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2月6日,美海军陆战第一师开始从下碣隅里突围,陆7团负责打通了下碣隅里通往古土里之间的公路,陆5团和陆1团3营担负下竭隅里断后防御任务。
陆5团团长穆雷中校(Lieutenant Colonel Murray)决定重点防守东北区域,控制东山的两个制高点。为此,他命令1营C连、2营的E防守长津公路和铁路两侧,D连、F连负责夺回东山高地,战地医院防守交给本团3营,简易机场由陆1团3营负责守卫。
陆1师史密斯师长同意穆雷中校的部署,并且保证首先让他得到了空中支援。他命令穆雷不惜代价保护好野战医院,保证让C-47运输机将伤员全部装送后方医院。
12月6日上午9点,陆5团2营营长罗伊斯少校命令D连、F连向东山高地志愿军阵地发起攻击。
11点左右,F连在连长彼得斯上尉的指挥下,以一死三伤的轻微代价夺回了东山A号高地,志愿军在阵地上留下30多具遗体。12点50分,D连的4.2英寸(107 mm) 迫击炮经过10分钟的炮火准备,史密斯中尉指挥3个排向B号高地发起进攻,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下午2点30分左右拿下了B号高地。史密斯中尉沿山脊向南设置了三个排的防守阵地,这里居高临下可以控制通往下碣隅里的公路。
当天晚上,刚刚到达下碣隅里志26军76师的两个团向东上高地发起反击,美军出动76架“海盗式”(F4U Corsair)战斗机密集轰炸在东山高地马鞍形地带集结的志26军76师,同时坦克炮、81毫米迫击炮、2.36 英寸巴祖卡(BAZOOKA)白磷弹火箭筒向志愿军猛烈射击,曳光弹在黑暗中纵横交错,照明弹让黑夜变白昼,陆2营阵地前的志愿军阵亡人数高达800人,另有220人受伤被俘。
守卫B号高地的D连13人阵亡,20人负伤,连长H.J. 史密斯中尉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抢救自己的同袍,不幸被手榴弹炸中身亡,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战友,何等灿烂的人性光辉!
防守西南方面和简易机场是里奇中校指挥的陆1团3营,他让全营准备了一千多口麻袋,然后把C3炸药放在口粮罐中制成简易爆破弹,炸开了10英寸(25公分)厚的冰冻地面,再将冰层下的泥土挖出填进麻袋筑成掩体工事、散兵坑和迫击炮阵地。
陆1团3营两个连六个排分别在阵地前沿布设了六角铁丝网(oncertinas),挂上绊倒照明弹用来照明,又在可能进攻的路线上设置陷阱装置和装有铝热剂和五加仑汽油弹和地雷。
8天前(11月28日)志愿军突击部队集中炮火和兵力,向陆3营右翼H连阵地发动了猛烈攻击,迫击炮、火箭弹、机枪集中攻H连D排火力点,小股志愿军攻破了D排阵地进至机场附近,向正在施工的机场推土机开火,第1工兵营D连排长罗伯特·麦克法兰少尉(Robert L. McFarland)率领机场工程师和通讯兵,在各自不同阵地抵御志愿军的进攻,一直坚持到增援部队到来。
一支由50人组成的后勤服务营分队赶来支援机场。29日凌晨1时15分,志愿军突击队迷失了方向误入了陆3营后勤服务营的伏击圈,在服务营重机枪的火力扫射下全军覆没。
第二天(11月30日)美海军出动夜航机西南方向的营H连和I连的阵地300米外投下凝固汽油弹,形成一道火墙,陆11团的重迫击砲立即向火墙外延伸射击,58师173团和174团4个加强连根本无法进入攻击位置,在美军空中和地面炮火双重打击下,志愿军被迫退出对下竭隅里的攻击在阵地上遗留近800具的阵亡官兵的遗体。
12月7日下午2点,穆雷团长率领陆5团撤出下竭隅里,随后陆1团3营在里奇中校指挥下撤离下竭隅里机场,最后撤离的是罗斯工程分队(Roise's Engineers Team),他们用设置好的炸药把下竭隅里机场、医院、库房和营房炸成一片废墟,爆炸产生的震动波震撼了周边的山谷。
罗斯工程分队在坦克排的掩护下全身而退安全撤离。再见了,下竭隅里!
【E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