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云归处2011-12-01 01:52:08

以下内容来自网络:

专辑简介:c小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作品37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3 In C Minor, Op.37
作曲: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指挥:伦纳德·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钢琴:克里斯蒂·齐默尔曼 Krystian Zimerman 
演奏:维也纳爱乐乐团 Wiener Philharmoniker 
录音:维也纳金色大厅 Wien,Musikverein,9/1989
许多人都曾指出,这首钢琴协奏曲开头的几个小节与莫扎特【第二十四首钢琴协奏曲】开头相似,这是贝多芬有意为之,毫无可疑。据说有一次在演出此曲时,贝多芬告诉一位作曲家朋友:“没有什么能和这个相比。”所谓“这个”指的是终乐章结尾一个令人低回不已的乐句,同时也是贝多芬全曲开头的立意所在,因为该处虽然与莫扎特作品相似,主题却大异其趣。此处未经雕啄,只有雏型,是个尚待展开的乐句,而不是充分实现的主题。贝多芬随即进一步开展,用了110小节齐奏,是他所有协奏曲中最长的一段。在这段革命性手法的开头里,可以清楚看出贝多芬中期的双向趋势:一个走向形式的扩充,另一个则走向表达力的提升。
这段交响曲式的序奏的力量与境界还别具效果:造成一种不平衡,使独奏乐器必须全力奋战,获取平衡。管弦乐停在三个最强的C音上,钢琴则如铁骑突出,驰骋八度,强音震撼。在这种对立抗争中,钢琴有如普罗米修斯,以大胆的佯攻与精彩眩目的连珠炮来回应管弦乐团的优势火力。这段两军争锋的趣味主要来自c小调,贝多芬习惯以c小调表现和声上的骚动与表情的极度张力。贝多芬的协奏曲写到这个乐章,已开始脱离莫扎特,揭开了浪漫主义协奏曲的新纪元。
在最缓板乐章中,贝多芬尽可能远离C小调与对立,进入空灵的E大调以钢琴与管弦乐之间的神交冥思。独奏仍然有幻想,也有出色的即兴手法,但管弦乐则交会入神,直到出人意表的结尾和弦,才出现整个乐章仅有的极强音。全曲收束的C小调轮弦曲有土耳其进行曲的况味,其间偶有乌云渐合、暴雨将至的迹象,但接下来的插入乐句则逗人兴味,小调的压力亦随之减轻。一段6/8拍子的急板终曲,在跳荡、眩目、毫无保留的夸耀中,让全曲奔向欢悦的C大调。

Bernstein录完第五钢协“皇帝”不久就去世了,这是他最后的录音资料之一。由于年龄和疾病(长期由吸烟引起的支气管炎)的原因,伯恩斯坦在这场音乐会的指挥台上已经没有那种指点方遵,惊世骇俗的大幅度动作,而代之以幅度较小,但较有力而准确的指示。他指挥风格中的热情洋溢还是一如既往,维也纳爱乐所具备的全部优点也被激发出来了。虽然伯恩斯坦的一贯作风是不如伯姆等指挥家的淡泊严谨,但却能让作品本身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即使个别乐句略有粗糙的感觉,也不影响整个段落的平衡对称。
这是指挥大师伯恩斯坦生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留下的最后录音。原定贝多芬的这5首钢琴协奏曲的现场音乐会都是由伯恩斯坦指挥、齐默尔曼担任钢琴演奏,但由于伯恩斯坦的突然辞世,由此除去第三、第四与第五钢琴协奏曲是由伯恩斯坦所指挥的,第一和第二钢协则只能由齐默尔曼自己边弹奏边为乐队指挥了。

none2011-12-01 03:00:13
谢谢,整理编辑Bernstein最后的作品...
尘埃2.02011-12-01 03:07:48
还有这么小的字,怎么理解?
none2011-12-01 03:14:08
惊动您了?按ctrl and + zoom in.
尘埃2.02011-12-01 03:31:47
开玩笑,开玩笑!
珊瑚-2011-12-01 04:01:48
非常感谢你的post!俺也有幸珍藏了这套 Bernstein/Zimerman 贝多芬钢协1-5的DVD,应该是真品啊!
珊瑚-2011-12-01 04:03:23
非常感谢你的post!
古典音乐花园2011-12-01 19:00:36
谢谢你介绍伯恩斯坦大师,很感动,喜欢他的大气细腻幽默慷慨的音乐
吴越婉溪2011-12-01 22:36:15
谢谢介绍 :)
unut2011-12-03 04:46:49
这是转贴的文字,应该注明。
海天云归处2011-12-03 15:21:45
加了注明了,谢谢提醒
海天云归处2011-12-03 15:22:39
~~~~~~~~谢谢大家~~~~~~~~
海天云归处2011-12-03 15:25:03
谢谢你的留言,
海天云归处2011-12-03 15:26:10
我也要去买一套来听,谢谢珊瑚,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