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_h2006-03-20 22:51:03

自从上次贴了YSL Parfum 'Cinéma' 的广告之后,就有人问我打听那首提琴配乐。某次与一位法国影友聊天,他竟然还记得在戈达尔的《Le Mépris/蔑视》中曾出现过这曲调,没错,大师所用的,也正是大师的杰作:'J.s.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前奏(Suite n°1 en sol majeur,bwv 1007 prélude)' 听巴赫的这六首无伴奏组曲,首先要了解两个方面:一、创作年代和发掘时期,二、演奏乐器和组合模式。 1717年到1723年这段时间,巴赫由于卷入了魏玛的权力纷争,使他丢掉了乐长的职位,来到了柯登皇室的手下,开始了他时间不长,但所作颇丰的‘柯登阶段’。巴赫在此处幸运的得到了雷奥波特侯爵朋友般的器重,也在这里遇见了自己第二任妻子女高音Anna Magdalena。事业成功与家庭的幸福,带来了艺术创作的丰产,如若不是侯爵新夫人对音乐的厌弃,巴赫真得就会在柯登终老一生,我们也就无缘听到后来的‘莱比锡时期’了。 离开魏玛之后的巴赫,也许是受到平易近人的侯爵影响,不再只专注于歌颂式的管风琴作品,而是把精力更多的投入到其他器乐的创作。曲调明朗简短,风格丰富多变,虽仍是约定俗成的古代舞曲'阿勒曼舞曲-库朗舞曲-萨拉邦德舞曲-小步舞曲-基格舞曲'组式,却已经突破了速度和调性的限制。更可贵的是,在六首舞曲之间,充满了即兴的灵动;优雅的主调,丝毫不带一份厄长,任何的聆听,都可以伴以入夜的长思,或是轻盈的舞步。 可惜的是,巴赫之后并没有在大提琴里继续衍生下去,后人也就无从见到一部‘大提琴协奏曲’的诞生。大提琴本身,在当时仅仅作为低音伴奏乐器的地位,也使得它在练习曲的纸堆里尘封百年。直到伟大的Pablo Casals (卡萨尔斯)在13岁那年,无意间从书店找到一本破旧的乐谱,闭门苦练12年后,才在大庭广众之下演奏出这部杰作,让世人更加惊讶于另一个巴赫。 那到底这套组曲使用的早期的六弦大提琴,还是后来巴赫倡导改进的五弦Viola pomposa来演奏的呢,现在的巴赫研究者普遍认同后者,因为正是大提琴的这种改变,才激发了巴赫创作大提琴作品的兴趣。而遗留下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原谱上并没有速度标记,现在的演奏者也就无法遵循相对统一的阐释,于是就出现了如今关于这六首大提琴组曲演绎版本众多,风格迥异的状况了。 除了卡萨尔斯几经打磨,直到63岁才推出的炉火纯青的版本,世面上还能找到十多种杰出而独特的演绎,其中包括Luc最敬慕的Mstislav Rostropovitch(罗斯托波维奇)的版本,以及马友友和Pierre Fournier(弗尼叶)的演奏。或快或慢,或热情或缠绵,都是演奏者内心的独白,也是两百多年前巴赫在他博大精深的音乐里,埋下得一份萌种。 Luc,2006年3月20日于法国 http://spaces.msn.com/luchan/
新网2006-03-20 23:21:49
谢谢,又长见识了
供你参考2006-03-21 01:33:56
感谢这位法国朋友带来音乐史话. 希望看到你更多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