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1972005-11-25 20:30:58



  Somewhere in Time

  剧情描述一名大学生在毕业典礼上碰到了一位神秘老妇,当时这位老妇送给他一块金表,并叫他回来找她。他虽然感到很奇怪,但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八年后,他已经成为了一位剧作家,一次他在某旧式旅馆渡假时,发现70年前的一张女明星相片就是那个老妇人。经多方查证,他得知这位老妇人已经于他们见面当晚逝世。原来他和那位女明星在70年前曾经相恋,地点就在这一家旅馆。知道这一切后,他排除万难,让自己时光倒流70年前,回去实践他们之间的爱情誓约。可惜,一个无意的疏忽却又使他回到现代,硬生生地拆散了鸳鸯。


1972年,米尔菲尔德大学,青年剧作家理查德·科里尔在庆祝自己的作品成功首演的聚会上,遇见一位神秘、端庄的老妇人。她在科里尔手里放了一样东西,对他悄声说道:"回来找我!"然后飘然而去。同伴们问科里尔这是谁,他也不知道。摊开手掌一看,原来是一块精致的怀表。 这是1980年美国浪漫幻想片《时光倒流》的开端——一支温柔多情、缠绵悱恻的独奏提琴旋律响起,镜头切换。思绪万千的老妇人回到家中,那是位于一家大饭店的湖边寓所。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唱片开始在一架老式唱机上旋转,飘出"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动人曲调。她含泪坐在摇椅上,手捧刚刚看完的演出的节目单:"Too Much Spring"——舞台剧《春意盎然》,编剧:理查德·科里尔。她的脸上流露出了怅惘、陶醉的微笑。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于1934年完成的一首钢琴与管弦乐队作品,编号43。这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的主题而作,称为"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作品的结构是一组变奏曲。其中广为流传的是其中的第18变奏曲,也就是影片里使用的这部分乐曲。这首变奏听上去委婉动人而又热情奔放,最受人喜爱,以至于成了整部作品——"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代名词。在影片《时光倒流》中,这首乐曲不但被导演和编剧拿来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起到了跨越时空、在男女主人公之间沟通心灵的作用,而且在作曲家约翰·巴里手中,它还是全片配乐的灵感与源泉。对比影片音乐主题,就会感到它们是何其相似,以至于我们几乎无法察觉到其间的过渡!实际上,《时光倒流》主题就是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18变奏的一首变奏曲(a Re-variation)。约翰·巴里在旋律的情绪和节奏以及曲调的走向和速度上,都与原曲既保持相近又有区别,使观众自始至终感觉到由一首不断出现的动人乐曲所折射、所辉映的两个艺术家之间那种心心相印的高尚激情的存在。所以,从非严格的意义上说"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就是电影《时光倒流》的音乐主题也并不为过。

 在上述那组镜头中,当充满激情的弦乐在钢琴衬托下进入第三个乐句时,随着镜头的叠化,音量出现了增强,音乐不间断地从老妇人的老式唱机过渡到了8年以后理查德在芝加哥的现代化公寓里的落地式组合音响上。一首不朽的乐曲穿越了时空,冥冥之中把两颗永远在孤独中相互寻觅的心连接了起来,故事情节也随之展开......

 处于一种莫名烦躁中的理查德关掉了唱机,扯下打字机上没写下去的稿纸,驾车外出。出了市区,行驶在阳光明媚的公路上,音乐也变得优雅流畅,和刚才喧嚣、嘈杂的都市音响形成鲜明对比,代替语言来叙述主人公心情的变化。经过了"大饭店" 的路标,不知为什么他停了下来。随着他倒车的动作,车子退回到通往大饭店的岔路口,提琴独奏出的老妇人的主题动机,犹如一种神秘的回忆与召唤。不知不觉中理查德已经走上了一条追寻往昔的路。提琴独奏的温柔缠绵的动机是主题的另一变奏。配乐的第二段进入了时光倒流主题。这是影片中第一次出现这一旋律。这首乐曲不但在约翰·巴里自己的电影作品中,在整个电影音乐世界里也属于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作品。"时光倒流"主题的结构带有着鲜明的巴里特征:优美如歌,听起来沁人心脾。在宁静的竖琴伴随下,柔和的长笛独奏出了一支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弦乐不露锋芒地开始进入的时候,带来一种温暖、缠绵的感觉,随即以明亮的音色替代了长笛,抒发出心中难以遏制的激情。当这一旋律又在独奏钢琴上以柔和、纤细的音色再现时,无形中唤起一种来自遥远时空的失落与忧伤。
理查德在饭店的陈列室里感觉到有人注视自己。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慢速推进、从观众视角拍摄的主观镜头。他回过头来,立刻被对面墙上照片里一个年轻女子的充满温情的炽热目光所吸引。在一步步走近照片时,他穿过了屋角左上方射下来的一束耀眼的光线。这一镜头的设计给观众带来一种真切的恍如隔世之感。"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动人旋律在这一场景中再次出现......
谁也不知道,迷住理查德的照片下面为什么没有名字,他决心查个水落石出。在图书馆里他终于发现,照片的主人,当年著名的女演员、表演艺术家爱丽丝·麦肯娜,就是送给他怀表的神秘妇人,而且就在8年前的那天晚上去世。饭店看门人老阿瑟觉得自己仿佛见过他;他在拜访爱丽丝故居时也深感一切似曾相识;爱丽丝最喜爱的乐曲正是那首"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她的书架上摆着理查德上大学时的哲学教授所写的一本书《TRAVELS THROUGH TIME——穿越时光去旅行》!这一切迹象表明,爱丽丝的生命曾经一度与自己密切相关。理查德甚至还在饭店顶层的阁楼中,从尘封多年的旅客登记簿里找到了自己在1912年6月28日的亲笔签名!他按照70年前流行的样式穿戴停当,做好了一切准备,义无返顾地开始了自己的穿越时空之旅。

音乐在参与这一情节叙事的过程中采用的是较为典型的"音画同步"手法。理查德在请教了他的哲学教授之后,多次试图进入一种特殊的睡眠状态,但在一开始时不成功。这时作曲家在(C小调)低音弦乐阴暗、朦胧的背景上,用提琴声部反复演奏出了一个时断时续、踌躇不前的旋律。钢琴上的一个与之近似、显得小心翼翼的片段不时地插入,以及这一段音乐中调性的相对不稳定,更增强了一种恍惚不安和焦虑渴望的情绪,准确地、形象地揭示出了理查德此刻的境遇和心态。当理查德在旅客登记簿上找到自己签名时,音乐进入了另一个层次,以旋律的相对舒展和调性的相对稳定(回到C小调)表现出他为自己时光之旅的可能性找到依据,终于松了一口气的感觉。最后,当理查德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终于回到了68年前,音乐也同步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转入C大调),以旋律的明亮与舒展、调性的变化与稳定和过去形成了对比,表达了主人公如愿以偿后的喜悦与兴奋。   在当年碧波荡漾的湖水边的绿树丛中,理查德终于见到了楚楚动人的画中人——妩媚迷人的爱丽丝。带有神秘气质的英国女演员珍·西摩尔使这一场景所需要的气氛非常到位。她似乎正在等待什么人。面对理查德,她悄声地急切问道:"是你吗,是吧?"加弱音器的提琴独奏出的委婉旋律,形象地勾勒出了爱丽丝含蓄、甜蜜、娇美的轮廓。在这一场景中时光倒流主题的再现带有着温暖、幸福的色彩。

两人终于相见。尽管一再受到爱丽丝所在剧团的经理罗宾逊先生的阻挠,但他们在当年那艺术氛围浓厚、风景秀丽多姿的湖畔仍然度过了美好的一天。稍感压抑与含蓄的大提琴独奏似乎在诉说着心中的失落和渴望,音色逐渐明朗的弦乐队如歌般流畅,多情的旋律似乎在倾诉着穿越遥远时空的不易与艰辛......, 随着竖琴上欢快地涌出的泉水般琶音,一支令人感到酣畅与甜蜜的曲调终于出现了:A Day Together——相聚的一天。 "相聚的一天"这段配乐的后半部分又回到了时光倒流主题。我们时刻感觉到这段熟悉的旋律与"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密切相关。当两人泛舟湖上,理查德情不自禁地哼唱"狂想曲"的时候,爱丽丝一下子爱上了这个曲子。她是通过理查德知道并且开始喜欢这首乐曲的。这是影片很有趣、也很讲究的一个细节,其中隐含着丰富的戏剧因素。我们知道,拉赫马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产生于1934年。生活在七八十年代的理查德当然会接触到这个作品。而生活在世纪初——1912年前后的爱丽丝就无从知道这一作品的存在了。所以她问:"这是什么曲子?太好听了!"这一旋律对她来说,成了命中注定要改变她的一生的梦中情人理查德从未来岁月带来的珍贵礼物...... 在当晚的演出中,由于理查德就在观众席里,因而激发了爱丽丝的灵感。她不由自主地出了戏,增加了一大段内心独白。面对梦中情人,她通过舞台上的女主角之口表达了自己心中难以遏制的深厚激情。幕间休息时,进入后台的理查德看见爱丽丝正在相机前拍摄让他着迷的那张照片。就在爱丽丝与他的目光接触的瞬间,她的脸庞显得更加光彩照人,露出了灿烂、永恒的微笑...... 尾声。
第二天,当他们克服了罗宾逊先生的阻挠,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之中,一起憧憬着未来的时候,理查德无意间从衣袋里掏出了遗留的一枚1979年的硬币,打碎了眼前的美梦。

他眼睁睁地看着爱丽丝绝望地呼叫着他的名字,消失在了黑暗的、永恒的时间隧道中。绝望的理查德试图再一次回到过去,但他知道,那遥远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当年两人相见时郁郁葱葱的大树现在已经枯干,原本富于浪漫情怀的沙滩如今摆放着垃圾筒......

现实中的一切已经变得如此不堪入目,一种强烈的怀旧感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被失去爱丽丝这一事实击垮了的理查德,同时也失去了活下去的力量,他坐在房间里一个星期滴水未进。全片最后的镜头是他和爱丽丝在洁白一片的天国重新相会,"时光倒流"主题全曲再现......

另外,本片除了它的音乐另一个吸引人的就是它的女主角Jane·Seymour全身上下熠熠生辉着的古典气质...
青苔2005-11-27 05:28:10
这是我最喜欢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