有一丝善意的笑。

 

这位有着中国传统学者的从容不迫和英伦绅士的细致周密,还有着恰如其分的幽默感的教授,很快便成了联大学生的偶像。

 

他的名字叫陈岱孙。

青年陈岱孙

 

02

 

陈岱孙是福建福州人,出身于大名鼎鼎的螺江陈氏陈家世代书香,最辉煌的时候,一家之中曾有六子中举,兄弟三进士,同榜双夺魁,清末最后一位帝师陈宝琛就是陈岱孙的伯祖父。陈岱孙的外祖家也非常显赫,外祖父、舅父都是清政府驻国外的公使。无论父系还是母系,陈岱孙的家族皆堪称名门。

左起:朱益藩、陈宝琛、陈三立

 

陈岱孙是家中长孙,自幼聪颖,六岁入陈氏私塾,在祖父的督促下,学习了大量的中国典籍,而外祖父为他请的英文教师,也帮助他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功底。十五岁的时候,他考入当地有名的鹤龄英华中学,以两年半的时间修完四年的课程,考入了当时极为难考的清华学堂。

 

两年后,他成功取得了公费留学的资格,负笈美国。他博士学位攻读于哈佛大学,是当时班上最年轻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同时,他还获得了美国大学生的最高奖--金钥匙奖。毕业后,他在欧洲各国短暂游历,尔后回国任教于清华。

23岁的陈岱孙

 

那一年,陈岱孙不过二十六岁。

 

出身世家,少年成才,留学名校,高大俊朗,而且还会篮球、打高尔夫球、游泳、打网球、打猎、跳舞,尤其桥牌打得精彩,这些特点简直是爱情文艺小说中一干男主角的标签,当时的陈岱孙完全符合小说中王子的特点。

 

陈岱孙在美国

 

很多年后,他的学生还记得他在网球场上的风采,说学校网球场上……陈先生风度翩翩……陈先生打网球,频频上网拦击制胜,引人注目。据说,联大女生在找男友时,都声称自己要找一个像陈先生一样的人。

 

有那么多爱慕者,然而,他终身未娶。

 

以九十七岁高龄辞世的他,独自走过了一个世纪的漫长时光。

晚年陈岱孙在北大

 

03

 

说,陈岱孙终身未娶是因为一个女子。

 

十九岁那年,他与他的同学同时爱上了一位女子。两人相争,又恰逢要出国留学,于是两人击掌为约,谁先得了博士,谁娶其为妻。

 

这样一个契约在现代人眼中,幼稚得可笑,可是他把它当了真。

 

时,青春正年少,心中有的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情,赤手空拳,却有决心和勇气打出一个天下。

 

更何况,那时的他又岂肯对谁服气。他笃信自己不会输,他会拿下这世间最负盛名的学府的博士,好等他有了坦荡前途,回来娶这他认为最好的女人。

青年陈岱孙

 

本科毕业后,陈岱孙毫不犹豫地申请了哈佛大学。在哈佛,他的同班同学里有后来提出垄断竞争学说的张伯伦,有后来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奥林,与他同级的二十多人皆不是泛泛之辈,可他发誓要胜出,为此他不惜一切。

 

他的哈佛记忆,不是古老美丽的校园,亦不是同学间的游乐嬉闹,而是图书馆那间只够摆一张桌的狭窄隔间。夜深的时候,周遭宁静,他手指轻翻过书页,沙沙有声。

 

没有旅行,没有假期,除了两个夏天离校参加中国留美学生夏令营的二十天,他几乎没有离开过波士顿。

 

如此四年。

 

在哈佛读了七八年博士却拿不到学位的,大有人在。然而他只用了四年,就如当初离开中国时设想的那样,学成归国,并任教中国最高学府。他像所有的陈氏子孙一样,走了一条最正统的道路,以数年的寒窗苦读换取了一个光明的前程。

 

现在,他可以坦然走到那个女子的面前,告诉她,他来兑现他的诺言了。

 

国的戏文里反反复复上演过类似的传奇:邻家的少女永远在窗下绣着花,等那远行的士子衣锦还乡,光艳的锦,鸳鸯织就欲双飞,恰似她脸上的嫣红,似流丽的桃花。

 

可惜,那不是他的传奇。

 

他的传奇,不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而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等他归来,她已嫁作他人妇。

 

陈岱孙忘了,和他相约的不是他爱的女子,而是他的情敌。

 

他是出过帝师的陈氏子孙,天生秉承着儒家的风骨,认真恪守着君子一诺千金的誓言。他要堂堂正正地赢。可情场如战场,战场上多的是诡计欺诈,哪里会有不变的盟约。他还在哈佛苦读的时候,他的情敌早已先下手为强,对那女子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追求。他谨遵道义,他的情敌却不惜代价,只求结果。

 

终情敌抱得美人归,而他却黯然离开,独善其身。从此之后,他一生都不曾再爱过谁,一生都不曾娶过妻。

 

陈岱孙的学生眼里,那个女子也并非什么天仙般的人物,不过只是位有文化的家庭妇女,没有诗文传世,也不见得多倾国倾城,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

 

她何其有幸,让那么优秀的他全然看不见别的女子?她有什么好,叫他对她念念不忘一辈子?也许,并不是世人揣度的得不到的东西最好,也许,他的不娶并不是因为她,而是因为爱情失败和朋友背叛的双重打击。

 

一路走来,无论在鹤龄中学,在清华,还是在哈佛,他都是最优秀的人。家人宠爱、同学崇拜、一路坦途的他,比别人更加无法承受失败。仅仅是爱情失败也就算了,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是朋友的背叛。别人已经花前月下的时候,他还在一心一意地守着盟约,在这场初恋里,他就像一个傻子,被人愚弄得团团转。

 

这件事就像一盆冰水,迎头浇上了骄傲的他,浇灭了他一生对爱情的热情。

 

他的失败很,却叫人肃然起敬。他是诺千金的夕阳武士,他的故事,这个诺言能随意打破,爱情像政治般逢场作戏的世界里,简直是个亘古神话。

青年陈岱孙

 

关于陈岱孙的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据许渊冲说,陈岱孙终身不娶,为的是一个叫王蒂澂的女子。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他和一个校友同时爱上了她,然而,王蒂澂选择了他的校友,他也坦然退出,独善其身以终老。

 

这个版本的故事流传得更广,故事中,王蒂澂选择的那个男子叫周培源--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勋十有八九是他的门生。

 

和王蒂澂结婚时,周培源二十七岁,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教授。同陈岱孙一样,他也是清华学堂选送的公派留学生,于加州理工学院取得了博士学位,并获得加州理工的最高荣誉奖。他的家世背景虽然不及螺江陈氏么显赫,却也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考取过前清的秀才。清华校史馆中曾经有过一张合影,照片上的周培源挺拔儒雅,与一旁的陈岱孙相比毫不逊色。

 

样的名校出身,一样的英俊潇洒,一样的才华卓越,在这两个不相伯仲的男人之间,王蒂澂选了周培源也不足为奇。

 

说,王蒂澂与周培源的婚姻也极为美满,数十年后,曹禺还对周培源的女儿说:当年,你妈妈可真是个美人,你爸爸也真叫潇洒。那时,只要他们出门,我们这些青年学生就追着看。们的女儿说他们辈子都没有红过脸

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徽因、金岳霖、吴有训,孩子为梁再冰、梁从诫

 

这两个版本的故事究竟哪个是真的,已无人知晓。

 

前一个版本的故事,作者唐师曾承认过自己不敢核实。当年他还在北大念书的时候,多次拜会过陈岱孙,可是,我提出过各种天真而愚蠢的问题,可就是不敢核实当年盛传于学生间的传说。环顾四壁,我相信师兄们所传是真的,从个人情感上讲,我更愿意坚信这是真的。因为这不仅与我内心儿女情长的英雄模式暗合,也更加重岱老在我面前千钧泰山的超人威严。

 

而后一个版本的故事,陈岱孙的外甥女唐斯复以及周家的女儿们也都予以否认。唐斯复曾特意撰写《失实的故事》一文澄清,申明陈岱孙和周培源是情敌,不过是后来某位天才异想天开杜撰的三角故事。唐斯复说:我母亲看了大字报回家问:大哥,这是真的吗?’‘瞎说!陈先生回答得斩钉截铁。同一时间,周培源的女儿也回家问妈妈:这是真的吗?得到的回答同样是:别听人瞎说!’”

 

细究起来,后一版故事的作者许渊冲,1943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1944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就读。按理说,他应该比

信笔由墨2021-09-09 02:28:22
记得贝多芬曾说过:世界上的公爵有很多,但贝多芬只有一个。为什么要用“贵族”,他的才华远超贵族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