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商角徵羽2009-06-21 02:36:14
ZT


  如歌的行板,出自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1869年,柴可夫斯基在卡明卡他妹妹的庄园里,偶然听见窗外泥水匠唱着一支动人的俄罗斯民歌—《孤寂的凡尼亚》。他深爱这支悠长缓慢、情感深挚的歌调。1871年,以它为主题,用复三段式写成《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它的第一大段与第二大段在音色和织体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风格又极其统一。第二大段为明郁的气氛增添了明朗的因素,显现出热切而哀伤的祈求情绪。变化再现的第三大段加了一个长长的尾声,让呜咽般断断续续的音调停在两个清澈的和弦上,结束在空幻之中。富有俄罗斯民歌风味的主题,经变奏手法的处理,在乐曲中一再出现,情绪极其沉郁、伤感。帝俄时代喘息在专制政治之下人民的悲惨生活与难言的苦楚,在轻吟低回、如泣如诉的琴声中表达得淋漓尽致。难怪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初听它时,竟落泪赞叹:“我已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了。”柴可夫斯基对此深感自豪。它不仅是这一四重奏中最为精采的乐章。也是柴可夫斯基全部作品中最受人们喜爱的乐曲之一,甚至还有人将它誉为柴可夫斯基的“代名词”。

听《如歌的行板》很难不联想到《二泉映月》,这两首曲子都体现了作者对人生艰辛的感悟,听这样的曲子很难不受其打动。《如歌的行板》和《二泉映月》是属于那种能够净化人类灵魂的音乐,无论哪个民族、哪个阶层的人,只要良知尚存,都能够从中体会到善良、真诚和同情。

yijuhua2009-06-21 08:46:43
如歌的行板----柴可夫斯基, 只有一个字可喻: 【绝】, 别的就甭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