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诗是很有名的了, 尤其一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倾倒了不知多少文人骚客。从诗里能看出烟雨江南的美丽风景, 也能看出唐朝的时候, 佛教在中国传播之广。
在那时候, 佛教是外来文化。 佛教轮回的理论,很是能吸引中国的平民百姓。 道教是中国本土文化,炼丹升天,长生不老也是很有诱惑力的。 对于这两大宗教的挑战, 孔孟的儒家学说, 就显的有些无力了。如果没有革命性的发展, 中国文化中自春秋以来的儒家传统就很有可能被边缘化。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中原大国,让佛教成为国教是很危险的。 一个寺庙总要有个大屋,几个和尚,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国,养活一个和尚就需要几个农民才行。而道教提倡的出世,炼丹,对于一个北面随时有游牧民族虎视耽耽的中原大国,也是很危险的。儒家的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应该是对中国人最有利的选择。
历史交给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使命,就落在了程朱这一批人的身上。他们整和了佛道哲学上的一些长处,在礼之上, 创造出了理,这一世界观和与之对应的完备的方法论,使的儒学成为能够抗衡佛道学说的完善理论。
这一积极上进的思想方法,受到统治阶层的青睐,是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朝庭当然希望杰出的知识分子能献身于治理国家,而不是跑到荒山野岭去炼丹,或者出家为僧。都出家了,谁生孩子长大了做农民和士兵呢?
程朱理学最受后人垢病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朱熹自己的解释是,吃饱饭是天理,要吃美食就是人欲了。克制这种奢侈的想法应该说是不错的。封建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实在不是仁义的事情。当然程朱理学也有很错误的一部分,那就是对女性的压迫。这也是提倡理学禁欲的自然结果。
二程說:「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與道難一」,所以提倡無意、無必、無固、無我,人不自私了就是什么样呢?我的理解就是像白求恩那样, "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我没有研读程朱的著作,只是维基一下,联想一番。总体说来, 程朱学说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应该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