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剑2020-04-16 14:18:54

                                                                  梅林归鹤(上)

    孤山是栖霞岭的支脉,这有地质学的依据。孤山北侧东面那一段山坡,叫做玛瑙坡。陆游有诗《自真珠园泛舟至孤山》:“呼船径截鸭头波,岸帻闲登玛瑙坡”。杨蟠有诗《玛瑙坡》:“石径先光怪,传流玛瑙坡。天人曾布地,此物至今多。”特别是宋初卓锡孤山玛瑙院的天台宗高僧智圆,所著孤山《闲居编》五十一卷,留下许多关于玛瑙坡、玛瑙石的诗篇。这座吴越国时重建的玛瑙院,原先是东晋时的玛瑙宝胜院,建在宝石山葛岭之侧,那里也叫玛瑙坡。明代才子张岱的《西湖梦寻》中说:“玛瑙坡在保俶塔西,碎石文莹,质若玛瑙,土人采之,以镌图篆。”葛岭东侧和孤山西侧都有盛产玛瑙石的玛瑙坡,正是葛岭和孤山一脉相承的证据。玛瑙坡临湖有“云泉”,旁有六角方柱石制的“云亭”,上有一联云:“此地擅湖山最胜,其人与梅鹤有缘。”玛瑙坡有摩崖石刻在孤山“云亭”后石崖上仰处,石方框高32厘米,宽98厘米,内刻行书“玛瑙坡”3字,字高23厘米,宽18厘米,是吴昌硕79岁时所书。

    孤山山顶岩石突兀,苏轼曾有铭刻“岁寒岩”。孤山多甘泉,除玛瑙坡的“云泉”外,西南岩下有“六一泉”,是当年苏轼铭感六一居士欧阳修的师恩而命名,至今一泓清泉,半壁秀亭,风韵犹在。西泠印社内,沿山岩石隙中有多股泉水流出出,诸如“小龙泓”、“印泉”、“闲泉”、“潜泉”、“文泉”等等,不一而足。

    不过隋唐以前还没有孤山这个地名,而是像苏小小诗中所写那样,叫西陵。从苏小小的故事可知,在她生活的时候,孤山已经有人居住,并且白沙堤断口上已有石板铺就的断桥,可以通车马。到南朝陈文帝时在孤山建造永福寺和辟支佛骨塔,应该有人前来礼佛,开始有几分热闹了。笔者猜测后来这里进香、游玩的人多起来,才有孤山这更有诗意的地名,于是永福寺也被称为孤山寺。诗人白居易、张祜、李贺都留有写明此地当时已叫孤山的诗篇,可证孤山这个地名在唐代已广为人知。

    孤山今天最出名的植物梅树还未曾种植的时候,松林早已有一定的名气,松林的出名当然是因为《钱塘苏小歌》,并引得许多人前来寻找苏小小墓以吊念。当时还有不知何年何月种植杜鹃,也许开始仅仅是野生的,浙江山区往往长着成片的杜鹃林,根据地势高低从仲春到初夏,满山遍野开放。不管杜鹃是野生还是人工种植,春天盛开的花,吸引着游人及僧侣前来欣赏。直到今天孤山西泠印社后山牌坊到清雪庐周边,还种有成片的杜鹃2000余株,主要品种为紫萼,掺杂部分毛白,开花时间为3月底4月初,红里间白煞是好看。

    陈文帝天嘉二年(561)建成的永福寺可能是孤山最早的寺院,入宋改名为广化寺,但老百姓一直叫它孤山寺。它和西湖东北的昭庆寺、南面的净慈寺(初建时叫慧日永明禅院,后宋太宗赐名寿宁禅院)以及灵隐寺在很长一段时间合称为西湖四大寺院。

    永福寺建寺时在寺内植有两株桧树,圆柏称桧,自古已然。至宋时犹存其一,挺拔茂盛,人称陈朝桧,非常有名,《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书中都有记载。另一株渐渐枯死,枯枝败叶被人捡作柴火,仅有树干矗立。宋神宗熙宁年间的孤山寺方丈志铨听附近一位年纪很大的老人说过,在老人还是少儿时就见这棵陈朝桧已经枯死。志铨和尚击打树干,声若金石,坚硬异常,于是就在枯柏旁筑了一间取名柏堂的小房子,祭祀这株枯柏。又请时任杭州知州,大名鼎鼎的诗人苏轼题诗纪念,苏轼看到这株枯柏,形骸有尽而精神未死,就依寺僧志铨之嘱写了《孤山二咏》:“道人手种几生前,鹤骨龙姿尚宛然。双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见太平年。”“ 忽惊华构依岩出,乞与佳名到处传。此柏未枯君记取,灰心聊伴小乘禅。”并在诗引中写明了事情来龙去脉,诗中道人是指和尚即有道之人,不是道士(早在六朝时就有称高僧为道人的);九朝是指陈、隋、唐、五代、宋九个朝代。“双干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见太平年”一联后来成为柏堂的楹联。

    桧是常绿乔木,幼树的叶子像针,大树的叶子像鳞片,雌雄异株,雄花鲜黄色,果实球形,种子三棱形,也叫圆柏。圆柏称桧,自古已然,这里就是把桧称为柏。活着的那株陈朝桧在清代太平军攻陷杭州时被烧毁,清光绪二年(1876),杭州人丁申丁丙兄弟商议在孤山南麓捐资复建的第一个建筑物便是柏堂,还请著名学者俞樾(曲园)重新题写堂名。

    隋唐到北宋,孤山最多的植物是竹子。竹阁,正是白居易率领民众治理西湖时所筑,位于柏堂附近,他不忘提倡绿化环保,题阁额名:“多植竹”,因其掩映在一片竹林茂盛的地方,故简称竹阁。《湖山便览》云:“竹阁,旧在柏堂之南。白乐天在郡出游,每偃息其间”。白居易有《宿竹阁》一诗:“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阁间。清虚当服药,幽独抵归山。巧未能胜拙,忙应不及闲。无劳别修道,只此是元关。” 白居易去世后,杭州人感念他,便在竹阁挂起他的肖像祀祭,这就是苏轼在《孤山二咏》诗引中提到的“白公居易竹阁”。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因建四圣延祥观,把白居易的纪念堂堂迁往苏堤压山桥堍,又增挂林和靖、苏东坡二像,一并祀之,称三贤堂,明代又迁回孤山。

    孤山的佛教气息十分浓烈,唐代元和、长庆年间(806-824),永福寺住持惠皎得到白居易、严休复、崔元亮等九位先后的杭州刺史的资助,刻《法华经》于寺壁,一时号为佛门盛事。吴越国的钱镠增建了两座寺院,即山南的智果寺和山北的玛瑙寺。直到北宋前期,孤山还是相当幽静,除了庙宇里传出的晨钟暮鼓、梵音呗唱,人迹罕至。所以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四十来岁的林和靖在孤山东北,结庐巢居阁隐居,以梅鹤相伴,二十多年而不入近在咫尺的城市,直至去世。

     孤山东北麓的放鹤亭,是为纪念林和靖而修建的。放鹤亭最早为元代杭州人陈子安为纪念林和靖所建,明嘉靖年间钱塘县令王代又加以扩建,现在的放鹤亭是一九一五年重建的。亭内石壁有一块面朝东北的长方形行书刻石《舞鹤赋》。《舞鹤赋》为南朝著名诗人鲍照所作,全文四百六十六字,生动地描绘了鹤美丽动人的形象和能歌善舞的才能。碑上有“康熙御笔之宝”、“万岁作暇”等印章,说明字迹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南巡杭州至此临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迹所书,四周边还阴刻云、龙、火焰、宝珠作为装饰。亭侧有两株参天巨樟,浓荫之下,就是林逋的墓庐。墓以石围砌。岁月留痕,墓顶早已芳草萋萋。传说他养的鹤名叫鸣皋,是在墓前悲鸣而死的,于是墓侧还有鹤冢。但是明代张岱在《西湖梦寻》说,南宋灭亡后,元至正间江南释教总统、西番僧杨琏真迦掘墓,仅得玉簪一枚,端砚一方,梅败鹤走,碑石遗弃草中。白珽《吊林处士墓》诗有“断碑犹在草芊芊”之句,后来儒学提举余谦修葺林墓,补种梅花,可见现在这个林和靖先生墓并不是真墓,而是后人为纪念他修建的衣冠冢。不过年代也相当久远,是和初建放鹤亭差不多时候建造的。

    张岱在《林和靖墓柱铭》中说:“云出无心,谁放林间双鹤。月明有意,即思冢上孤梅”,发怀古之幽思,十分贴切地描写了此地情景。孤山北线要比南线清静得多,到这一带来的游人较少,其实这里环境幽静,四季风景各异,别具情趣。春天,满山坡杜鹃一丛丛,花开春意浓;夏天,里西湖荷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秋天,北山上绿掩塔影中,枫叶片片红;冬天,雪天里香自苦寒来,梅花朵朵开。只是现在人们喜欢热闹,对隐士不感兴趣,或许不熟悉林和靖的生平事迹,所以少有导游带团到这里游览。

加州耍猴人2020-04-16 18:16:58
这么好的文章,放在这个专门让网友“吐口水”的痰盂论坛里面,明珠暗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