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剑2020-05-05 15:09:15

                                                               二十一、昭庆怀旧(上)

    现在佛教在其产生地印度几乎没有影响了,而在中国却得到广泛传播。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不同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喇嘛教)和云南傣族等地区的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其中藏传、汉传都属大乘佛教,南传属小乘佛教。在佛学盛行的隋唐时期,汉传大乘佛教依据“经、律、论”又分为八宗:即三论宗(法性宗)、法相宗(唯识宗、慈恩宗、瑜伽宗)、天台宗(法华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界宗)、禅宗(佛心宗)、净土宗(莲宗)、律宗(南山宗)、密宗(真言宗)。这些汉传佛教宗派虽然来自于印度,但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却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八宗中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宗派。

    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意为“静虑”,用静坐思维的方法,以期彻悟自身,因为主张修习禅定,故名禅宗。禅宗是中国化得最彻底的汉传佛教宗派,几乎可以说禅宗就是中国化了的佛教。禅的含义是坐禅、静思,禅宗的主张是以坐禅修行的办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也就是说,心理清静,没有烦恼,逢苦不忧,得乐不喜,无求即乐,此心即佛。净土宗以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为宗旨,故名净土宗,俗称“念佛法门”。这一宗派求佛的方法最为方便,简单易学,能背诵一两部佛经最好,不识字的文盲也没关系,只要经常手拨弄佛珠,口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所以成为目前修行人数最多的佛教宗派。

    律宗着重研习毗奈耶经,毗奈耶是三藏之一的音译,意译曰灭,或律,新译曰调伏。戒律灭诸过非,故云灭,如世间之律法,断决轻重之罪者,故云律,调和身语意之作业,制伏诸要行,故云调伏。这一宗派着重传持佛教戒律、严肃佛教戒规,因而得名。戒律是佛教行事的准绳,由印度传来的五部律学,除了迦叶遗部外,余四部都曾经传入中国;其中萨婆多部的“十诵律”,在隋唐以前,最为兴盛。曾任少林寺住持的慧光大师(487-536)造《四分律疏》,是我国律宗的理论奠基人。唐朝高僧道宣(596-667)弘扬四分律,在终南山创设戒坛,制订佛教受戒仪式,正式形成南山律宗。道宣律师在唐代高僧中,被称为是“外博九流,内精三学,戒香芬洁,定水澄漪,存护法城,着述无辍”的大德。“四分律”经道宣律师的大力弘扬,在北方开展得很普遍,但是江南僧界仍多奉行十诵律而不知四分律;后经道宣的再传弟子道岸在江淮盛行弘布,又得唐中宗墨勅推行南山律宗,使最后坚持十诵律的东南一隅,也都改奉“南山四分律”。

    许多人简单地把寺院叫禅寺、禅院或丛林,高僧叫禅师,这是不对的。历史上律宗比禅宗流行早,禅法传入之初,禅宗僧侣大多栖住于律宗的寺院。时日一久,龃龉丛生,所以禅宗六祖慧能的徒孙马祖道一便在荒山另建丛林,作为安顿禅僧之所,后世把佛教寺院叫做丛林就源出于此。天台宗和华严宗的寺院叫教寺或讲寺,前面讲到吴越国国师德韶弟子,著名高僧延寿禅师在净慈寺花十五年功夫撰写一百卷的《宗镜录》主张禅教合一、禅净合一,就是融合禅宗和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的教义。

    律宗的寺院叫律寺,高僧叫律师,不过不是现代意义下替人打官司的律师。现在北京戒台寺就是一座律寺,中唐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是道宣大师的三传弟子,就是一位律师,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也是一位律师。他原是一位博学广闻、多才多艺的文人,出家后守戒律甚严,穷研《四分律》,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成为南山律宗一代宗师。    

    按照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余》所载,南宋临安的佛寺主要有禅寺、讲寺、律寺。禅寺专修参禅,讲寺专主讲经,律寺专主持戒、传戒,分别叫做宗下、教下、律下,鼎足而三。禅寺又称“丛林”,在当时居多,下面又分成五家七派。讲寺又称教寺,以天台宗、华严宗居多。在禅寺、讲寺里,不学戒,不持戒,也不传戒,这是佛教在中国不断本土化的结果。唯有律寺主学戒、持戒、传戒,从这种意义下,可以说是佛教的正宗。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宋室对江南佛教寺院作了评比,评定禅寺五山十刹和教寺(即讲寺)五山十刹。临安的灵隐寺、径山寺、净慈寺为禅寺五山之首,中天竺寺为禅寺十刹之一,上天竺寺、下天竺寺为教寺五山之首,集庆寺、演福寺、普福寺在教寺十刹之列。律寺主要有昭庆寺、六通寺、法相寺、仙林寺、灵芝寺等。

    西湖的东北角宝石山的东边,曾有一座汉传佛教著名的律寺,全称为“大昭庆律寺”,通常叫它昭庆寺。清代昭庆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要超过灵隐寺,再加上南山的净慈寺和孤山的圣因寺,合称杭州佛教的四大寺院。昭庆寺濒临西湖,寺外有青莲池、万善桥,内有戒坛、千佛阁诸胜迹。北宋初年,昭庆寺是杭州最重要律寺,放戒是它的一大特色。自宋至明几百年间,昭庆寺每年三月三日放戒。每年放戒之日,海内缁素云集此寺,推其长老能通五宗典籍者登坛说法,坛上设法座,宣讲具戒,其徒跪而听之,此事一直延续到清代,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根据《佛祖统纪》卷十、《大昭庆律寺志》、《西湖志》卷十二等典籍记载,昭庆寺是后晋天福元年(936)吴越王钱元瓘始建,当时叫做菩提院。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南山宗僧人永智律师再兴本寺。永智,生平不详,因他高扬南山律学,《昭庆寺志》列其为昭庆寺律师第一代。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筑戒坛,每年三月修戒会。这与北宋初年的一段时间朝廷重视建立戒坛的态度是一致的。如大中祥符二年(1009),曾诏京师(汴梁)太平兴国寺立奉先甘露戒坛。庆历二年(1042),京师慈孝寺也立大乘戒坛,同时天下诸路皆立戒坛,共七十二座。北宋真宗天禧(1017-1021)初年,菩提院赐改名为“昭庆”,真宗并赐其额为“大昭庆律寺”。这是由于当时南屏山附近也有座昭庆寺,它是五代后唐长兴二年(931)为庆祝吴越王钱镠八十大寿,主持圆净邀请了当是杭州一批知名和尚,诵经放生,为王祝寿,并在每月初一,登坛设戒,居民行香礼佛,以昭王之功德,因名昭庆。所以菩提寺改名为昭庆寺后,加一个“大”与之区别,南屏山附近的昭庆寺往往被称为南山昭庆寺或南昭庆,而大昭庆律寺往往被称为西湖昭庆寺或简称为昭庆寺。但是,尽管如此,在此后的相当一段时间,菩提寺之名仍然行于世。如苏轼(1037—1101)即有《菩提寺南漪堂杜鹃花》诗一首,记昭庆寺的杜鹃花:“南漪杜鹃天下无,披香殿上红氍毹。鹤林兵火真一梦,不归阆苑归西湖。”。

    此后,本寺命运多舛,兴毁不断。由宋至明,昭庆寺戒坛四毁于兵、五毁于火,但是又屡毁屡修。也正是因其频繁毁建,诸家对其所记多有不一致之处。据《西湖新志》和《陶庵梦忆》所言,元代时昭庆寺被毁,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又得以重建戒坛,并修白莲、绿野等寺内净社胜地。经过明代初年诸僧的努力,加上朝廷的重视,明英宗正统十一年(1446)间,昭庆寺地位昭著,得以受赐大藏,明英宗并作《赐藏经勅谕》。而且此时昭庆寺开坛说戒,十分昌盛。其后,昭庆寺又一再遭受火灾,明宪宗成化四年(1468)奉敕再建。明世宗嘉靖年间倭寇作乱,侵犯杭城,嘉靖三十四年(1555)官府怕倭寇据昭庆寺为巢穴,放了一把火把昭庆寺烧成白地。剿灭倭寇后准备重建,请风水专家研究昭庆寺一再遭遇火灾的原因,“发现”昭庆寺坐落在自狮子峰屯霞石发脉的一条火龙上面。风水专家建议把寺前的民宅全部拆除,让寺门直接面临西湖,门前挖一个叫做青莲池的池塘,造一座万善桥跨池进入寺院。

    昭庆寺的戒坛在明代名满天下,田汝成的儿子田艺蘅在其所著《留青日札》戒坛一节中说:“杭州昭庆寺,每年三月开戒坛,为天下僧人受戒之所,名曰万善戒坛。”寺前跨池的桥梁就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