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剑2020-05-15 15:29:27

                                                                   虎跑梦泉(上)

    在民间,净慈寺是以济公和尚与运木古井的传说出名,在大雄宝殿西侧有济祖殿,殿前有运木古井一口,这是净慈寺最具传奇色彩的殿堂,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济公像。《西湖游览志余》中记录着前人的赞语:“非俗非僧,非凡非仙,打开荆棘林,透过金剛圈。眉毛厮结,鼻孔撩天,烧了护身符,落纸如云烟。有时结茅宴坐荒山巅,有时长安市上酒家眠,气吞九州,囊无一钱。时节到来,奄如蜕蝉,涌出舍利八万四千,赞叹不尽,而说偈言。呜呼!此其所以为济颠也。”通过对宋朝至清朝的《五灯会元》、《湖隐方圆叟舍利铭》、《西湖游览志余》、《道藏精华录》、《补续高僧传》、《浙江通志》、《天台山方外志》、《天台县志》等各种文史资料的梳理,大致可以勾勒出一个现实的道济和尚。

    济公,本姓李,名心远,南宋初期天台山临海郡(今浙江省天台县城北石墙头)人。父李茂春,母王氏,是宋真宗时驸马都尉李遵勗的后裔。据《五灯会元》记载,李遵勗也是一个修行人。他曾礼谒谷隐蕴聪禅师,问出家事。蕴聪禅师以崔赵公问径山公案答之。这则公案是这样的:崔赵公问:“弟子今欲出家,得否?”径山道钦禅师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公于是有省。李遵勗听了蕴聪禅师的话大悟,遂作偈曰:“学道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直趣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李遵勗悟道后,往来于禅客间,与慈明楚圆、杨亿等禅者交谊甚厚。宝元元年示寂,卒谥文和,享年不详。  

    从《五灯会元》的记载来看,学佛参禅应该也算是李氏家族的门风了。济公之父李茂春,官拜春坊赞善(东宫太子的僚属,掌侍从翊赞,位比谏议大夫),但他素性恬淡,弃官隐居于天台山。夫妇二人都是居士,因无子,虔诚求佛,夫人王氏遂感得梦吞日光,绍兴三年(1133)二月初二乃生心远。

    心远“美姿容,性聪慧”,幼习儒业,写得一手好文章。十八岁的时候,父母相继辞世,心远往杭州灵隐寺依慧远和尚出家。慧远和尚,号瞎堂,南宋临济宗杨岐派高僧,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俗姓彭,眉山(今四川境内)金流镇人。十三岁出家为僧,在圆悟克勤禅师座下开悟。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诏命出任杭州灵隐寺方丈。乾道七年(1171),奉诏入禁中问法,得赐“佛海禅师”之号。此后多次奉诏入宫,大弘禅道。

    心远在慧远禅师座下剃度后,得法名道济。由于他宿根深厚,在慧远禅师的钳锤下,他很快就开悟了。开悟之后,道济之人生风格大变。他疯疯颠颠,饮酒食肉,不喜颂经打坐,每日流连于市井之间,不戒酒肉,更喜蘸大蒜食狗肉,语言诙谐,穿着破衣破帽手持破扇。因其行为不检点,被众僧告到其师慧远面前,慧远为庇护他,说:“佛门之大,岂不容一癫僧!” 于是被称做济癫。他又喜打筋斗,不穿裤子,“形媟露”,人讪笑之,他却“自视夷然”。

    淳熙三年(1176)正月十五日,瞎堂慧远圆寂,济公失去了保护伞,被赶出灵隐寺,投到净慈寺德辉长老的门下,任书记僧。他撰写文章,不加思考,信笔挥洒,文采斐然。医术精湛,常常救助百姓,则被百姓称济公活佛,传说是降龙罗汉转世。而且他饮酒食肉等习气不改,如果有人准备好酒食,请他诵经,还没等请他,他自己就来了。济公曾写过一首诗,形象地描述了自己“贪”酒的心态:“何须林景胜潇湘,只愿西湖化为酒。和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

    道济于宋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十六日于净慈寺圆寂,临终前曾作一偈:“六十年来狼籍,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济公去世后,荼毗时遗下很多珠圆玉润的舍利,轰动一时,国人皆争归供养,余下的在虎跑寺建塔供奉。居于净慈寺北涧的居简和尚,撰写了《湖隐方圆叟舍利铭》,记述这件事情,表达对亡友的悼念之情。

    据说荼毗之后,济公还曾托人捎书于当时的净慈寺长老,诗文中透露了自己化去之后的心情和行踪,并屡显感应,护持净慈寺和当年交往过的官员百姓,这就是济公传说的起源。早在南宋时,就有说书人将济公生平敷演成话本,随处讲说,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题材之一。济公的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传遍了大江南北。尤其是在江南,几乎人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但是却欢天喜地、到处救苦救难的济公形象。

    在说书艺人话本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出了济公小说系列。虽然在明代晁瑮所录的《宝文堂书目》中有《红倩难济颠》评话,但未见传本。现存最早的文本是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杭州刻印的《钱塘渔隐济颠禅师语录》一卷,题“仁和沈孟柈述”,“渔”字当是“湖”字之误。一般人认为,沈孟柈是南宋时的一个说书人,当离济公所处时代不远,或者是同时代人。这一点,从话本中的官职地名皆是宋制以及所习用的口语是宋元口语可以看得出来。另外,话本中所录济公所写的文章,与《道藏精华录》中的《济祖师文集》及其它史料的记载相去不远。在明清之际,民间的说书人开始以济公为主题,逐渐发展出故事,至清朝时,集成《济公全传》和《济公续传》,广泛流传。作为佛教小说佛教界人士认为《醉菩提全传》更好一些,因为它故事情节完整,文笔简洁流畅,不蔓不枝,而且作者的演述颇与佛理相合。相形之下,《济公全传》和《济公续传》则显得故事情节杂沓冗长,破绽百出。

    济公舍利塔所在的虎跑寺离净慈寺不远,净慈寺的西面是太子湾公园,南山路向西一公里过了太子湾公园,就到头了。往北转是西山路,向南拐为虎跑路。沿路前进约两公里,路西便是虎跑寺。

    杭州自古又有叫虎林的说法,虎林的说法有两个来源。

    一是认为古时杭州山林茂密多虎,因而别称虎林。杭城初建时,钱唐门内有一座可算是宝石山余脉的土阜。这座小山据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卷二十记载:“入门(武林门)而南,有虎林山,土阜陂陀,高可三丈,广不满百步,异虎出焉,故名虎林。”可见当时甚至在杭州城内还有老虎出没,新建的杭城,其北门在虎林山的北侧,所以就叫虎林门,这是杭州又名虎林的原因。据说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叫李虎,为避讳,才把虎林门改称武林门,直到现在还保留武林门这地名。不过避讳的说法恐怕不确切,因为如上所述,早在班固写《汉书》的时候就已经有武林山、武林水的说法。何况不远的苏州虎丘当时也没有改成武丘或别的名字,虎林讹成武林的原因更可能是浙北方言(不是现在的杭州话)中“虎”字和“武”字发音相近。

    二是杭州直到唐代还是多虎,虎跑寺和虎跑泉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虎跑泉,在现在的杭州市中心东南约五公里处的大慈山定慧禅寺内。在唐代因为六祖慧能提倡“顿悟”,禅宗被普遍接受,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汉传佛教的主要宗派。他的徒孙马祖道一创立了丛林制度,其法嗣百丈怀海又制订了被称为百丈清规的丛林规则,这是唐代两位著名高僧。怀海有一个出身蒲坂卢家的弟子,法号性空(又名寰中),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他来游杭州大慈山,喜欢这里风景幽美山色灵秀,打算建寺栖禅其中。后来发现附近没有水源,只得放弃。正当准备迁往别处的时候,一夜忽然梦见神人告诉他说:“南岳有一个童子泉,将派二只老虎把泉水搬到这里来。”第二天,他果然看见有二只老虎跑(刨)地作穴,清澈的泉水随即涌出,于是他就在此建寺。因为性空和尚无论在禅宗中的承袭系统或所出身的世俗家庭,地位都很高,宪宗皇帝特为赐号曰广福院。懿宗大中八年(866)改叫大慈寺,僖宗乾符三年(876)加“定慧”二字。定慧禅寺就是俗称的虎跑寺,这股清泉就是虎跑泉,这个故事说明中唐时期,离杭州城不到十里的地方,还能见到虎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