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时俺们农场有个队友,很有点儿喜剧色彩。那张小脸儿,那个神气儿有些象严顺开扮演的阿 Q ;身材嘛不夸张的说象个站起来的青蛙,走路时还一卧一卧地;说话时嘴里象含个囫囵枣,乌鲁乌鲁地。属于长得很有创意,活下去需要勇气那类,叫赵三儿。
知青中有几个毫无同情心的捣蛋孩子,天天满世界的寻开心,自然常常拿赵三儿开涮了。于是刚认识时一段对话便流传开来:
知青: “ 赵三儿,你有两个哥哥吧? ”
赵三儿: “ 那 --- 乌鲁乌鲁,你问俺,俺问谁呀? ”
知青: “ 家里有几口人啊? ”
赵三儿: “ 这个 --- 这个 --- ,就俺和俺娘两口儿。 ” ( 我们那里只有夫妻称两口儿。 )
知青: “ 那你爹哪去了? ”
赵三儿: “ 乌鲁 --- 乌鲁 --- 你问他呀,嗯 --- 嗯 --- 早死个龟孙啦 ! ”
知青: “ 家里有几间房子啊? ”
赵三儿: ( 皱着眉头计算的样子 ) “ 那 --- 乌鲁 --- 乌鲁 --- 算鸡窝不算? ”
到此,知青们没有几个站直的了。
刚下乡时条件很差,吃饭时几十个人就在厨房门外蹲两排,中间留下条过道儿。这赵三儿不知是胆怯还是怕被取笑,总是很晚才来打饭。常常一手端菜,一手端汤,一卧一卧从中间过。那几个调皮捣蛋生就按赵三儿卧的节奏给人家喊: “ 一、二、 一,一、二、一 ----” ,这么一喊,惨了,那苦难的同胞常常羞得脸通红,连路都走不成了,常常走成一顺拐,弄得汤菜直往外溅。。。大家象看了一场免费的马戏表演似的激动不已。
在大田劳动中间休息时,几十个人坐在田间地头上,有一褡没一褡地闲聊,放飞心情,缓解疲劳。常常为一种神秘的地方发出的莫明其妙的声音而追究: “ 谁干的? ” 当然,没有一个人肯大义凛然地站出来承认。大家还七嘴八舌编出打油诗之类的东东: “ P 是肚里一股气,在里边滚来滚去,一不小心挤了出去,肇事者洋洋得意,受害者垂头丧气。。。 ”
尽管赵三儿常常坐在最后边或角落里,但也不能幸免被人取笑: “ 怎么看着赵三儿在那里洋洋得意呀?啊? 坦白从宽,哈哈哈哈 ---- ” 人心有时很残忍,以欺负弱者,看人的窘态为乐事。
“ 那 ---- 乌鲁乌鲁 ---- ,去你的吧 ! ” 脸涨得象猪肝,话也说不完整。
“ 哈哈哈哈哈 ---- ” 大家常常笑得东倒西歪。
为了使那颗脆弱,懵懂的小心灵免遭进一步涂炭,英明的场领导及时地将赵三儿调离了大田,安排在苹果园儿。那里就三四个散兵游勇,各自为政,赵三儿似乎很满意。但好景不长,又一件事深深刺激了那多灾多难的灵魂。
农场男宿舍区院里长着一棵两三人合抱的大柳树,蓊蓊郁郁笼罩了半个院子。树龄有多长,谁也说不清,场里老人传说那树已经成了精。据说夜深人静时有人听到过那树冠上枝叶浓密处传来 “ 戈戈戈 ” 的笑声,愈发给这棵老树蒙上一层神秘色彩。
一天, 一位姓左的场领导给了赵三儿一把斧头,让他爬上树砍去那影响电线的 一枝。可怜的赵三儿 “ 乌鲁乌鲁 ” 了半天还是没能躲过去,心惊胆战地爬了上去,哆哆嗦嗦地刚砍了几下,就 “ 扑通 ” 一声摔了下来。这下可不得了了,那平时拈而巴唧的赵三儿一反常态的爆发了,索性一屁股蹲在树底下,双手拍着脚脖子,象农村的泼妇一样哭天抢地的大放悲声:
“ 哇 ~~ 哈哈哈 ~~~ ,那 ~~ 乌鲁 ~~ 乌鲁 ~~ ,不怨我呀啊 ~~ ,怨老左呀啊 ~~~ ”
深深的恐惧攥住了他的心,以为是树精显灵在惩罚他。哭得那个悲悲切切,声 泪俱下,围观者无不动容。
这一次没人嘲弄他,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他扶到屋内,七嘴八舌地安慰他,人人象捧着个易碎的器皿般小心翼翼。
“ 别怕啊,有我们呢 !”
“ 那里有什么树精,是你自己胆怯,不小心掉下来的啊--- ”
“ 快别哭了,起来走走,看看摔坏了没有? ”
赵三儿下乡以来第一次感受到同学们内心深处的关怀、善意和温暖。
从那天起, “ 不怨我呀啊 ~~ ,怨老左呀啊 ~~” 又成了知青们推脱责任的流行语。无论谁出了差错,挨了批评和责备,都会学着赵三儿的哭腔悲情申诉:
“ 那 ~~ 乌鲁乌鲁 ~~ ,不怨我呀啊 ~~ ,怨老左呀啊 ~~”
直喊到各自回城,仍留在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