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剑2020-05-27 17:54:48

                                                            灵隐礼佛(上)

    从西湖苏堤的东浦桥过玉带桥、金沙堤和现在的赵公堤路,这一路就是从前的金沙堤或叫赵公堤,其终点是南宋麯院所在的洪春桥,再向西沿现在的灵隐路到底就是灵隐寺了。可以在地图上量一下,这段距离大约九里,从前如果走陆路到灵隐朝山进香走的就是这条路。明末清初张岱的《西湖梦寻》中说:“九里松,唐刺史袁仁敬植松以达天竺,凡九里,左右各三行,每行相去八九尺。苍翠夹道,藤萝冒涂,走其下者,人面皆绿。”走在这条以松树为行道树的林荫大道,居然会“人面皆绿”,可见当时左右各三行的松树,长势非常好,可惜今天见不到这样好的绿化环境了。所以当时就把这条长达九里的松荫路叫做九里松,现在杭州地图上还有九里松的地名,不过只是这九里路中点附近一个居民小区。尽管灵隐寺到西湖的距离长达九里,历代介绍西湖的著作总是把它列入西湖胜迹章节中。

    杭州最早的佛寺灵隐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但长期处于“佛法未盛,仪制不具”状态,规模甚小,一涧之隔的下天竺翻经院只是一座配套建筑。直至南北朝时,梁武帝赐田扩建,灵隐寺才有大刹气象。到了唐代:陆羽在《灵隐寺记》中写道:“ 榭亭岿然,袁松多寿,绣角画栱,霞翠于九霄;藻井丹楹,华垂于四照。修廊重复,潜奔溅玉之泉;飞阁岧峣,下映垂珠之树。风铎触钧天之乐,花鬘搜陆海之珍。碧树花枝,春荣冬茂;翠岚清籁,朝融夕凝。” 袁松就是上述刺史袁仁敬所植九里松。白居易也赞称:“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冷泉亭记》)。可见当时的灵隐寺已具宏丽之势。但从李绅诗句:“时有猿猱扰钟磬,老僧无复得安禅”,可知当年时灵隐所处的环境仍属猿猴出没的山林荒野之地。

    此后不久,唐武宗排斥佛教,在会昌年间(841-846)已是“寺毁僧散”。吴越国时期重开殿宇,先后两次加以扩建,宋太祖建隆元年(960)第二次扩建,工程浩大。钱弘俶特邀延寿禅师来主持复兴工作,重建殿宇。经扩建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房屋一千三百多间,僧众达三千多。现在寺内吴越国时期的遗物还有大雄宝殿前东西两侧的两座经塔,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相距42米,皆为八面九层,大理石砌成的仿木构楼阁式塔,塔壁镌有许多佛像,当时立塔四座,而今唯存双塔。天王殿东西侧各有一座八角九层的石经幢,原为十二层,现已残损,为多层八面形,下部三层须弥座,幢身上刻“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和“大佛顶陀罗尼”经文,至今清晰可辨。据经幢所镌之《建幢记》及附记中所载:石幢由吴越国王建造于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原立于钱氏家庙奉先寺,后吴越国纳土于宋,奉先寺毁,仁宗景佑二年(1035)由灵隐寺住持延珊迁建于今址。

    宋真宗景德四年(1107),改称景德灵隐禅寺,南宋对临安庙宇进行排名,为禅宗五山十刹之首。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毁。明洪武初再建,改为灵隐寺。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毁。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僧如通重建,崇祯十三年(1640)又毁。清顺治年间又重建,此后香火更旺盛,康熙、乾隆南巡时都来过灵隐寺。康熙还题了寺名,制成匾额,挂在大门上。为什么写的是云林禅寺而不是灵隐禅寺?传说康熙下笔时雨盖头的雨字写得太长了,后面不能续笔,在一旁随侍的杭州文人高士奇用手指比划一个云字,康熙省悟,就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清后期太平军占领杭州时,灵隐寺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清末再度重修。

    1966年8月26日,杭州市部分少不更事的中学生红卫兵,把“扫四旧”的目标,对准灵隐寺,扬言要拆庙宇,毁佛像,将灵隐寺踏平。以浙大为代表的大学生红卫兵则起来反对,他们要求保护国家名胜古迹,保护灵隐寺的安全。为此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当日在灵隐寺庙前庙后,集中了几千人,因政府已受到种种干扰,无人敢负责此事,故由广大工人、农民和学生自发组成了声势浩大的保寺队伍,守护到八月底。此时“扫四旧”的呼声越来越高,“文革”领导小组却心怀叵测地指示:“灵隐寺是否要保护,请革命群众自行决定”,情势非常危急,灵隐寺危在旦夕。周总理得知灵隐寺有被破坏的危险后,选择了当时唯一能选择的办法,马上发出“灵隐寺暂加封闭”的指示:这才使灵隐寺转危为安。当时寺内还有几个和尚,他们一方面将国务院的通告向外公布,另一方面购买了许多毛主席画像,将毛主席像从佛像头部一直贴到脚下,有人要毁佛像,势必破坏毛主席画像,这是任何红卫兵都不敢贸然行事的,灵隐寺恐怕是杭州市当时唯一没有被破坏的宗教场所。

    今日灵隐寺是在清末重建基础上陆续修复再建的,灵隐寺布局是比较典型的汉传佛教寺院格局,全寺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天王殿中的弥勒佛、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佛和药师殿中的药师佛分别是主管西方极乐世界、中央娑婆世界和东方净琉璃世界,是为横三世佛,横三世佛指出现时间差不多。

    天王殿正中面朝山门的佛龛供奉弥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团,笑容可掬;背对山门的佛龛供奉的是佛教护法神韦驮雕像,像高二米半,头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这尊雕像以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贵遗物。天王殿两侧是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各八米。

    正面是大雄宝殿,原称觉皇殿,单层三叠重檐,气势嵯峨,重檐高33.6米,十分雄伟。大殿正中是一座高24.8米的释迦牟尼莲花坐像,其中佛像高十九点六米,用近百块香樟木雕成。造像“妙相庄严”、“气韵生动”,颔首俯视,令人景仰,这是中国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这座佛像是在1953年重修寺宇时,由中国浙江美术学院的雕塑家和民间艺人们采用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共同精心设计的。正殿两边是二十诸天立像,殿后两边为十二圆觉坐像。大殿后壁有“慈航普渡”、“五十三参”海岛立体群塑,共有佛像150尊,正中为鳌鱼观音立像,手执净水瓶,普渡众生,观音两侧为弟子善财与龙女,上有地藏菩萨,再上面是释迦牟尼雪山修道的场景:白猿献果、麋鹿献乳。

    药师殿为近年重建,殿中供奉药师佛像及其两位胁侍: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殿左,有重建的罗汉堂,陈列五百罗汉线刻石像。在五百罗汉堂内新建有“灵隐铜殿”,其高达12.62米,歇山顶飞檐雕瓦,翼角飞举,翼展达7.77米,底面5米见方殿基有铜砖铺地,须弥座铸有佛山经典图画。该铜殿为中华第一高铜殿,获世界基尼斯最高铜殿纪录。“灵隐铜殿”和雷峰塔的铜件都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主持设计制作。

    灵隐寺背靠北高峰,面对飞来峰,周围还有许多历史悠久名闻遐迩的景点,如飞来峰、冷泉亭、韬光寺等。

    附近景点当以飞来峰最为驰名,飞来峰山高168米,又名灵鹫峰,其西莲花峰,其北北高峰。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袁宏道在《飞来峰小记》中盛赞:“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飞来峰在地质构造上属石灰岩,与周围群山迥异。当年印度僧人慧理见到它惊呼:“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此称为“飞来峰”。又称此地乃仙灵所隐,慧理把自己所建的小庙就命名为灵隐寺,于是这个地方就有了灵隐的名字。

    整个飞来峰像一座巨大无比的山石盆景,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怪石嵯峨,古树繁茂,且洞壑遍布,传说有72洞,不过现在大多已经湮没,现存青林洞、玉乳洞、龙泓洞、射旭洞、呼猿洞,大都集中在飞来峰东南一侧。  

    玉乳洞可以听到淙淙不绝水声,深处有石径通往龙泓洞。龙泓洞,洞内壁上有一尊天冠观音,是观音造像中难得见到的。洞口理公塔为慧理和尚骨灰埋葬之处,一名灵鹫塔,是杭州现存唯一的明代建造的塔,用石块砌成,高8米余,六面六层,殊为罕见。全塔由下至上逐级收分,结构朴实无华,别具一格。龙泓洞的西面是射旭洞,又名通天洞,透过岩顶的石缝能看到一线天光,这就是著名的一线天。龙泓洞的南面是青林洞,洞内外的石刻年代最早,都是吴越国时期的。射旭洞西侧山上还有呼猿洞,相传是慧理呼唤黑白二猿处。张岱在《西湖梦寻》中说:“晋慧理禅师,常畜黑白二猿,每于灵隐寺月明长啸,二猿隔岫应之,其声清皦。后六朝宋时,有僧智一仿旧迹而畜数猿于山,临涧长啸,则群猿毕集,谓之猿父。好事者施食以斋之,因建饭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