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秃笔2006-04-04 01:59:58



舞剧(Gayaneh)中的著名《马刀舞曲》


2003年是苏俄著名作曲家哈洽图良(Aram Khachaturian)的一百周年诞辰。 他在1903年6月5日出生于阿美尼亚(Armenia)的迪比里斯. 家中有四个兄弟。他的大哥发现了这个小弟的音乐才能。把他带到莫斯科。在那儿,哈氏师从一位老师学作曲。那位老师誉他为“一颗未经雕刻的宝石。” 

1934年,哈师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此时,他已是作品成堆了。几乎跟当时的优秀音乐家,比如拉赫马尼诺夫,相齐名了。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他谱写了第二交响乐,以钟声表达他对生命损失的悲哀。1947年,他谱写了第3交响乐,“胜利颂。“ 从1930年到1950年,他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后来,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教授,授徒以个人创造性为主。 1956年,哈氏完成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部主要作品,《斯巴达克斯》。 1978年哈氏终老于莫斯科。

哈洽图良的一生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他的马刀舞曲。可以稍微夸大地说,他以此曲成名,一生以此曲为代表。假如后人给他立个墓碑的话,上面刻的一定是这首马刀舞曲。

这首舞曲是哈洽图良在1942年所作的芭蕾舞剧(Gayaneh)中的一段。他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段几分钟的舞蹈伴奏竟会不翼而飞,流传到全世界。而且,这段音乐还被许多人所爱戴。从古典音乐界到爵士乐再到摇滚乐的各种音乐流派都列为演奏曲目。

西方文化音乐界对哈洽图良的评价近乎苛刻。认为他是斯大林时代红色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马刀舞曲是斯大林时代的代表作品。这首舞曲是二十世纪最令人侧目,最为人熟悉,也使人发疯的旋律(美国公共电台,NPR, 音乐评论员语)。

此说法虽然有一叶障目不及其余之嫌,其实也离事实不远。 哈氏自斯大林时代以来,一直是斯大林文化的忠实追随者。虽然哈氏不是党棍,可他也竭力用音乐为武器,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与他同时代的苏联钢琴家阿尔祖尼说,哈洽图良善于吸收各民族的特点,他不只表现阿美尼亚音乐,还兼收乌克兰,阿侧拜疆,土库曼斯坦等民族的音乐。其目的,是让音乐为人民服务,为苏联社会主义服务。不是为了纯艺术。哈氏因而写出了几首有名的作品,《斯大林颂》,《列宁颂》。

不料,1948年,哈氏被点名批判,同萧斯塔科维奇, 普罗科菲耶夫等几位音乐家一道被列为社会主义的敌人。哈氏立刻自我检查,见风使舵,被送回阿美尼亚“再教育。“ 消沉近十年后,哈氏在斯大林死后得到平反,重新回到苏联音乐家协会作领导工作。可是,他的艺术生命,创造力,似乎消失了。

多余说一句,中国音乐文化界许多作曲家文学家在毛爷的27年中的遭遇也如出一辙)

过去的60年里,几乎听不到主要乐团演奏哈氏的作品。科罗拉多乐团的指挥阿尔索普说,虽然哈氏的音乐有些处于二十世纪音乐的边缘,不谐和,可是他的作品也富有新浪漫主义色彩和变化多姿的配器技巧。哈氏音乐是被人忽视了。阿尔索普指出, 哈氏的小提琴协奏曲和钢琴协奏曲,是很优美的作品。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2003年为哈洽图良年。这种荣誉只给予为人类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士。 苏联解体后,阿美尼亚人民把他作为国宝,以他的音乐为骄傲。

早年大学时我有次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这首曲子。听得我是浑身热血沸腾,痛快之至。询问老父这是什么音乐这样阳刚潇洒.引出老父的一段回忆。1957年,苏军红旗歌舞团来华演出。拿手节目就是一段马刀舞。十来个苏军战士挥舞马刀在台上随着大乐队伴奏起舞,震惊全场。那种战士的阳刚之美,无以伦比。据老父回忆,这段舞蹈非常受欢迎。有连演3次不能谢幕下场的纪录。咱们那个总政歌舞团本想学学。后来,不知何故,就再没有后话,不了了之了。出来后,闲下来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一盘苏联音乐CD,回家开大音响,猛听了个够。   

1978年,哈氏在逝世前对友人说,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他,他的音乐已被人们接受,他的作品今后也会流传下去。 

还真让他说对了。
594188888882006-04-04 02:34:27
姜还是老的辣!没有华丽胡稍浅薄的FLASH或美图。但功力及其深厚
BBsBB2006-04-04 02:59:04
回复:哈洽图良和他的马刀舞曲
花菜菜2006-04-04 03:08:14
轻快的琴声中夹杂着拖曳的号鸣, 第一回听着到这种组合。
huyan92006-04-04 05:08:32
写得太用心了,故而老秃笔:))
delilah2006-04-04 18:22:32
老秃笔好,美文美乐,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