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2022-03-09 21:26:36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中国装甲部队

1945年11月,东北民主自治军在沈阳市原日军坦克装配修理厂搜到了一辆日制坦克,同年12月1日,东北坦克大队在沈阳东郊马家湾子成立。作为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装甲部队,当时这个大队只有30人和1辆坦克。1950年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宣告成立,装甲兵首次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出现在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由于步兵作战观念陈旧和对对手实力、战法估计不足,在战争开始之初,并没有一支强大的装甲部队加入志愿军的序列。但是,随着战事的发展,中共中央和志愿军司令部越发感到坦克等装甲力量在朝鲜战场上的重要作用,随即大力组建装甲部队加入战斗。

 

朝鲜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以及南朝鲜军队共计投入兵力200余万,作战飞机5000余架,中型坦克4000余辆,各型火炮11万门。就地面部队的主战装备坦克而言,美军在战争之初使用的是M26型坦克(重41吨,有1门90毫米炮),后期换装了M46型坦克(重48吨,有1门90毫米炮)。美军坦克在作战性能上与同时期的苏式坦克并没有很大优势,但是在数量上却遥遥领先。除此之外,一同参加“联合国军”的英军部队有坦克100多辆,南朝鲜李承晚的“李伪军”也拥有200多辆坦克。

 

反观刚刚入朝的志愿军部队,坦克没有一辆,火炮不足百门,战士们手中的轻武器仍然是以步枪为主,而且在种类上极其复杂、新老不一,有缴获日军、国民党军队的日制、美制装备,也有部分苏联援助的苏制装备。总体而言,这些武器装备同志愿军的主要作战对象——美军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在战略战术上,志愿军更胜美军一筹,经常能够将美军营、团整建制包围,但是面对美军的坦克,志愿军战士只能用手榴弹、炸药包去炸,不仅对敌人的杀伤作用极小,自身伤亡却很大。被包围的美军部队在坦克、飞机的掩护下,往往能够全身而退,这对于我军的战斗实力、人员士气都是极大的打击。

看到武器装备的差距带来的危害,中央军委决定紧急扩建装甲部队。1950年9月26日,毛泽东主席致电斯大林,请求苏联给予中国武器装备的援助。11月3日,根据中苏两国达成的协议,由苏联调来10个坦克团的装备,人民解放军相应地以10个团接收。这些装备包括坦克和自行火炮500余辆,多为苏军在二战中使用过的T34坦克(重32吨,有1门85毫米炮),另外还有NC2重型坦克60辆(重46吨,有1门122毫米炮)、CY100自行火炮40辆(T34坦克底盘,100毫米火炮)。 

 

为了能够让装甲部队快速形成战斗力,投入战场以减轻志愿军部队的压力,人民解放军打破以往的训练常规,采用由苏军坦克乘员一对一帮带的方法,手把手地教出“中国徒弟”。短短三个月的突击训练,大多数中国坦克驾驶员只进行了5小时的驾驶训练,炮手的实弹射击训练更是少的可怜,平均每个人只打了20多发炮弹。时间紧迫,这支装甲部队刚刚做到“开得动、打得响”就入朝作战,1951年3月,坦克第1师机关及其所属的4个坦克团进入朝鲜,抗美援朝战场上终于有了中国装甲部队的身影。

 

1951年7月,朝鲜战争进入谈判阶段,美国代表依仗自己国家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在谈判桌上不仅寸步不让,还处处让中国、朝鲜代表难堪。为了迫使美国接受就地停战、确定军事分界线的方案,志愿军部队6个军开始了局部反击。战斗一开始,人们便惊喜地看到,以往只靠步兵攻击的志愿军部队变了,在冲锋的队伍里出现了坦克1师的大量装甲部队。


苏联支援我军的坦克多为T-34

 

马良山位于朝鲜涟川西北,距离临津江4公里,有3个耸立的高峰,形如马蹄,地势险要。为了掌握战场主动权,志愿军决定先歼灭马良山守敌——英军第28旅的一个营。战前,坦克1师2团的4名装甲兵趁着夜色,在朔(宁)涟(川)公路上搜索前进,探明沿途的土坎和弹坑,标志通道。11月4日,志愿军的进攻行动令“联合国军”大惊失色,一向喜欢在夜间进攻的志愿军居然在阳光照耀下,向马良山发动了强攻。在火炮的支援下,十多辆坦克轰隆隆地开到前沿阵地,对英军的火力点进行直瞄射击,一发低弹道的坦克**精准地钻进英军射击孔,把里面的英军炸的粉碎。随即有3个营的志愿军步兵冲上了山顶,仅仅4个小时,1个营的英军士兵大部被歼,活着的50多人全部投降。

 

然而,装甲部队的进攻远不止此。就在马良山战斗的当晚,坦克1师2团中型坦克1连和重型坦克连,配属另一部志愿军,向固守正洞西山的美军骑兵第1师的1个营发起了攻击,这是中国装甲部队与美军“王牌”的首次交锋。骑兵第1师是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开国时期组建的部队,随着坦克、装甲车等机械化装备的列装,该部队逐渐淘汰了马匹,但是仍旧沿用骑兵第1师的番号,连士兵臂章上的马头也没有改变。自组建之日起,这支部队历经百余战,未尝败绩。朝鲜战争爆发后,骑1师作为侵朝美军的先锋从釜山登陆,后在仁川登陆的美军配合下,横扫朝鲜半岛南部,又在1950年10月19日率先攻占平壤。这样的表现甚至让“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得意忘形,抛出了“感恩节前结束战争”的狂妄言论。

 

战斗开始后,2团以中型坦克1个排配属步兵,从右翼进攻;以中型、重型坦克各1个排从左翼进攻;以自行火炮个1个排占领发射阵地,采取间接瞄准射击的方式压制敌炮兵群,支援进攻,另有中型坦克1个排担任预备队。

两翼坦克部队和步兵刚到敌前沿,骑1师的无后坐力炮、火箭筒、迫击炮、重机枪、喷火器和10余门坦克火炮以重叠交叉火力网向我军扑面而来。敌机凭借着照明弹也从天上扔下**,阻止我军坦克进攻。

 

战场上**横飞,硝烟弥漫。坦克在炮火中冲向敌阵,突然一声巨响,冲在前面的104车压响了敌机扔下的滚雷,坦克变速杆闭锁器被炸坏,乘员们被震得鼻子里、嘴里鲜血直流,大家边擦血边抢修,坦克很快恢复了前进。我军坦克以猛烈炮火将美军火力点一个又一个地摧毁,从两侧进攻的部队像一把老虎钳,把主峰的美军卡在了中间。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冲上主峰,经过7个多小时的战斗,1000多具美军尸体七零八落地撒在山上,骑1师一个加强营被全歼。

但是,美军骑1师装备有大量的运输车辆,他们很快从后方调集了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在30多辆坦克、20多架飞机的配合下,向立足未稳的我军部队发起反冲击。骑1师采用“坦克楔入战”,展开了多梯队的坦克集团冲击。这是一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常使用的坦克战方法,强调将坦克部队分为几个小组,各组在领队坦克从不同方向对敌军阵地发起冲击,像“楔子”一样插入阵地,而后利用坦克的直瞄火力优势消灭敌人。我军坦克奋力反击,集中火力打击美军三辆领队坦克。刹那间,两辆领队坦克燃起大火,其他的坦克小组受到惊吓,全部退缩了回去。不到20分钟,美军又组织坦克集群冲锋,我军坦克1师和步兵密切配合,利用坦克火炮、火箭筒、**包等武器集中打击冲在前面的几辆坦克,把敌人的冲击压了回去。这样的拉锯战反反复复进行了10余次,我军终因弹药耗尽,被迫撤出阵地,正洞西山主峰再次落入美军骑1师手中。 6

 

“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扬言:“感恩节前结束战争。”

 

撤退下来的坦克1师官兵并没有就此放弃,他们一面补充弹药,一面集中起来研究攻击美军的方法。仅仅6个小时后,坦克1师又配合步兵对美军发起了全面攻击。我军坦克利用射击速度快的优势,以每分钟8发的急促射打击美军坦克和火力点,步兵在坦克弹幕的掩护下,距离坦克100米跟进,仅用1小时20分钟就夺回了正洞西山主峰。美军还没有来得及打扫战场,就又在山上丢下了许多尸体。此役,坦克1师协同步兵歼灭美军骑1师两个加强营共计2500余人,在这场“王牌对王牌”的较量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志愿军装甲部队投入战场,开创了我军装甲兵历史上崭新的一页,在取得辉煌战果的同时,也得到了朝鲜人民政府的高度赞誉。以坦克1师为例,在一年多的入朝作战中,该师击毁、击伤敌坦克21辆,配合步兵歼灭敌军2万余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这个师锦旗一面,上面写着:“胜利和光荣属于中国人民志愿军”。 

 

为了使全军装甲部队得到锻炼,全面提高人民解放军装甲兵的技战术水平,1952年6月,中央军委决定派遣坦克3师接替坦克1师入朝作战。1953年初,为了防止美军在和平谈判期间从朝鲜半岛西海岸登陆,威胁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后方,坦克1师再度被调入朝鲜,担负西海岸的防御任务。在人民解放军最初组建的3个坦克师里,换装苏式坦克的10个团都曾以志愿军的名义入朝作战,共出动246次,击毁敌坦克40辆、击伤34辆、击毁敌火炮20门、摧毁碉堡846个。志愿军装甲部队伤亡508人,损失坦克9辆、战伤26辆,涌现出了“英雄坦克一团”“功臣号”“一等功臣杨阿如”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成为全军装甲部队学习的楷模。

 

装甲部队在朝鲜战场上不仅消灭了很多敌人,在心理上也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威慑。志愿军坦克投入战斗之前,美军坦克往往会狂妄到脱离步兵行动,独自深入到我军防御纵深达10千米的地方。随着我军坦克出现在战场上,尤其是在击毁一两辆敌军坦克之后,對方再也不敢轻易深入我军防线,大大减轻了阵地防御阶段我军的防御压力,提高了防御前沿稳定性。由此可见,某种武器装备或兵种力量不一定非要在战场上对敌人造成硬杀伤,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威慑,能够在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

号称160年不败的美骑兵第1师,被我军坦克1师打败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装甲部队通过全面分析敌情、我情、地形、天候等特点,结合苏制坦克的装备优势,创新了许多坦克作战方法和部队建设思路,给我军装甲部队乃至全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战时期,德国“闪击战”之父古德里安强调在战场上大量使用坦克等装甲力量,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集中,造成坦克集群冲锋的兵力、火力和速度优势,这一作战理论也帮助德军横扫欧洲战场,所向披靡。在装甲部队刚刚入朝的时候,我军也曾想过集中使用坦克,但是朝鲜地形多山,不利于坦克部队展开,而且当时制空权还牢牢地掌握在美军手里,极大地压缩了我军坦克部队的生存空间。因此,在抗美援朝战争前期,我军的坦克连往往以预备队或是反装甲队的形式配置在纵深,配合工兵、炮兵等力量进行反装甲作战。进入阵地防御阶段之后,结合步兵在与敌军对峙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坦克部队采取了一套“坦克坑道战”的战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先在防御阵地的重要点位构筑坦克坑道,在白天或是敌机、炮火猛烈的时候,坦克进入坑道内部隐蔽,待到夜晚或是敌情威胁较小时,坦克开出坑道进入射击位置,利用射击距离优势打击敌军阵地的火力点或装甲目标。这样做不仅有效地保存了我军的坦克力量,也发挥了坦克的火力优势。

 

在第五次战役期间,志愿军装甲部队深感来自空中的巨大威胁。为了规避敌人的空中打击,坦克部队一开始就注意严密伪装,对敌人打击也是采取急袭的方式。开战前,坦克利用夜暗条件提前进入隐蔽部,进入白天后,任凭敌军的飞机、大炮轰炸,坚决不暴露自己的位置。等到黄昏时分,对之前已经侦查好的敌装甲目标、火力点等目标进行突然袭击,待敌军飞机、火炮前来报复打击的时候,我军坦克已经可以趁着夜暗从容地向纵深撤退。另外,在陰雨天气,敌人的飞机很难发挥作用。随着战争后期阵地防御对峙的加深,我军坦克常以小分队的形式,利用阴雨天气,在有工程保障的条件下,伴随步兵向敌军侧翼或支撑点后方穿插。比如在金城反击战中,由于白天下雨,我军20辆坦克伴随步兵前进,火力支援步兵全歼守城敌人。

 

树立科学管理意识,做好装备的技术保障工作。志愿军装甲部队入朝之后,由于战法得当,加上各级指战员英勇作战,取得了喜人的战果。但是,随着战事的发展,装甲部队也暴露出来了严重的问题。截至1952年8月,入朝作战的所有坦克中已经有将近半数不能开动,更谈不上战斗了,而这些坦克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被敌人击毁的,大部分是由于装备老化造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这些坦克是二战时期苏军使用过的坦克,年头较长;二是我军官兵普遍存在重视技术战术、轻视维护保养的意识,致使装备缺乏养护,丧失战斗力。针对这一情况,全军装甲兵开展了“查事故、查原因、查责任”的“三查”运动,在查摆问题的同时,号召装甲兵指战员学习装甲车辆机械知识、掌握科学管理装甲部队的方法。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大将强调:“车辆好坏是检验我们所有工作的标准。”经过一年的努力,装甲兵部队的技术保障和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在朝部队的车辆完好率也恢复到80%以上

borisg2022-03-09 22:03:00
不是NC2而是ИС2(Иосиф Сталин)坦克。同样,不是CY100而是SU100(Samokhodnaya Us
chufang2022-03-09 22:16:22
Иосиф Сталин就是约瑟夫·斯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