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百加委路《洪顺堂》堂所1868年被大火烧毁。1882年《洪顺堂》改名《致公堂》,但洪门内部文件和印信等标记依然沿用《洪顺堂》。图中照片是1874年重建的百加委路《致公堂》堂所。对联为“门外九连山秀茂,寺内三圣佛庄严”。三圣即释、道、儒三圣。九连山是福建莆田南少林寺所处之地。洪门五祖出自南少林。
百家委路(Barkerville, BC)《洪顺堂》是加拿大洪门始祖堂。百家委路地处卑斯省加利布(Cariboo)山脉西部,是加拿大淘金古镇,现有一个洪门致公堂加拿大国家历史纪念地址。1863年百加委路人口5千,其中3千为华人,华人中80%是洪门兄弟。
百加委路镇名源于英国人Billy Barker,他于1862年第一个在这里发现了金矿。这个金矿一共挖掘出一顿多的黄金。1858年菲沙河谷(Fraser Vally)发现金矿。1858年6月28日,约300华人乘“加勒比号”蒸汽船从旧金山抵达域多利(Victoria),进入卑斯省菲沙河谷淘金。淘金热第一年就有20万华人进入卑斯省。他们沿着菲沙河谷北上进入洛基山加利布,当Barker宣布发现金矿以后,几乎一夜之间就出现一个百加委路镇。1863年百加委路有3千华人,1869年增至5千华人。
19世纪中叶,珠江三角洲很多人赴金山淘金,既有淘金金山梦者,也兼有逃避清朝迫害者,或者两种动机兼而有之。珠三角地区洪门是十二梯,金兰郡,洪门五祖洪顺堂。赴金山、走西口,下南洋是华人历史上移居海外的大迁徒。随着旧金山华人的增加,1850年洪顺堂在旧金山成立,其后分支多个堂口,有协胜堂、致公堂、萃胜堂、秉公堂等。
从旧金山到维多域,沿着菲沙河谷北上。1863年,淘金矿工开平人黄深贵在百加委路建立了洪门洪顺堂。1882年改称为洪门致公堂。1946年世界洪门大会在上海改称洪门民治党。
图:1876年8月卑斯省总督到访域多利,华人在Cormorant街搭了中式牌楼欢迎总督。牌楼顶部正中树立着依稀可辨的洪门洪顺堂旗帜。图中牌楼左侧为广利行(Kwong Lee and Company)商店。据卑斯省政府税务局记录,当年广利行的资产是仅次于海湾公司(The Bay Company)为卑斯省第二大公司。
1868年9月16日百加委路镇中心起火,北风把火吹向南边烧到唐人街,全镇百余木屋毁于一旦,其中三分之一是华人房屋,包括洪顺堂。1869年唐人街重建后,8月份迎来卑斯省总督到访,唐人街搭了四座牌楼迎接总督。那时候百加委路南边近百里的干尼路褔士埠(Quesnelle Fork )也是一个大金矿,也有3千多华人。
1792年,广东新会的卢观恒在广州创办了广利行,是广州十三行之一。十三行老板中潘、伍、卢、叶四大家是广州四大富豪,每家家产都富可敌国。百加委路的华人金矿,就是广利行经营的金矿。卢超凡和卢卓凡两兄弟随着淘金大军从旧金山来到卑斯省域多利,在域多利开设了广利行,广利行分店沿着菲沙河谷一直开到百加委路。广利行拿到卑斯省营业执照,纳税给卑斯省政府。广利行从中国进口茶、米、烟、布,鞋靴等日常用品,还有淘金工具。广利行还拥有百加委路的金矿,雇佣中国劳工淘金。后来广利行还在干尼路(Quesnelle)河边买了置办了农庄,种植燕麦和大麦等庄稼。
随着金矿的干涸,百加委路和干尼路褔士都逐渐衰落。干尼路褔士埠今天已经不存在。1879年百加委路唐人街仅剩159位华人,8间商铺。1910年仅剩35位华人。1940年后百加委路已经是没有人烟。1957年卑斯省重建百加委路,作为淘金历史古镇旅游观光镇。2008年百加委路镇的致公堂被定为国家历史遗址。
图:1865年的百加委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