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具2021-10-16 02:34:34

刚出国时,喜欢去图书馆瞎翻专业外的书。一本经济学的教材一开卷,就用下面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说事。

一个高大帅气的度假圣地的滑雪教练,上学时从来不怎么用功,工作轻松愉快。他成天阳春白雪下风流倜傥,讨异性欢心。挣钱不少,既没有多大责任,也没有要不断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压力。

与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从来都是忙忙碌碌的法律秘书。她需要多年的培训,要有很广的知识面,有远高于平均水平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还需掌握和更新信息处理技术。她的工资并不高,完全与她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与她担负的责任不对等。

说到这,书作者善意提醒读者,您要是不能放下对上面这种“不公平”的忿忿不平,那么就请合上这本书,它不适合您。对与人息息相关的经济学,道德判断却是治学之大忌。

其实,史学研究何况不是如此。这个网站里有很多网友喜欢用两个字的脏词“三水女千”,攻击任何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然后再丢一句“鉴定完毕”,神似当年的“再踏上一只脚”。

下面是一个月前YouTube上贴出的人大教授张鸣的,关于汪精卫历史评价的视频。我赞同他的观点。他撇开道德审判,分析了当时为什么知识界有低调俱乐部,为什么汪投敌,为什么蒋迟迟不对日宣战,为什么抗战胜利后,江浙一带的百姓会同情被“五子登科”的大员们审判的汪伪人员。

追溯更远一点,张鸣认为1939年前,日本文官政府反对侵略中国,他们认为这不符合日本的利益,无奈被骄狂的关东军少壮派军官绑架了。我以前也一直暗自地想,第二次中日战争真是必然的吗。

蒋介石在资历,才华,公众形象各方面远不及汪,但在判读地缘政治趋势上胜汪一筹。他正确地预测了,中国会搭英美的顺风车脱险。不像汪,蒋有定力坚持到了顺风车进站的那一刻。客观地讲,蒋的战略眼光(抑或是运气?)和定力,为中国制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但也是他自己糟蹋了这个机遇。

视频前半段是关于9.18前的汪。可以快进到22:00。

捕风客2021-10-16 14:31:00
用平反这样的词本身,就显得还没有走出中华文化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