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秃笔2006-03-13 00:51:52


军乐团演奏的乐曲。


我小的时候,父母在部队工作。驻地在西郊半壁店。那时,好像在1967年左右。在我的印象里,这个半壁店是个偏远的地方。部队驻地墙外就是农田和一条窄窄的马路。有大红色,破旧的公共汽车一天来回几次。交通稀少到我可以站在马路中间向两边眺望,希望等到一辆车路过,我好高兴一会。

只一墙之隔, 就是解放军军乐团。因此,每当我听到隔壁响起悠扬的军乐声后,都会爬墙去看军乐队的演奏。对于一个男孩,雄壮的军乐,金光闪闪的铜乐器,整齐的行进演奏,这是世界上最棒的事情。它对我所造成的震撼,是记忆终生的。 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着几个军乐队员的青春面孔和一些琐事。

印象里,早上六点,军乐队的学兵们就起来出早操。如果是夏天和不太冷的早上,教官们也叁加早训练。指挥站在高台上,用音笛给出一个标准C音。各声部轮流调音。之后,全队的人齐奏几个简单音作为热身准备。静寂一下,指挥的小木棒一点,当天演练的乐曲就一首首地流出。 间或,指挥也一点木棒,乐队嘎然而停。指挥说几句话后,再一点木棒,乐声又跃然而起。

军乐队的演奏序列是木管乐器在第一排,有黑管,长短笛,欧吧, 大管; 小号, 短号在第二排;长号,圆号,次中音号,为第三排。大小军鼓,打击乐器,在后排。那最引人注目的是4个大号, 演奏员的身体都套在号中间了。这种排列,照顾了乐器音域高地和声音大小的特点。具体到每个军乐队的演奏排列,指挥也可以自己安排。其本的原则是一样的。

军乐队的雄壮气势是交响乐队没法比拟的。在军乐的环境里,提琴类就是吱吱的蚊叫了。听军乐队的演奏,你的感觉是男性的阳刚之美渗透在每个音符中。我当时亲耳听到军乐队无数次演奏《歌唱祖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等几首著名的歌曲。你看到,听到8支小号,吹出气壮山河的主旋律;5个圆号和6个次中音号吹出优美的复旋律; 2排木管乐器尖细的乐音回荡在空中; 小军鼓刷刷地击打着节奏; 在长号和大号的低沉有力的配合下,整个军乐队生动地表现了战士们排山倒海,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胜利气势。 这音乐,这气势,让所有听众肃然起敬。而我,说实话,激动得直哆嗦。用句北京土话说, 被镇住了。听了几次后,军乐深深地吸引住我。我想,要是哪位当年的军乐队员看到这篇文章的话,他应当记着当年有个小孩子一人站在乐队后面,入神地听着,看着他们的演练。他们的演奏早已化成永久的美好回忆。在我的脑海里,他们永远的年轻,演奏着悠扬的军乐。

我请求父母带我去看看军乐队的室内排练。 有个晚上,妈妈带我去到一个大屋子里看乐队排练《红色娘子军组曲》。屋里大概有60人,全是军乐团的教官和技术好的队员。他们在准备演出。那位指挥小木棒一点,一曲《红色娘子军连歌》就回荡在空中。那时,这个曲子刚在电台里播放。我听过几次,已记住了。 这回,是现场演奏的名曲,那效果,听得我是真激动不已。对于自己熟悉的名曲,听唱片是绝对比不上在现场听演奏的感觉。听着小军鼓击打出那熟悉的“向前进, 向前进“的旋律, 让我有千军万马在扬鞭奋进的幻想。就我印象所及,就这一段叫我难忘。其他的乐段,就记不清楚了。还有一点清楚的,就是队员们整齐的着装,猩红的领章,帽徽,配合着金光闪闪的乐器,在我的记忆中,形成了一幅怪异的场面。此外,大人们严肃的表情,好像很压抑似的。所以,一会我就要求回家了。

在军乐团边上住了一年,我认识了几位后来成名的演奏员。其中一位,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北京喜讯到边寨》的作者。印象里,他当时可能才20多岁。白哲的皮肤,是演奏双簧管的。不过,当时,谁都没料到这位郑叔叔会有很多作品问世。

军乐团的边上,就是西郊机场。或者说,是飞机起降的必经之路。每回飞机降落,似乎檫着4楼的楼顶飞过。巨大的噪音把我吓得够呛。所以,每天我出去玩,打饭,只要一听到飞机的声音,我就设法往屋里跑,躲避飞机的巨大声音。晚上,父母也经常开会,把我一人放在屋里。那是一排排的平房。门外就是黑灯瞎火的野地。这把我也吓得可以。只好打开收音机,把声音开得大大的。

上中学后,我们学校的管乐队规模满大的。中学生也有在乐器上心灵手巧的。30人的乐队演奏的有模有样。常常去机场为迎宾任务演奏。因而,我们也有幸看到当时许多的政要。周恩来,李先念,邓小平,乔冠华,张春桥,华国峰,这些人物都是
总去机场接外国政要元首。相信有北京来的乐友也会有这种经历。当时北京的中学乐队有十来只。演奏的好的,只有不过几只乐队。

来到美国后,曾在D.C. 看了几场美国海军陆战队乐团的演奏。水平是很好的。他们的队员都是大学毕业,训练有素,专业水平。白宫的国宴,舞会,都是他们伴奏。这也让我想起我们国家的军乐队。 别看我们军队的武器不行,我们的军乐团还是可以的。

时隔多年后,我去年回京探望双亲。回京后第二个星期五,刚好解放军军乐团在北京音乐厅有场外国舞曲音乐会。就兴致勃勃地从西山边上赶过去了。 这是军乐团入夏首次演出。头一天看到报纸介绍说是年轻演奏员精心排练的一场外国舞曲音乐会。报纸吹得很是吸引人。更让我有了非去不可的劲头。

北京音乐厅是很好的纯音乐会场所。巨大的管风琴,可以用来演奏管风琴作品。而作为背景装饰,也是很有气魄和品位。内部的装修非常典雅, 暖色的木质墙面令人看上去舒服。对于只欣赏交响乐,室内乐的爱乐人士。这是一块宝地。来这里听音乐的人,多数是有音乐修养的业内人士和我们这样的爱乐者。我在人大会堂所遇到的尴尬场景在这儿一般不会发生。
晚七点半,音乐会准时开场。军乐队员鱼贯上场。好久没看军队艺术团体的演出, 一下还没适应满台军服的感觉。很快,我的注意力就被悠扬的乐曲吸引住了。
我感觉现在这些年轻的演奏员的水平很好。这与个人文化教育, 音乐才能有很大关系。小号吹得很出色,音色圆润,亮丽, 不飘不劈。长号也是音色很好,声音充实有力。 就整个铜管乐部来说,音色相当和谐。 很有些加拿大皇家铜管乐重奏团的味道。加国铜管五重奏团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好铜管乐团之一。对于年轻的军乐演奏员来讲,能到这种水平殊是不易。这和他们平时的训练,教官/指挥的水平,有直接的因果联系。

一般来说,军乐队能吹响不难。难的是全队音色统一和谐,配合默契。让人有整体的感觉。 这回,我是有这种印象。当然,这些队员都是选拔而来,再加以施教, 想吹不好也不容易哪。

刚听了40分钟,有蓝色舞曲,格林那达, TICO TICO, ,等等,口袋里的手机震动了。幸亏我把手机的铃声关了,换成震动信号。不然,影响了音乐会可是太过分了。在中场休息时,我赶紧看了手机。是一位老同学打来的。他邀请我去后海酒吧腐败一把。毕竟是多年未见,相见心切。我就中途离场,直奔后海而去。这样,军乐团的音乐会,我只看了半场。不是人家只演了半场。

北京有份报纸的事后介绍文章, 转录如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流行管乐队日前在北京音乐厅演出一台精彩绝伦、充满爵士流行风格的管乐音乐会。军乐团中一批功底扎实、素养良好的年轻人组成了中国第一支流行管乐队。曾荣获2001年荷兰第14届世界管乐大赛暨第9届青年指挥比赛第一名的青年指挥家张海峰担任这支乐队的常任指挥。他们把古典与流行相结合,器乐与声乐相结合,西洋与民族相结合,声情并茂,轻松活泼,诙谐幽默,独树一帜。这次演出的主要曲目有:戈林那达、山塔纳、冬日圣地、草原夜色美、Tico-Tico、让我们跳起舞、巴西、击酒杯的人、俄罗斯风情格雷、往日情怀、野蜂飞舞、锅碗瓢盆叮当响、狩猎波尔卡等。“

总的来说,现在军乐团的水平相当好。比起有名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军乐团,肯定是各有千秋。后者是专为白宫的国家仪式活动服务的。 其成员全是大学音乐系的毕业生, 职业音乐人士。 而我们军乐团的成员则未必全有大学文凭。在这种先天不足的对比下, 我还是认为我们的军乐团非常优秀。后来,我又去中山公园内的音乐堂欣赏了丹麦国家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他们的小号手,就我感觉看来,还不如军乐团的小号手吹的音色好。这倒不是自己在“爱国性的吹牛,” 而是真的这样认为。小号音色的好坏,一听就高低立现。而小号的好坏又直接影响了乐队的表现。一嘴吹跑了调,放了炮,下面的就没法演了。

随身带回了军乐团建团50周年的纪念CD. 这两天在家里听。中国和外国名曲,交相辉映,乐声飘扬。
邻家小丫2006-03-13 00:59:32
想不通啊,秃笔也能生花?!喜欢!
凤凰蛋2006-03-13 04:54:00
顶一下,我小时候念书的地方也只和军乐团隔了一条街。
凤凰蛋2006-03-13 05:18:03
PS: 可以找到瓦格纳的 "女武神之骑" 吗,咱最喜欢这一首了
海姑娘2006-03-13 06:55:25
军队的歌我很喜欢
乐听乐喜乐2006-03-13 15:16:48
车道沟那地方没凤凰啊?
夕阳箫2006-03-14 01:21:06
踌躇了一刻,怕俺的低觉悟玷污了人民子弟兵的闪闪红星:)
老秃笔2006-03-14 03:58:44
哈哈,业余作假。写着玩儿的。
凤凰蛋2006-03-14 04:51:02
凤凰蛋没孵出来後来就变成恐龙化石啦。
夕阳箫2006-03-15 02:26:05
这作家不是那作假,业余秃笔也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