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位牛人,叫马未都。
此人本是航天部十三所的一位车间工人,文化程度初中毕业。八十年代初,写了一篇短篇爱情小说。那个时候,政府刚刚允许人们谈论爱情,小马适时掌握了时代脉搏。这篇小说立即成了当年的热门,读者来信一车一车地飞来。然后,《青年文学》就招他去当了编辑。那是1981年上半年,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还没毕业呢。这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初中毕业生可以当主要杂志的编辑了。放现在,再能写小说,没个文凭的话,只能在体制外晃悠。
他当了十年编辑,据说他是许多著名作家梦开始的地方,比如王朔,苏童,莫言等。后来他放弃了编辑工作,和王朔等一起搞起了创作。《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电视剧风靡一时,再一次掌握了时代的脉搏的同时,也为自己捞了好几桶金。
不过,老炮儿的特征就是有许多野路子。和王朔这帮人混了一阵子,那个时代过去了。大约十年前,他又一次在网络上风靡了一把。因为他在网上发文说,从古希腊雕像中发现,男人睾丸必定一大一小,一高一低。引起一位学者发文反驳他说那是由姿势引起的。他再发文反驳。于是网友们分成两派形成睾丸大混战,好不热闹。不管怎样,他总是越混越出名。
那之后,他又摇身一变,成为古董鉴定家。早年捞的钱,他并没有吃喝玩乐消费掉。而是去北京的各古玩市场收集各种玩意儿。八十年代,古玩的价钱贱入土。他边买边学,很快成为行家。十几年前开始,中国古董价钱飙升,他随便买卖几样东西,就发了大财。
后来他制作自媒体节目,鉴定古董,成为中国最出名的鉴定专家。还出了些闲聊人生的节目。总之,这老哥们儿总是能踩对点儿,在每个时代都混得风生水起。
不过,他的鉴定方法非常传统。就是看一件古董是否有不符合某个时代的特征。一般仿造者想要仿制某个时代的文物,会刻意作出那个时代的某些特征。比如受工艺水平限制造成的某些痕迹,或是当时审美的某些偏好。但同时又出现了与那个时代不符的特征,比如现代工艺才能达到的水平,或另一个时代的流行风格,那么这件物品必定是仿制品。
这里对历史,不同时代的工艺,风格,审美等都需要了解,需要很强的专业水平。如果一个瓷瓶底部印记是“大明雍正年制”,那么我也能鉴定出这是假货。但是如果瓷瓶上绣着一只五爪蟠龙,而瓶子的工艺粗糙,不像是官窑烧制的,那么需要有一定水平才能知道这是假货。因为五爪龙图案只有皇帝才能用,民间只能用四爪以下的。
过去的仿制品破绽较多,因为一般人难得见到一次真品。见到后,回家凭借印象仿制,不是这有疏漏,就是那不准确。但如今,人们很容易在不同角度照几张相,回去用现代精密仪器和电脑模拟,可以造得非常逼真。特别是通过马未都等专家们在综艺节目上反复讲解如何鉴宝,仿制者可以把专家们想看到的,不想看到的,全都准确地做出来。
所以,我认为中国鉴宝的出路还是要象国外一样,主要依赖现代仪器的测定,专家们的意见作为辅助。
老马在一个综艺节目中,曾经和一个历史学者有过一个争论。学者认为司马光砸缸应该是真实发生过的,因为在北宋和南宋的一些比较可靠的书中都记载了此事。这件事应该是当时人人都知道的名人轶事,如果不真实,司马光本人应会否认,毕竟他的良好人品是当时的人们公认的。但马未都以鉴定古董的专家身份,声称当时人们还无法制造这种可以淹没小孩的大缸,所以司马光砸缸不可能是真实的,最后学者只好表示让步,因为她不是这方面的专家。
但是,马未都毕竟是野路子出身,他说的话未必准确。对于需要很高工艺水平的瓷质大水缸,可能宋朝时确实无法造出。明朝以后才会在皇宫或王府中见到,用来储水或养殖观赏用金鱼。但几十年前,在没有自来水的农村或小镇居住过的人都知道,陶制的大水缸几乎是家家必备的物品,用来储水或腌制咸菜,价钱也不高,说明不需要很高的工艺就能造出来。
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则是,中国出土的两三千年前的文物中,就有陶制大缸!
马未都在节目中,借助司马光砸缸不真实的结论,提到历史永远没法知道真假,只能像三国演义那样,能够说明一个道理就够了。
这个结论很难让人接受,任何学术研究都是不断推进,以尽可能地接近事实为最终目的,难道对待历史就应该采取虚无的态度吗?我仔细琢磨了一下,就明白了。这是他那个年纪的人中,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那就是无法改变的时代烙印:为政府洗地!
他的意思翻译成人话就是:可以随意编造历史,为政治服务!
下一篇,我就聊聊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