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君子2014-10-27 17:10:02

一个人,对自己一生中最早看过的几本书,也许永远不会忘记。

这些书,可能会对你最初思想的形成有过深远影响,甚至可能会多多少少决定你今后的人生。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难以说清我最初看过的一些书对我的人生到底产生过什么影响,但是我敢肯定,一定是有的。在那个岁数的大脑,就像一张白纸,书中的人物性格和评论观点,会在这张“白纸”上留下影响你一生的痕迹。说出来大家别笑话,比如说,通过阅读那些小说,最初形成的好人和坏人的定义,就是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在对现今人物的个人判断中用得着,没有太大修正。

现在,我仍然能清楚地记得我最早读过的十本课外阅读书籍,作者和阅读的大概时间。这些书大多是小说。

《暴风骤雨》  小学三年级刚结束的暑假,那时文革刚开始一年,母亲担心我暑假没事干会在外面闯祸,问我暑假有什么打算,我说想看小说。母亲就从图书馆借回来一本书,周立波写的《暴风骤雨》。当然,此周立波非现今红遍内地的那位说秀的上海人周立波。可能大多数人都难以相信,《暴风骤雨》是我这一生中看的第一本小说,而且是在才念完三年小学阅读的。至今,我都未弄明白,为什么母亲为我一个小学生借的第一本课外阅读书籍,会是描写农村土地改革的小说。还有,现在想起来感到奇怪的是,书中的绝大部份字我都能认识,而且也看得懂小说中写的是什么。那时,我虽然只是一个孩子,从未去过东北农村,不知为什么,却能理解书中叙述的那些我从未见过的场景和事件。这本小说再现了发生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元茂屯的土地改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 如爱憎分明, 舍死忘生的赵玉林,敢斗敢闯稍显稚嫩的郭全海,实心实意又憨憨乎乎的白玉山,老实幽默又有点圆滑的老孙头,以及罪恶累累阴险奸诈的韩老六。书中使我至今记得的细节,是对于各户分到的每匹牲口像菊花青,枣红马,骡子和驴等家畜外貌脾性的生动描述,这可能和我从小就喜欢动物有关。我想,其他读过这本书的人也一定会对那一段有深刻印象的。在那时还能看到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这本小说,可能和文革才开始,还没大范围抄书禁书有关。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不到几个星期就看完了《暴风骤雨》,母亲又借来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作者·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是书中两位主人公卓娅和舒拉的母亲。由书中所附的照片,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个留着男式短发,说不上长的好看的卓娅,而她的弟弟却算得上是长得英俊。记得书中写道,卓娅在学校最喜爱文学,读过托尔斯泰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等人的作品,并有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后来卓娅参加了苏联共青团。德国入侵苏联后,她作为一个在莫斯科中学读书的学生主动申请参加游击队。卓娅被分配到西线战斗。194111月的一天,卓娅被派去德国骑兵团驻扎的一个村庄,在那里卓娅试图放火烧毁德军马厩。但当卓娅打算放火烧另一坐房屋的时候,德国人抓住了她,并把她带到了总部。一个德军指挥员用俄语审讯卓娅,卓娅自称塔尼娅,并拒绝回答问题,结果她被德军士兵用皮带抽打,但她仍然拒绝回答。之后,她被带到一个小木屋。当晚她光着脚只穿着单衣,每隔一小时,就要被哨兵带到雪地里走15分钟。次日,德军给卓娅胸前挂上写有纵火犯字样的木板,带到广场上的绞刑架旁。在那里,当着德军和村民的面,卓娅被绞死。次年,该村被苏联红军解放。卓娅被追授为苏联英雄,后被安葬在在莫斯科的新圣女公墓。卓娅的弟弟舒拉是一名苏军坦克手,后来在一次和德军的战斗中牺牲了,也被评为苏联英雄。对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卓娅被套上绞索和死后躺在地上的那两张照片,还有就是卓娅被绞死前的那个夜晚,每隔一小时就赤脚单衣地被带到雪地里走的那个情节。说实话,作为一个孩子,当时看这样的真实照片和残酷折磨的描述,心里是有点害怕的。同时也感到奇怪,好人怎么会被坏人逮住杀死呢,那岂不是坏人胜了好人输了?对德军的坏印象也就是从那本书得来的,当然后来的阿尔巴尼亚的那些电影也加深了这种印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也可能是文革对于苏联的一些优秀的革命小说网开一面的原因,抑或文革前刚刚结束的对这些苏联英雄学习的活动过去尚没有多 久,苏联的几本好的小说在文革中没有成为禁书。反正是在看完《卓娅和舒拉》后的第二年暑假,我刚上完小学四年级,住在隔壁院子我的发小的妈妈,她在市图书馆工作,又借了我一本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记得,刚拿到书读着封面上的字时,奇怪阿姨怎么会借这样一本“工业”书籍给我。这部小说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那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保尔与父兄们一起驰骋疆场,同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匪军浴血奋战;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坚贞不屈;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在那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艰难岁月中, 他以全部热情投入到和平劳动之中。虽然他曾经金戈铁马,血染疆场,但他不居功自傲, 也没有考虑个人的名利地位,只想多为党和人民做点事情。党叫他修铁路,他去了;党调他当团干部,他也去了,而且都是豁出命来干。为了革命,他甚至可以牺牲爱情。说到保尔的爱情,就想起了书中描写的那位漂亮的冬妮娅姑娘。君子初始对女人的那点感觉,现在想来,可能就是通过作者,对这位过气的俄罗斯贵族小姐的细腻的描写,而有所启发的。 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冬妮娅的好感也慢慢变成了厌恶。当然,这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男主人公对冬妮娅的态度变化而改变的。现在回想起来,不禁质疑我的思想是不是太早熟了点,呵呵。

《烈火金刚》  在小学五年级结束的那个暑假,发小的母亲又借来了刘流的发表在1958年的《烈火金刚》。刚读了几页,就被其中精彩的故事给吸引住了。就是现在,还能清楚记得看这本小说时的那种痴迷和兴奋劲。《烈火金刚》的写作手法特别,是用明代小说的章回体手法,来写作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燕赵大地上的一段故事。这部小说,就是在今日来看,也算极其特别。其文字叙述中,应用了“诸位”,“正是”“看官”等评书艺人在说书时使用的词语。在写作上,用了大量的人物,地点的说书式的细节描述。插叙,倒叙等讲故事的写作手法在书中随处可见。每章的题目,应用了章回体小说常见的,两句对称的七言句作标题,如第一回 “史更新死而复生 赵连荣舍身成仁”。这种新颖的文体,深深吸引了我这个还未读过四大名著的小学生。小说以1942年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地裂山崩的·扫荡战争爆发时,日军回师我后方,集中兵力向冀中军民进行灭绝人性的大扫荡,展示了冀中军民在残酷斗争中从艰难走向胜利的历程,叙述了传奇式的抗战故事。书中描写的史更新,肖飞,丁尚武,解文华,何大拿和他的几个子女,以及日军猪头小队长,毛驴中队长等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性格鲜明活泼。那时,君子尤其将原八路军侦察员肖飞当作男神。你看他,英俊潇洒,飞骑跨射格斗擒拿,百发百中无所不能,腰挎一只镜面盒子枪,腿上还绑着一只紧急情况下防身用的小橹子枪。曾一人飞骑一辆自行车,在日军严密把守的县城,历经艰险,将为救八路军排长史更新的盘尼西林药买回;也曾在一次伏击日军的战斗中,用正规军作战的经验,纠正了原八路军骑兵排长丁尚武的指挥错误,挽回了众民兵的的生命。肖飞的形象,在那时,就如现在美国孩子心目中的超人那样,在君子心目中是如此被崇拜,以至于在学会骑自行车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要蹬着自行车,就觉着自己是肖飞,将车骑的呼呼的。《烈火金刚》自1958年首次出版后,一直深受读者欢迎,铸就了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其小说后来又被评书家袁阔成再次评说。主人公肖飞、史更新、丁尚武等人发生的英雄故事,也多次被搬上银幕翻拍成电视剧及电影。只是其影视作品,被君子视为惨不忍睹,实在不敢恭维,不知是否因为其原著中的各人物形象在心中太完美的缘故。

《苦菜花》  《苦菜花》是我在小学时代看的最后一本小说。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那时我随着父母下放,回到家乡农村小学继续完成小学学习时,一个农村同学借我的。书已破旧,但尚未缺页。《苦菜花》是作家冯德英的“三花”小说之一,还有两部是《迎春花》和《山菊花》。说来惭愧,几十年后,《苦菜花》一部洋洋三十万字的小说留给我的最清晰的情节,不是小说中主人公娟子,姜永泉,柳八爷和他们的抗日故事,竟然是那个王柬之家的长工长锁在一风雪之夜,悄悄溜进王柬之的妻子杏莉母亲住的屋子偷情的身影……。那时上六年级的我13岁,对男女之事似懂非懂,但看到这一段却觉得小心脏怦怦急跳,脸也红了。就是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叙述保尔和冬妮娅的爱情也没见过类似的描写,这应该是我一生中最早看过的“黄段”了。后来还忍不住,又回来重读了几次那个叙述“长工风雪夜偷情女主人”的段落。等到文革中期,听说冯德英被打倒了,因为他在“三花”小说中写了不堪入目的下流情节,心中还颇有同感。说实话,在文革前的所有的革命作家中,冯德英算是一个最大胆敢写的一位了。后来听说,在《迎春花》中,男女间的那件事情写的比《苦菜花》更露骨,还又特地借阅了《迎春花》,果真如此, 但此时已无心跳面红的感觉。也读过英国作家劳伦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一书,小说中更明显的对男女性爱的描写再也没有勾起我对《苦菜花》中那种情节描写的反应了。我想,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读一本书,对这本书中印象最深的情节段落以及读后感,应该是不同的。

polarzone2014-10-29 06:57:56
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