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wk12007-04-30 07:24:47





































魔笛声音,极品享受
一代大师俞逊发笛子独奏
《琅琊神韵》高品质音乐






俞逊发早期的一张艺术照
玉笛又飞声 逝者如斯夫

有关资料1946年1月8日出生,上海市人。笛子演奏家,上海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员。生前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于2006年1月21日因病在上海浙世,享年61岁。
  俞逊发自幼喜欢民族乐器。13岁求师于陆春龄先生,14岁(1960年7月)时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民族乐团,即成为随团学员。1962年在第三届“上海之春”选拔中崭露头角。文革期间,曾先后在上海乐团、上海京剧团、中国艺术团工作近八年,为此充实了演奏技术、进行了艺术积累、丰富了实践经验.并先后求师于冯子存、刘管乐、赵松庭等笛子大师。俞逊发为挖掘、开拓笛子的演奏技巧,创造了17余项新的吹奏技术(发表于《人民音乐》1983年第5期59页)。
  1971年还研制发明“口笛”,于1973年5月1日首次在上海体育馆登台演奏引起轰动。1974年白诚仁先生特意为新生的“口笛”谱写了第一首乐曲《苗岭的早晨》,由俞逊发首演而风靡海内外。“口笛”还被作为礼品赠送国外元首。
  俞逊发自1971年至今曾先后创作、改编了近20余首笛子独奏曲。其中有《秋湖月夜》(俞逊发、彭正元作曲)于1984年获全国民族器乐作品一等奖,又于1993年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作品奖。《琅琊神韵》于1984年获上海音乐之春优秀创作奖;《赤日》于1986年分别获上海音乐之春创作、演奏二等奖(一等奖空缺);《音韵》于1987年获首届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创作二等奖。由俞逊发灌制的笛子专辑《妆台秋思》获1992年10月北京全国第二届金唱片奖并名列榜首,另外俞逊发演奏的由朱践耳先生作曲的《第四交响乐》(为竹笛及二十二件弦乐而作的室内交响乐曲),于1990年秋荣获瑞士“玛丽·何塞皇后国际交响乐作品大赛奖”,这是中国人有史以来获该项大奖。1991年曾著书《中国竹笛》由台湾「丹青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工具书,二十六万字,不包括谱列)。2000年10月又由台湾「琴园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了俞逊发的笛子曲集《玉笛雅声》。
  俞逊发自七十年代初至今,先后出访欧,亚、美、澳、非等五大洲30多个国家与地区。多次被台湾、香港、澳门邀请进行个人专场音乐会与讲学。还再度与荷兰,日本、印度等著名演奏家进行即兴演奏音乐会。在欧洲地区进行巡回演出,对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合作与沟通作了有益的探索。
  俞逊发先后录制笛子专辑10多盘。如《汇流》、《琅琊神韵》、《妆台秋思》、《牧歌》、《河岸吹笛人》、《台湾民谣》等。
  他1984年至1985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现为上海音乐学院外聘教授。
  俞逊发曾获上海首届文化艺术奖及上海宝钢高雅艺术奖。为表彰其对民放音乐事业的贡献,国务院特颁发荣誉证书,终身享受ZF特津贴。

  一代笛王飘然远去

“笛王”陆春龄的弟子、口笛的首创者、融南北演奏技艺于一身的笛子大师于2006年1月21日上午在上海病逝,之前他刚刚在病床上度过自己的60岁生日。
  笛子演奏家俞逊发13岁便师从陆春龄学习,16岁便在民乐界崭露头角。从艺47年来他开拓了17种吹奏技术,并发明了被法国人称为“魔笛”的口笛,被认为是继陆春龄之后又一位南派笛子大师。2003年俞逊发举行了纪念从艺45年的“玉笛飞声”音乐会,在国内外民乐界引起轰动。前年,俞逊发病发时已是肝癌晚期,一度曾被医生判定最多只有3个月时间,而他却坚强地抵挡病魔并重返舞台,在香港文化艺术中心参加了“中国南北大师喜相逢”音乐会。去年底他的病情复发,不得不重新入院治疗,海内外民族音乐界人士为病中的俞逊发再度举行了“玉笛飞声”音乐会。1月8日,俞先生在病榻上度过了自己的60岁生日,之后便坚持回到家中休养,但不久被再度送进医院直至病逝。

  朋友追忆其生平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现任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王甫建告诉记者,他们今天遵照俞逊发的遗愿使“告别”更像是一次“送别”。王甫建说:“告别仪式上很多都是遵照他的遗愿来办的,比如在向遗体告别时播放的不是哀乐,而是他以前演奏乐曲的录音剪辑,其中有他自己最喜爱的《无极》、用口笛吹奏的《苗岭的早晨》和隐居琅琊山创作的《琅琊神韵》。我现在无法估计会有多少人来向余先生告别,不过这两天已经有很多唁电、唁函,刚才我还收到两份从广东发来的传真,各地民乐家都向俞先生的病逝表示哀悼。从情感上来说,我们应该更像是在送俞先生出远门演出,而不是永远的诀别。”

  弟子赶制纪念专辑

  在俞逊发去世后的短短几天时间里,上海民族乐团以及俞先生的弟子们已经赶制出一张俞先生的纪念演奏专辑,并将在今天的告别仪式上赠送给每一个前来送行的朋友。王甫建表示,俞逊发不只是演奏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乐大家,他使历史悠久的笛文化充分包含在中华大文化中,包容并蓄地学习南北笛派的不同演奏技巧,并把现代作品也加入曲库中,使自己成为公认的新一代“笛王”。

  青年笛子演奏家唐俊乔是俞逊发收的第一位女学生,也是他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时的第一位弟子。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回忆了与俞先生学习时的两个小故事。“我刚跟俞先生学习的时候脾气很急躁,每天花很长时间练习又总感觉不对,先生因此特地找我长谈了一次,告诉我‘自然之中有深意’,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能急于求成。俞先生最拿手的就是适时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现在教学的时候常常会想起当年他对我说的那些话,也会这样教导自己的学生。”从上音毕业之后,俞逊发依然很关注这位同在上海民族乐团的女弟子:“俞老师总是告诉我不能只钻研那些曲谱,要从各种各样的书中多吸收养分,他建议我看《庄子》、《老子》,从而提高自己对古曲的理解——他的人格魅力至今仍令我感到非常崇敬。”

  他是笛界的骄傲

  著名民乐家林克仁也特地为俞逊发撰写了悼文,对这位大师他给予了很高评价:“他对人类精神遗产的卓越贡献是一座丰碑。他在笛界叱咤风云数十年,是战士,更是英雄。他继承传统,开启未来,他德艺双馨,是笛界足以效仿的偶像。人间为有了俞逊发而自豪。 以上资料来自网络

乐曲解说

1.姑苏行 江先渭 曲 周成龙 编曲乐曲采用昆曲间调,色彩鲜明,甜美抒情,婉转动听,充分描绘了苏州园林精巧秀丽的景色,使人如置身其中,沉醉美景,流连忘返。
2.寒江残雪 周成龙改编曲调婉转细腻,沉静幽美,如同闲云漂浮,耐人寻味。寒冬的江面映照着白雪皑皑,素裹银装;但是残冬将尽,生机渐现,听后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3.小放牛 民间乐曲 周成龙改编这是一首流传甚广的笛子曲,描写村姑向牧童问路买酒,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音调明快流畅,富于表情,改编时作了删节,并运用了打击乐及弹拨乐器的伴奏,丰富、加深乐民间情趣。
4.琅琊神韵 俞逊发曲 周成龙 编曲作者每年途经琅琊山时,均深深陶醉在山高林密的清幽美景中,由景生情,因而触动灵思作成此曲,把山区的神韵化为笛间,更寄托了自己对神州大地无限的向往。
5.妆台秋思 周成龙配器根据琵琶曲《塞上曲》改编而成。内容描述王昭君在塞外秋夜里,倚着妆台,遥想家乡的幽幽之情。用低音笛演奏,注重于弱奏中的细腻变化,使音色凄婉缠绵,发挥了演奏者的内涵和功力。
6.欢乐歌 江南丝竹音乐 俞逊发演奏谱属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结构富有层次,由慢而快,渐次高涨,表达了人们在喜庆中的欢乐情绪。竹笛是江南丝竹演奏形式中主要乐器之一,领奏时,生动自然。俞逊发自幼深受江南丝竹熏陶,且曾受名家指点,独奏此曲时更有独到之处。
7.牧民新歌 简广易曲 周成龙 编曲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旋律热情明亮,把一望无际的蒙古草原、牧民的豪迈情趣及放牧生活的情景一一展现,节奏强烈跳跃,极富大漠风情。
8.幽谷清风 周成龙 曲曲为心声,意在修志,借清风雅笛涤荡尘世羁绊,通过深沉、浑厚、流畅的旋律,表现了层叠嶂,幽风清泉,使人顿觉心静神爽。
9.赶马 周成龙 曲 这是一首运用回旋曲式写成的欢乐而明快的笛曲,全曲以形象化的曲调、轻快跳跃的节奏和愉快的笛声,表现出云南地区赶马人悠然自得的情态。
10.挂红灯 周成龙 曲取材自山别陕北地区音调,演奏时抑扬起伏、愉悦流畅,充分描写乐陕西地区民间喜庆节日中,喧闹热烈、愉快欢腾的场面。


1.姑苏行

2.寒江残雪

3.小放牛

4.琅琊神韵

5.妆台秋思

6.欢乐歌

7.牧民新歌

8.幽谷清风

9.赶马

10.挂红灯
















 

 
johnz0022007-04-30 15:42:51
听了,笛音未改鬓毛衰。
+只喝可乐的猫+2007-05-01 03:01:17
悠扬青翠,独有特色!顶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