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楼下关于诗的格律的问题讨论,很是受益,我赶紧拿着小本本作记录。对于杂谈的几个大诗人非吾,松风阁主和阿方,我很是葱白。因着中国画的诗书画印于一体,我一直很想向大诗人们请教学诗,这无疑对我的绘画有帮助,于是上次碰到问题我就向非吾讨教,非吾也就认真起来,大概是不想误人子弟吧。其实呢,我对诗的格律问题真不懂,我想从绘画的角度谈谈我对格律的理解,跟大家讨论,请大家指教。
就艺术而论,评价一幅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它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是否能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我想这应该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真要苛求相像,那就用照相机好了,何必用画笔呢。
就国画而言,尤其是写意画(工笔画又略有不同),内行人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美术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内行人的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当然是抓住了实质,因为“神韵”就是一种高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的追求达到的目标。
那么对于诗来说,我想应该是大同小异,一首诗是否是好作品,要看它是否感人,看它的激情思想,其次才看韵脚格律等。太注重韵脚格律 必然会捆住诗人思想的翅膀,一首诗如果格律严谨,四平八稳,但没有激情,又如何能感动读者?但是格律又是写古诗的基础,不能完全不顾。这就像学画画,用笔构图是学画的基础,追求神韵是更高的层次。扎实的笔墨基础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而神韵就需要画家的灵感天赋了,有时我觉得后者更难能可贵,因为笔墨基础只要肯花时间下功夫就能得到,而灵感天赋就不是一般人努努力就能有的了。写诗也是如此,学学格律这种基本的东西还是必要的,但不能被它束缚住,一首韵味十足又感人的诗靠的是从诗人心底迸发出的激情,再加上深厚的功力。
浅说几句拙见,向各位高手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