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姆斯基-克萨科夫的《天方夜谭
虽然广义上的西方古典音乐家人群里大家云集,名作满天,我对斯拉夫文化体系内的几位作曲家情有独钟。 这里,主要指的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利姆斯基-克萨科夫,拉赫马尼诺夫,捷克的德沃夏克,还有博拉姆斯,这几位众所周知的东欧音乐大家。
西欧的几位大师,贝多芬,莫扎特,海顿等,听他们的作品,感觉是抽象多于形象,哲理多于情感,冷峻清高而不富于人情亲切。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片面看法。上述几位西欧大师们的温情作品也很多。只是同一首作品,听在不同人的耳朵里,感觉不会一样的。起码就个人感触而言,我是如此认为。
这几位斯拉夫文化体系的作曲家,以他们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华丽优美的旋律,炉火纯青的配器技巧,对比强烈而又不过分的感情色彩,而更加吸引音乐爱好者的垂青。尤其是听柴科夫斯基和克萨科夫的作品,听众们往往可以形象地理解大师的音乐,宛如在听众面前展开一幅画卷,非常具体化。听众们自己就可以在脑海里构织成一副无形的图景,随着大师的音乐故事,掀开一页页美丽的画面。
相对于贝多芬这些西欧大师们,俄罗斯的几位大家的作品更容易引起我的感情共鸣,觉得更亲切动人。
就以现在听到的这首“天方夜谭”(又译一千零一夜)来说吧。
小时候,看了这部著名的阿拉伯神话故事,对于飞毯,阿拉丁,辛博达的航船,苏丹王子和美丽的公主等等, 有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个时候也幻想着能够乘坐飞毯到阿拉伯国度去寻找美丽的公主和财宝。等再大些后,听到了这首动人的《舍赫拉查达》,立刻就为她的动听旋律所迷住,抱着录音机整整听了几天。听这首音乐作品对于一个年方弱冠的少年所产生的巨大心灵冲击,迄今难以忘怀。那个时候,只觉得这世界上居然有这么美妙的东西,这么让人飘飘欲仙的音乐。由不得就对此类东西喜欢至极,舍不得放下。
现在看来,人在少年的时候,所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对少年人的触动是最大的,效果最好。这个时候接触的东西可能对少年人的一生有着潜在的影响。这个岁数的少年人,宛如一张白纸,他接触到东西,可以深深地留在记忆中。虽然青年和成年后,我看过不少作品,见过很多世面, 唯有少年时的见识对我冲击最大。那种铭心刻骨的强烈的印象,至今无法重复。
中国民谚说,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我把它反过来说,就是少年对世界的感触最深。从我自己和身边朋友的经历来说,似乎这句话是很准的。有的时候,从一个人的现在似乎可以看到他的过去。童年幸福仰或不幸,会对一个人的一生的性格, 为人处世有很强的影响。
这首交响作品可以说是一部杰出的音画。印象最深的是作曲家用大量弦乐齐奏主旋律。一而再地重复,加深听众的印象。这里弦乐所表现出的那种平静,自然,纯真,那种游荡于蓝天碧水苍山绿树间的恬括心情,那种和爱人独处,心无旁萦的精神境地,那种游离了俗世功名利,放眼净山静水的豁达,真是难以用文字表达。用这段优美无比的旋律,给人们留下了更多的空间,更多遐想的余地。这里,文字表达会比较苍白直率,不如音乐这种流水般的表述予人们的自由度。要是看一段文字,大家也就会背诵一遍,点头称是而已。可是听这段音乐,就给每个人以不同的感触,要是写出来,那就是无数篇妙文。所以,音乐的力量也在于给人们以更大的空间。 不仅可以作为听众,也可以作为作者,主动叁与进去。
我常常把这段乐曲挑出来专门听一会儿。听多了很多大师们的严肃音乐,费神还闹得不得了,专门听这段安静得有如天籁之音,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躁动的心会慢慢地放缓下来,让你有种纯净超脱的感觉。 这个时候,也是人生奔忙中难得的放松时刻。虽然稍短,也足可以让人有片刻遐意.。独自一人随着恬静的音乐旋律幻想自己飞翔在天上。
听音乐,首先要有个好心情。如果你缠绵于俗世的功名。急怒烦躁,自然不会有心情去听音乐。 其次,要有个好场合。一般来说,去音乐厅,可以听大部头作品,可以听任何题材。你去那里,要听的是专业水平,自然会专心致志,尽心品尝作曲家的作品和乐队的演奏水平。
更多的是一人欣赏。这个时候,可以是你心爱的作品,也可以是任何东西。全看个人的爱好了。不过,一般人还是放些轻松优美的音乐,伴随着自己做些别的事情。
我个人而言,听音乐的最好地方,除了音乐厅之外,居然是我的车子里。可以想放多大的音量就放多大。可以想听什么就听什么。不必顾虑别人包括家人的感受。因此,我车里的音乐片子全是自己喜欢听的。一大摞放在那里挨个听。一首贝六田园交响乐厅几天,再换成贝五命运听几天。
许多著名乐曲的第二章最好听。比如,佩尔金特组曲中的第二章,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的第二章,贝多芬第六交响乐的第二章,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和第一小提琴曲的第二乐章,莫扎特几乎所有作品的第二乐章,拉赫马尼诺夫第二和第三钢琴曲的第二乐章, 柴科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立叶叙事曲的第二乐章, 你所听到的天方夜谭的第三乐章等等。这些第二乐章,都是在主旋律激情之后的和缓,平静。抒情,表现了作曲家们心里所构思的平和境地。 听整段的大部头交响乐真的费神。而听这些第二乐章们,恰好让人直接进入最好的场景。我曾把这种只听精华部分的业余听法,比喻为音乐快递。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人过中年后的忙乱生活。
其实,古典音乐和中国戏剧一样,你听了一晚上,真正引起你的共鸣得, 也就是那几分钟,那几句旋律,对话,动作。听了一晚上,就等那一会儿。让你心满意足,高呼痛快得意。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曲和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二钢琴曲,最让人激动的主旋律,全在第一乐章的头十分钟内出现。尔后,就是无穷的变奏引申,高高低低,痛苦万分,忙活一通后,最终又回到那一段激动人心的旋律上。
有几类行业,比如文学,绘画,数学,歌唱,也包括音乐,在我看来,如果没有天生的才能,还是不要搞。真正搞进去的,要么是天才,要么是靠超人的勤奋。任何东西,如果喜欢它,把它作为业余爱好,是最好的出路。 那才是享受的境地。因为,作为专业吃这碗饭的,要不断苦练,要能让人评头论足。 而作为业余的,是自得其乐。别人爱怎么看,怎么说,我才不管哪。 通过这种自得其乐,达到自娱的目的。 干什么,没有压力,是最好的。才能真正地享受自由自在的快乐。
我们小时候,父母看出我们没有这份音乐遗传。要是练练的话,最多也就是个一般的音乐工作者,而不会成为音乐大家。这样,他们让我们学乐器,听音乐,把音乐作为我们的爱好,也就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结果,作为业余的音乐爱好者,我们倒具有不错的音乐欣赏水准。
说了半天,中心意思是培养自己的欣赏口味和豁达的心境。虽然这和上面的啰嗦不太对题,也姑且原谅自己一把,幸亏我没有专门码字过日子,也没有在音乐界混饭吃,所以才敢乱说,肆无忌惮。反正是自己想说的,还管别人的感觉吗?
我是“说不好,瞎说,“ 嘿嘿,你也就“看不好,乱看“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