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思2008-04-20 00:42:43

小思: 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坐标. 淋雨: 所有的雕塑, 都站在时间的底座上, 日见破损。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php?blogID=32544 远,追不回的从前 不是虚幻中的雾, 却已是雾中的虚幻了。 月牙, 一弯冰冷凄清。 戳穿了一缕誓言, 一卷九月的残梦。 所有的雕塑, 都站在时间的底座上, 日见破损。 垃圾铸成座上宾。 感情溶解于地下, 腐烂变质。 转瞬间,半杯苍凉抖落, 于你宽大的胸襟, 斜倚成 一个枯瘦的形骸。 半斗年轻, 半斗热情 换取一个真理, --- 一个永恒的真理。 写于一九九O, 七月 心中狂野 (淋雨) "所有的雕塑, 都站在时间的底座上, 日见破损。" ZT: “李白已意识到了四维空间。” 笔者孤陋寡闻,以我所知,这是科学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学者提出过的新论点! 四维空间的概念,其关键在于指出 (1)在几何学上,空间为3维,有3个坐标; (2)时间为1维,有1个坐标; (3)时空的联系,是同时使用上述4个坐标组成“超空间”, 即4维空间。 这个重要概念的发展,在科学史上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直到19世纪末年才形成。 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淮南子·齐俗训》所载“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已经意识到四维空间。60年代就有人(包括笔者本人)指出,这种说法未免牵强附会。因为它并未表述“宇”——空间的3维性,即有3个坐标;也没有表述“宙”——时间的1维性,即有1个坐标。 《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注:“宇,屋檐也:宙,栋梁也。”可见“宇、宙” 只是来源于古人将建筑物的具体形像与“时间、空间”的抽像概念,两者之间所作感性类比; 它更没有接触到“时、空”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的4维联系,没有接触到时空连续区的概念。 今天见报,看到又有人提出一个奇特的观点: 生活在《淮南子》之后几百年的李白,居然“已经意识到四维空间”了。何以为证呢? 文中举出李白的作品为证:“李白有一篇文章叫《春夜宴桃李园序》里面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李白是个大文学家,但他已意识到了四维空间,X、Y、Z,再加上一个时间。” 李白生活于8世纪唐代。当时不仅中国,就连欧洲(使用罗马字母的文明地区)都还没有使用代数符号“X、Y、Z”,没有“空间坐标系”的概念。更谈不上提出空间与时间之间的4维关系。 直到19世纪末以前,科学家们一直以为“时间”与“空间”是无关的。 李白所说的“天地者”,也就是《淮南子》所说的“宇”;李白所说的“光阴者”,也就是《淮南子》所说的“宙”。他不过把“空间”比喻为客舍(迎止宾客之处),把“时间”比喻为过客。大诗人李白并没有超越他几百年前的先人,甚至在时空观上并不比《淮南子》高明。他远远没有“意识到四维空间”。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苛求于李白,也不能制造出一个具有物理学和数学知识的李白。 只要化几分钟翻阅《辞海》中“四维空间”这一条目,就可以读到: “四维空间,……亦称‘时空连续区’等。这一概念由德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闵可夫斯基首先提出,因此又称为闵可夫斯基空间。……要确定任何物理事件,必须同时使用空间的3个坐标和时间的1个坐标。 这4个坐标组成的‘超空间’就称为‘四维空间’。闵可夫斯基根据这种观念,发展了一套对于相对论极为重要的数学工具。” 创导“李白已意识到了四维空间”的学问家,是否可以参照《辞源》的这个条目,谈谈感想呢? 我曾在《中国人对爱因斯坦的误读》一文中,记录了80年代初宗白华先生的一段谈话: “中国学者历来有两种极其强烈的嗜好与习惯(或者可以说是本能),就是模糊笼统和牵强附会。到了近代欧美学说输入中国,这种联想比附、随意发挥的习惯,更得到了用武之地。昨天以《庄子》来比附达尔文进化论,今天以《墨子》来比附卢梭民约论,明天以以《老子》来经附爱因斯坦相对论。似乎现代科学的许多成就,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生搬硬套、不可思议,自吹自擂、想入非非,实在令人又好笑又可气。……” 宗老师又说: “中国学者必须克服一种坏毛病,就是读书不求甚解,望文生义,没有弄清事实,就草率地做定义、下结论。例如,很多学者入云亦云,津津乐道什么莱布尼兹的二进制数学来自八卦、电子计算机的原理来自《易经》……,这都是望文生交、不求甚解的典型。” 几十年前的这些见解,成为现代学界的共识;有趣的是,这样的科普常识,并没有普及到每个学者。眼下我们又看到一个新的典型例子,就是“李白四维空间”论。
淋雨2008-04-20 02:59:19
晓思,手下留情啊!
淋雨2008-04-20 04:19:28
“时空四维”
晓思2008-04-20 10:09:33
回复:“时空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