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mermoon012020-01-21 01:21:12

许多人可能从来没有注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和德国在青岛发生的一次战争,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发生的唯一战事。这次规模不算太大的战争导致了中国政治局面的剧变,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変革。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由于英国同日本早在1902年就签有同盟协议,英国希望日本帮着防范德国可能攻击英国在亚洲的航运及港口,日本爽快地答应了英国的请求。为什么日本这么愿意帮助英国打击德国呢?这得从中日甲午战争说起。

1895日本全歼北洋海军,彻底击败清军在东北的扺抗,取得了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清政府被迫在1895年4月17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赔偿白银二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予日本。辽东半岛的割让打破了俄国觊觎东北,寻求不冻港的美梦。俄国联手德国和法国在《马关条约》签订后的五天后向日本发出了"友好提醒",要求日本放弃辽东半岛,并限十五天之内答复。被战争打得精疲力尽,财政空虚的日本,根本无力再与这三个西方列强打一仗,万般无奈之下,不得不在第十二天时答应放弃辽东半岛。清政府在付给日本额外的三千万两银子后,拿回了对辽东半岛的主权。这就是"三国干涉",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的历史。已经到口的肉眼睁睁地丢掉了,日本切齿痛恨为首的俄国和帮凶德国,从此记仇俄国和德国。                       

俄国和德国并非是只为大清作想的善良之辈。1898年俄国以保护大清国不受日本侵犯为诱饵,通过《中俄会订旅顺大连湾租地条约》,取得了租借辽东半岛的权利,旅顺成了俄国太平洋舰队的主要港口。同年德国也以威迫的手段与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取得了租借胶州湾552平方公里99年的权利。德国在这里建起了青岛,驻有德国海外最大舰队-东亚分舰队。1900年中国义和团内乱兴起,俄国以保护侨民和铁路为由出兵18万占领了东北全境并从此不撤军。俄国的行为严重威协到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1904年日本出兵东北与俄国决战,歼灭了俄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和太平洋第二舰队,打败了人数占优势的俄国陆军,从俄国人手里拿到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报了"三国干涉还辽"的羞辱之仇。

打败俄国之后,日本并未忘记德国,它要寻找机会报复教训德国。这次英国求助,日本看准这是报一箭之仇的大好时机。打败德国将报"三国干涉还辽"之仇,提升日本在国际的话语权,同时由于辽东半岛已在日本手里,拿下胶州湾,有旅顺和青岛两个军港扼守渤海大门,首都设在北京的中国政府就根本不能动弹了。8月8日日本内阁经天皇同意作出参战的决定,英国政府本意只想让日本帮助防着德国可能的袭击,殊不知日本已经下决心对德国宣战。英国担心战事一起,战火可能会遍及全中国,损害英国在华利益。8月9日英国告诉日本它要征求英驻华公使和在华英国舰队司令官的意见,希望日本暂缓开战。日本外相回答英国政府"日本开战是专门保护海上贸易和讨伐德国根据地,日本的目的是确立远东和平,完全没有领土要求。日本开战是应英国政府请求而为,且已经敕裁结束,没有特殊例外不能改变。特别是日本国民回顾1895年的"三国干涉",民心对德国巳是气愤填膺,同仇敌忾,若是再迟疑参战,不得不预估国内发生重大政治后果"。11日英国政府回复说北京公使及在华舰队司令官都不希望战火波及中国本土,希望日本暂时中止军事行动。日本政府回应国内与论鼎沸,开战如箭在弦上,很难收回。9月14日,英国政府最终放弃了限制日本的立场,但要求日本保证没有领土野心。在与英国协调好了立场之后,8月15日,也就是英国参战后第十一天,日本急切地以《日英同盟条约》为由,向德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ultimatum), 开宗明义就讲"日本认为采取措施以消除所有可能破坏远东地区和平的因素是很有必要的"。通牒要求:1立即将德国舰船撤出中国和日本海域,不能离开的要马上解除武装;2德国帝国政府以把胶州湾租借地归还中国为目的,以9月15日为限,无偿无条件交付给日本帝国政府机关。如果1914年8月23日正午12时之前得不到德国帝国政府无条件承诺的回答,日本帝国政府将采取必要的行动。这个最后通碟的行文和内容同1895年德国逼日本撤出辽东半岛的通碟很相似。

事实上在日本最后通牒以前,战争的气氛就已经能嗅出来了,各方都在做准备。德国海军面对可能的孤立无援和无险可守,将主力舰支从青岛转移到西南太平洋德属小岛,只留下数艘小舰在青岛,同时考虑将租借地还给中国政府,这样还能得到港口,铁路和城市建设的补偿。中国政府也曾考虑是否加入国联,对德宣战,没收德国的舰只和租借地设施,但没有实行。中国政府希望美国政府能先接收德国在胶州湾的权益,然后再交给中国,美国因不愿得罪日本而给予拒绝。日本得知德国和中国政府的接触和商谈,立即横蛮地发出警告"胶州湾问题与中国政府无关,日本期望中国政府对此问题持绝对消极立场"。因德国在欧洲军事进展顺利,故收回了交还胶州湾之提议。8月23日,德国政府没有回应日本的最后通牒,日本对德宣战。中国政府宣布中立,不介入双方的战争。

当时德国在青岛有海军陆战队约2600人,海军670人,预备役士兵1424人,奥匈帝国士兵100人,武装的德国市民105人,总兵力4920人,由胶澳总督麦维德上校统率。英国有海军和陆军共计1390人。日本决定用牛刀来杀德国这只鸡。日本国内陆军大部分师团都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战功卓著,但日本军部决定将任务交给新组建的,没有战争经历的第十八师团。任命师团长神尾光臣中将来指挥此次战役,另为十八师团额外配备一个步兵旅团,一个骑兵联队,一个野战重炮联队,四个攻城重炮独立大队,陆军约45000人。此外日本组建了第一舰队负责掩护陆军登陆和封锁黄海,第二舰队封锁胶州湾,不让德舰出走。日本投入的总兵力达51880人,是德军人数的10倍以上。

日军第十八师团主力29000人8月28日从长崎出发,进入渤海,9月2日在山东龙口登陆。选择远离青岛的地方登陆是为了避免德军的攻击,确保登陆成功。龙口地区是中国军队控制的中立区,日本在此登陆,完全无视中立的非战区原则。面对日本的一意孤行,中国军队又完全不是对手,最后中国政府不得不对日军放行。9月5日日本海军一架法尔曼水上飞机(Farman MF11) 从水上飞机母舰若宫丸起飞,对德军青岛布防进行侦查,其间还向德国舰只投掷炸弹,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由舰载飞机实施战斗攻击。从法尔曼飞机侦察得知青岛港里只有少量德国舰只,这使日军得以放心。由于知道了德军的布署,第二批12000人的日军就在军舰的掩护下在青岛以东的崂山仰口湾登陆,并与英军会合。到9月28日,日军完成了对青岛的包围。整个十月都是在日军向德军阵地不断进攻,步步逼近中渡过的,其间日军最大损失就是德军鱼雷舰S-90号在奉命突围过程中发现并击沉了日军高千穗号防护巡洋舰,导致271名日军死亡。在此期间,日军修建了从登陆港口到前线的简易轨道近百公里,将攻城重炮,野战重炮和各种弹药装备通过轨道推送到前线。到十月底日军完成了对青岛要塞的合围。10月31日是日本大正天皇的生日,日军分四路对德军阵地发起了总攻。经过连续7天不间断的炮轰和进攻,守城德军最后弹尽粮绝,不得不炸毁码头设施,军舰,轮船,船坞,仓库,11月7日晨,日军突破德军的最后防线,德军在观象山上竖起白旗,麦维德总督签署了降书,战争结束。4千多德国和奥匈帝国官兵,包括麦维德总督,被送到日本直到数年后一战结束。

青岛之战的胜利,让日本全国上下都激动不已,兴高彩烈。日本打败了中国,打败了俄国,现在又打败了德国,日本军队所向无敌。这种感觉推高了日本逐渐膨胀的军国主义。日本没收了德国在山东的德资和中德合资企业的全部资产,占领了胶济铁路,青岛港和胶州湾租借地。青岛战役结束后,日本拒不向中国政府交出占领的胶州湾和胶济铁路。日本外务大臣称日中从未签订过必须归还胶州湾的协议,通牒上的宣告无论如何不能构成一种诺言,也因德国中断了交还租借地的商谈而作废,青岛前途只得待战争(一战)结束后,由日中两国协商解决。日本的言行激起了中国的反日浪潮,全国上下视日本为中国的最大敌人。1915年1月18日,青岛战役结束两个月后,日本向中国提出五号(款)共二十一条要求,企图施压中国政府同意日本占领胶州湾甚至控制中国军警系统。这个"二十一条"的提出最终导致中国拒绝在巴黎和会文件上签字和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相继成立,中国历史由近代跨入现代。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