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12日 09:37:50
来源:凤凰军事
印军山地炮兵开火瞬间(资料图)
凤凰军事金昊
这是一支专门在高原山地作战的印度精兵,他们从组建就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视为潜在对手。作为印度斥巨资打造的军中精锐,第17军专攻山地作战,而《印度时报》也直言不讳地指出,该军担负的任务就是“应对中国军力迅速增长的挑战”。那么,印军山地战部队的战斗力究竟如何,新组建的山地军又在哪些方面有所不同,本文或许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重视山地战:陆军转型与防备中国
常年以来,印度始终维持着一支庞大的陆军,兵力规模在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似乎也并不掩饰其准备从地区性军事大国迈向世界级军事强国的雄心,因而近十几年,印度的军费保持着7%至8%的年增长速度,使印度成为全球第一大军火采购国。雄厚的资金源源不断地将先进的武器输送进印度军营,不过由于长期以来实行“陆海空三军均衡发展、海空军优先”的原则,因此印度的海空军获得了更多的偏重。不过,随着地区战略形势的变化,印度赋予陆军的任务从本土防御向战略打击的转型,印度陆军改革调整的步子显著加快,而加强山地作战正是印度陆军改革调整的重要内容。
作战理论是牵引军队转型的重要因素,促使印度陆军掀起这场50年来最大规模改革的则是被印度军方称为“冷启动”的作战理论。“冷启动”理论的核心是先发制人实施进攻作战。现代战争节奏快、对抗激烈,为夺取战争主动权,“冷启动”理论强调一旦侦察到敌方有进攻意图,就立即组织战略机动部队对敌实施主动打击。那么,印度所谓“冷启动”理论针对的潜在敌人又是谁呢?
印度所在的南亚地区地理条件十分特殊,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等天然屏障将南亚次大陆与亚洲大陆隔开,使其在地理上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而这片区域的67%都属于印度。在印度的邻国中,巴基斯坦和中国都曾与其发生过边境战争,并且这两个国家与印度接壤的地区大多是高原山地,因此印度陆军将山地作战作为建设重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印度陆军判断,未来的边境战争很可能发生在高原山地环境。关于山地作战,印军有着沉重的记忆。20世纪60年代的中印边境战争,就是一场山地战。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当时的中国军队表现出了更好的适应性,而很多印军官兵则表现出对作战环境非常不适应,他们惊诧于中国士兵在高原山地环境中仍能够重负行进,中国部队仍然能够奔袭穿插,连续作战,以至于印度官兵都在惊呼:“氧气好像都跑到中国人那儿去了。”
有鉴于此,印军将加强山地作战的研究和训练视为陆军建设的当务之急。2010年10月,印度向其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编注:中国藏南地区)增调了2个山地步兵师,使印度陆军驻该地区兵力达到10万人。2013年7月17日,陆军关于组建新型山地打击军的提议获得了印度内阁的批准,这就是第17山地打击军。根据《印度时报》的报道,组建第17山地打击军是印度陆军《2012至2027年综合远景规划》的重要内容。这份文件要求印军整顿边防设施,并且特别强调升级中印边境这一段边境线上的基础设施,称“以便在艰险的地形中部署更多部队并有效进行作战”。
第17军:山地部队中的庞然大物
由于地理位置与安全形势的原因,印度山地部队的建设起步很早。据美国全球安全研究所统计,在第17山地打击军组建之前,印度陆军有第1、第2、第21三个山地军,10个山地步兵师,总兵力约15万人,可以算得上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山地战部队。然而,印度的山地军虽然人数众多,但从印度媒体的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训练水平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高。印度陆军前参谋长辛格曾经被爆出痛批山地部队,他指责山地部队“缺乏战斗热情,官兵上下弥漫着严重的雇佣气氛”,甚至称山地步兵为“低级耗材”。在辛格看来,这样的山地部队是无法与强悍的对手交锋的。
然而,辛格指责的部队并不包括第17山地打击军。该军无论从兵力规模还是武器装备,都与其他山地军不同。印军普通的山地步兵师兵力规模约1.5万人,山地军下辖2至3个山地步兵师,另有1个炮兵师和其他支援分队,总兵力为4至5万人。而据目前印度媒体的报道,第17山地打击军下辖2至3个山地步兵师、1个炮兵师和2个独立装甲旅,总兵力达到9万人,在印度山地军中可谓是个庞然大物。
尽管外界还不掌握正在组建中的第17山地打击军的具体编制,但作为印度陆军的基本战术兵团,普通山地步兵师的编制和装备情况外界掌握的情况比较多。相比印军机械化步兵师,山地步兵师的总兵力减少了2000人,这主要是大幅减少了步兵的数量,但特殊兵种却得到加强。山地步兵师下辖3个步兵旅、1个炮兵旅、1个工兵团、1个通信团以及其他配属分队。工兵团和通信团都是特别增加的,以应对部队在高原山地这种特殊的作战环境。
山地步兵营是印军山地作战的基本作战单位。作战中,山地步兵营会得到大量配属加强的兵力,如在重要方向上担负突击任务,1个山地步兵营会得到1个装甲连、1个炮兵连、1个反坦克导弹排和1个野战工兵排的配属,这样1个担负进攻突击任务的山地步兵营的总兵力可以达到1200余人,而其中直接参与进攻作战的兵力占七成以上。除配属的作战分队外,山地步兵营在作战中还会得到上级炮兵的火力支援。由于印度陆军近年来大力加强陆航部队的建设,执行重要任务的山地步兵营还可以得到直升机的支援。
印军对山地部队的要求是,能够在海拔6000米以下的高原山地环境实施持续的独立战斗。战斗中,步兵需要在炮兵的火力支援下完成任务,因此山地部队自身必须具备强大的火力,脱离了炮兵的支援,步兵则很难赢得战斗。在这样的理念下,炮兵成为印度山地部队重点建设的内容。
无可替代的大口径火炮
普通人对山地战的印象大多来自影视大片,地面上,武装到牙齿的特种兵们在山林间进行着殊死搏杀,空中,攻击机、直升机不断对地面实施打击,提供火力支援。然而,这种火爆的影视情节与真实的山地战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的。印度与巴基斯坦爆发过多次边境山地战争,对于山地战可谓实战经验丰富。他们认为,山地作战、特别是边境冲突一类的山地作战中,空军打击也会受到地形的限制,有时难以及时准确地提供火力支援,而最可靠的火力支援恰恰来自默默无闻的大口径炮兵部队。
1999年,印军与巴基斯坦军队在印控克什米尔的卡吉尔地区爆发了边境战争。卡吉尔是典型的高寒山地,山势险峻,道路环境极差限制了双方重型装备的发挥,炮兵成为战斗中最重要的火力支援。印军野战炮兵装备的FH-77B 155毫米榴弹炮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次交战中,该炮平均每天向巴基斯坦军队发射6000发炮弹,有效地压制了巴军的动作。
FH-77B 155毫米榴弹炮是一型性能优良的牵引式火炮,但对于印度山地部队来说,FH-77B太重了,该炮战斗全重11.9吨,在印度山地部队作战的高原山地上,很多直升机都无法进行吊运,而用重型牵引车机动又受到地形的限制。以卡吉尔边境战争为例,印军野战炮兵虽然发挥了火力猛烈、打击精准的优势,但转移阵地却要了炮兵们的命。狭窄崎岖的山路难以承载FH-77B及其火炮牵引车,多门火炮在转运时摔下悬崖,而缺氧环境中直升机开足马力也不能把FH-77B吊离地面,情急之下印军不得不把FH-77B拆解后再行运输,而印军的一些FH-77B炮兵阵地也由于转移不够及时,遭到了巴军炮火的反击。
其实,印度山地部队装备的火炮主要有105毫米轻型榴弹炮和130毫米加农炮,在卡吉尔边境战争中表现出色的FH-77B主要装备印度陆军的野战炮兵部队。经过几次边境山地战争后,印军越来越感到大口径火炮对于山地作战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深感笨重的FH-77B并不适合山地部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2012年,印度向美国购买了145门M777 155毫米超轻型榴弹炮。由于大量采用钛、铝合金材料,M777的重量仅为4.2吨,连FH-77B全重的一半都不到,加之外形相对较小,因此M777可以使用直升机方便地吊运,轻型卡车也可完成对该炮的牵引,甚至在紧急情况下,美军曾悍马车牵引M777进行快速转移阵地。可以说,换装M777榴弹炮之后,印度山地部队炮兵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战场火力都得到大幅提升,而在高原山地的边境冲突中,谁的炮兵能够快速出动,谁就掌握了战场的控制权。
除M777榴弹炮外,印度山地部队还加强了导弹部队的实力,其与俄罗斯共同研发的“布拉莫斯”导弹将装备新组建的第17山地打击军。此外,为加强一线步兵的反装甲能力,印度山地部队还装备了国产“毒蛇”反坦克导弹。
加强直升机的战场使用
除大口径火炮外,直升机是印军认为山地作战的另一大利器。目前,印度陆军共装备260多架直升机,其中装备数量最多的是印度国产的“猎豹”直升机,约120架。“猎豹”直升机实际是印度授权生产的法国SA315B型“美洲驼”直升机,这是一种单发轻型多用途直升机。该机被印军看中的原因是其高原飞行性能非常好:1969年,一架SA315B在搭载2名飞行员和140公斤燃油的情况下,创下了在海拔7500米高度起飞的世界纪录;1972年,SA315B又创下了12442米的直升机飞行绝对高度世界纪录。尽管个头小,但“猎豹”直升机可以遂行多种任务,既可用于侦察——该机续航时间为3至4小时,又可用于山地战救护——该机机舱可装下2负担价,还可装上提升力为160公斤的绞车用于救援,也可挂载导弹进行反装甲作战。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猎豹”直升机一直是印军陆航部队的主力机型,也是印军山地战的重要装备。
在印度陆航部队中,装备数量仅次于“猎豹”的是其国产的ALH“北极星”轻型通用直升机,装备数量为70架。虽然“猎豹”直升机的高原性能好且用途较多,但不到2吨(不算机外挂载)的最大起飞重量实在难以满足印军山地作战的需求。为了满足印军迫切需要直升机进行山地作战的需求,生产“猎豹”直升机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与当时的西德合作,开始研发代号为“北极星”的新型直升机,但直到2000年,第一批2架“北极星”直升机才交付印度陆军。“北极星”分为空军/陆军型和海军型两种,其中用于山地作战的空军/陆军型最大起飞重量达到4.5吨。由于需要在高原山地作战,为了提高抗摔性,该机采用滑橇式起落架,并装备了防弹油箱。“北极星”可根据任务选择挂载不同的武器,如反装甲作战时,可挂载4枚反坦克导弹和1门20毫米机炮,进行对地火力支援时,可挂载火箭吊舱。
对于新近组建的第17山地打击军,一心将其打造为山地战尖兵的印度希望为其购置更为先进的直升机,以提高该军的机动能力和对地火力打击能力。目前,印度对美军的UH-60“黑鹰”和CH-47“支奴干”直升机很感兴趣。众所周知,“黑鹰”是一型性能优异多用途直升机,并且“黑鹰”的高原飞行性能极佳,这一点非常符合印军山地作战的需要。对于“支奴干”来说,印军则是“刚需”。印军为打造山地炮兵已经购买了145门M777榴弹炮,但目前印军现役直升机还没有能对其进行吊运的机型,“支奴干”强大的运载能力既可以在高原山地间快速运输兵力,更重要的是该机可以完成对M777榴弹炮的吊运。
独特的山地进攻战术
印军曾与中、巴两个邻国进行过山地战争,是山地战方面的老手,其战术具有鲜明的特点。
印军非常重视第一梯队的突击能力。以山地步兵营为例,战时通常分为第一梯队、预备队、火力支援分队和后勤保障分队,其中第一梯队集中了全营最精锐的力量和最猛烈的火力,并且还可以得到装甲、炮兵、导弹、工兵等兄弟分队的配属加强。印军认为,战前严格保密,隐蔽进攻企图可以让进攻达成突然性,令对手猝不及防,更有利于第一梯队进攻。在这方面,印军会在战前通过电子干扰、佯攻佯动等多种技术战术手段来扰乱敌人的防御。
在山地进攻中,印军非常强调兵力密度。还是以印度山地部队的基本单位——山地步兵营为例,其一个营的进攻正面为1000至1500米,而美军第10山地师的步兵营进攻正面为3000至4500米,印军仅为美军的三分之一。这一方面与两国山地部队的武器装备和部队训练水平有关,同时与印军所面对的高原山地环境更为恶劣密切相关,但最主要的还是印军强调突击的战术理念所决定,以重兵突敌一点,达到快刀切黄油的进攻效果。
印军将突击的方向线称为进攻轴线,印军指挥员非常重视进攻轴线的选择。进攻中避开敌方防御坚强的防线,寻找敌侧翼、部队结合部等防御较弱的地方下手,是各国军队在进攻中通行的做法,也是印度山地部队在选择主要进攻轴线时判断标准。这就意味着部队要多进行迂回和穿插。然而在高原山地环境下,可供选择的道路较少,并且狭窄难行,常被深谷割断,因此印军还特别强调营、连等小规模的渗透,以奇兵直插敌后,对敌要害部位发动奇袭。在这种渗透中,直升机将发挥重要作用。
印军山地战术还特别强调炮兵火力。根据印军的经验,在边境山地战争中,空军战机出动的效果并不好,一是恶劣的自然环境使战机较难及时到位,准确打击,此外,印度认为的潜在对手都具备较强的防空能力,战机临空风险较大。因此,炮兵成为山地部队在进攻中最重要的火力支援。印度山地部队讲究徐进弹幕的战术,即在进攻步兵之前,炮兵打出一到数条移动的火力线,摧毁敌方防守,掩护步兵前进。
前述印军的强调突击、擅长迂回、重视火力等战术特点,多少与读者熟悉的解放军战术较为类似,而接下来介绍的两个特点,则具有强烈的印军色彩。
首先是不擅长夜战。印度山地部队对于夜间进攻非常谨慎,如参战部队没有夜战经验,或是战时的气候、作战的地形被认为不利于进攻,印军则不大会选择夜间进攻。在必须实施夜间进攻时,印军将部队的进攻正面大幅缩小,营进攻正面不到400米,士兵之间必须保持目视联系。同时,夜间进攻中,步兵对炮兵更为倚赖,除需炮兵提供徐进弹幕的掩护外,还常常需要炮兵发射曳光弹来指示方向。
印度山地部队的另一个战术特色是进攻缓慢,这与解放军强调的连续作战、乘胜追击的战术截然不同。印军每攻占一个阵地,不是忙着继续追歼残敌,而是必须依托阵地进行调整,这一方面算是稳扎稳打,将夺占的阵地编成己方的战术支撑点,但同时也使印军的山地攻击节奏缓慢,容易丧失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