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剑2020-04-17 16:05:34

                                                                        孤山易容(上)

    北宋孤山虽因林和靖隐居在此,名声大噪,但毕竟还是幽静冷僻的地方,不然林和靖也不会被叫做隐士。和苏轼同时的诗人郭祥正的《西村》诗中写道:“远近皆僧舍,西村八九家。得鱼无卖处,沽酒入芦花。”现在西泠桥北堍那时叫西村,隔水是孤山寺,东面稍远一点是昭庆寺,都是大庙,所以说“远近皆僧舍”。当时只有数家村民,附近没有集市,和尚吃素,鱼就没法出售;村前湖中没有菱藕荷花,湖边尽是芦苇,入秋满眼如雪的芦花。想摆渡到孤山,得进村呼唤村民帮忙,叫做“西村唤渡处”,冷僻得连个正规的渡口也不是,可见孤山尽管有名了,但还不热闹。

    北宋,孤山经过林逋、苏轼等人的努力,已是杭州有一定知名度的景点。孤山高38米,面积三百亩,由侏罗纪火山爆发后的凝灰岩构成,是西湖北山栖霞岭的支脉浮出水面形成的天然岛屿。它虽是西湖群山中最低的山,却是湖中最大的岛屿。《梦粱录》称:“西湖堤上名孤山,乃林和靖先生隐居处,其山耸立,傍无联附,为湖山之绝胜也。”这段话点出了“孤山”这个名字的来历,它是一座耸立着的山,又傍无联附孤零零地悬在湖中,称之为孤山,再贴切也没有了。白居易在《杭州春望》最后两句“谁开湖西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的自注中说孤山寺路(即白沙堤)在湖中,草绿时望如裙腰,旧志云不知所从始。可见,即使在唐代白居易那麽早的时候,连接孤山和西湖东岸的白沙堤建造者和建成时间也已是迷案了。恐怕在东汉华信筑堤最终形成西湖时,就已经存在自然形成的白沙堤通往西湖东岸,把西湖分隔成里湖和外湖。只不过后人用石板铺在白沙堤的断口上,使之成为可通车马的断桥。因此,“孤山不孤”就成为为西湖三大怪之一,从西湖东岸一直是有路可到孤山的,但这和孤山因为是一座没有和其他山峰相连的孤独小山而被命名并不矛盾。

    西泠桥建成后,孤山更是游人穿过西湖连接东西的必经之地。西泠桥的建成,使得孤山由一个冷冷僻僻和尚隐士的居住所,转变成为熙熙攘攘红男绿女的游玩地。但西泠桥初建于什麽时候?至今未见有确切时间记录,下面据一些史料作推测。到南宋杭州成为“行在”后,西湖变得热闹非凡。周密在其《武林旧事》卷五中说:“西陵桥,又名西村。”由此可知南宋西泠桥就已经存在了,西村成为桥堍热闹的集市,大致可以推定西泠桥初建于宋孝宗的隆兴、乾道年间(1163-1173),当时也常常写成西陵桥。此时高宗年事已高,孝宗尽管是高宗的养子,却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皇帝,建桥的初衷很可能是便于高宗巡幸孤山。

    宋代皇帝从宋真宗开始都笃信道教,宋徽宗还自称道君皇帝,高宗、理宗先后在孤山建造皇家道观四圣延祥观和规模宏大的西太乙宫。

    四圣延祥观,原名四圣堂。道经云:“四圣者,紫微北极大帝之四将,号曰天蓬、天猷、翊圣、真武大元帅真君。”高宗的生母韦太后还是徽宗的妃子时就奉事甚谨,专门请人绘像,朝夕不忘香火。高宗封为康王的时候,据说有一次出使金国,将出发时见到四位金甲神人,执弓剑保卫自己。绍兴年间,通过谈判,金国放回了高宗生母韦太后。到了杭州韦太后就自己出钱,要高宗建观侍奉。绍兴十四年(1144)高宗委任太后的弟弟韦渊在孤山择地建观,于是永福、智果、玛瑙三寺皆改额移址于北山重建,把孤山古寺改为道观,只留下林和靖墓。第二年在观内迎奉内府所造沉香木刻就的四圣圣像、韦太后所绘四圣画像和二十座神于殿中,用东京时的延祥旧名命名为四圣延祥观。建有正殿、三清殿、藏经殿、法堂等。其西面空旷地带建凉堂,后来孝宗题名为 “瀛屿”。四圣延祥观在元世祖至元年间改建于武林门外,元顺帝至正年间再迁葛岭。

  在四圣延祥观侧,原林和靖隐居之地,造有四圣延祥御园。延祥园西依孤山,花寒水洁,气象幽古。灌圃耐得翁在《都城纪胜》中称“西湖胜地,惟此为最”,可见它的精致。园内有六一泉、金沙井、闲泉、仆夫泉、香月亭。香月亭侧的山椒(孤山山顶)环植梅花,香月亭照屏之上书写着“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在北坡建有一堂,坐在堂中可以挹西北诸山之胜,所以命名为“挹翠”。在挹翠堂后面又面山而造“清新”堂。其左右有香莲亭、射圃、玛瑙坡和陈朝桧。             

    杭州城里原来已有一座太乙宫,在虎林山脚。理宗时分出延祥观的凉堂所在地方,再建一座西太乙宫,供奉太乙十神帝像。凉堂改建为黄庭殿,两壁保存著名画家萧照画的壁画,并把建宫时已有七百五十余岁的那株有名的陈朝桧包括在宫内,西太乙宫成为当时西湖最壮观的道观。

    宋徽宗虽然是个坏皇帝,但总是把自己看作是爱老百姓的皇帝。比如每年元宵观灯,出宫与民同乐,还让卫士给前来观灯的百姓赐酒。南宋皇帝继承这个与民同乐的亲民传统,所以尽管南宋孤山有皇家道观和园林,并不禁止百姓前往游览。即使皇帝巡幸时,也不是警卫森严,气氛比较轻松,允许百姓接近。《武林旧事》卷三中,追记宋孝宗淳熙年间游湖盛况时说:“淳熙间,寿皇以天下养,每奉德寿三殿,游幸湖山,御大龙舟。宰执从官,以至大珰应奉诸司,及京府弹压等,各乘大舫,无虑数百。时承平日久,乐与民同,凡游观买卖,皆无所禁。画楫轻舫,旁舞如织。”

    至于游湖时商贩买卖的物件,珠翠冠梳、销金彩缎、犀钿、髹漆、织藤、窑器、玩具等物,无不罗列。还有所谓的“湖中土宜”:果蔬、羹酒、关扑、宜男、戏具、闹竿、花篮、画扇、彩旗、糖鱼、粉饵、时花、泥婴等。固定摊位以苏堤的先贤堂、三贤堂和孤山的四圣观等处最盛。还有以轻舟载货,追逐游船即使龙舟大舫也不例外的流动摊贩。宋五嫂鱼羹就是最出名的例子,原住在京师汴梁最大酒楼樊楼旁的宋五嫂,向宋高宗兜售亲手制作的鱼羹,乘机攀乡亲叙旧,鱼羹“经御赏,人所共趋,遂成富媪。”

    除了商品买卖,还有许多文艺表演。“歌妓舞鬟,严妆自炫,以待招呼者,谓之‘水仙子’。至于吹弹、舞拍、杂剧、杂扮、撮弄、胜花、泥丸、鼓板、投壶、花弹、蹴鞠、分茶、弄水、踏混木、拨盆、杂艺、散耍、讴唱、息器、教水族飞禽、水傀儡、鬻水道术、烟火、起轮、走线、流星、水爆、风筝,不可指数,总谓之‘赶趁人’,盖耳目不暇给焉。”

    “都人士女,两堤骈集,几于无置足地;水面画楫,栉比如鱼鳞,亦无行舟之路,歌欢箫鼓之声,振动远近,其盛可以想见。若游之次第,则先南而后北,至午则尽入西泠桥里湖,其外几无一舸矣。….,,既而小泊断桥,千舫骈聚,歌管喧奏,粉黛罗列,最为繁盛。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此虽小技,亦有专门。爆仗起轮走线之戏,多设于此,至花影暗而月华生始渐散去。”

    周密继续写道:“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日糜金钱,靡有纪极。故杭谚有‘销金锅儿’之号,此语不为过也。”所以南宋林升有一首《题临安邸》的政治讽刺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时候的孤山已经热闹非凡,找不到丝毫林和靖所居时那样的幽静踪影。    

  元初,因为江南释教总统、西番僧杨琏真迦对汉族的仇恨和歧视,孤山墓毁观迁,景色萧飒。劫后苍凉,“苍藤古木高寒”,雪后初晴,另是一番景致,元人名之曰“孤山霁雪”,为钱塘八景之一。元明画家林若拙、赵孟坚、李流芳诸人留有《孤山图》、《孤山夜雪图》、《孤山夜月图》。元代虽对西湖不加修整,前来孤山游览的人还是不少。著名诗人萨都剌仰慕林和靖,游孤山后曾留下诗篇:“先生胜隐得孤山,小艇沿湖日往还。自爱烟霞局物外,岂知名姓落人间。鹤无过迹苔痕老,梅自花开月影闲。表墓有铭祠有奠,高风千载更兼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