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2020-08-19 01:13:50

在湖南长沙有一家西点屋,几乎不盈利,至今已经开了9年。

那里有一位德国大叔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能熟练使用中国手语。

  

  在这个藏在僻静小巷的西点屋里,顾客可以买到喷香的面包、温热的咖啡,也可以感受到爱、坚守和温情。

  这间西点屋,面积不大,员工不多,不热闹,但温暖,顾客大多都是回头客

  店老板是德国人,名叫吴正荣,今年50多岁,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偶尔还夹杂着几句湖南话,有些顾客叫他吴老板,或者吴叔叔。

  

  在这家店的后厨,除了厨具的碰撞声之外,却听不到有人说话的声音。所有的面点师傅都在低头忙碌,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手中的面团。

  老板吴正荣则总是站在烤箱旁边,只要听到烤箱定时器发出滴滴的声响,他便亲自去把热气腾腾的面包端出来。他说:“他们都是聋哑人,听不见定时器的声音,所以我要负责烤箱。”

  “虽然我的店里不热闹,但是我的店里很温暖。”

  18年的“湘”缘

  18年前,吴正荣和妻子杜雪慧放弃了在德国的稳定工作,来到长沙帮助听障儿童。据吴正荣介绍,自己和妻子当时参加了一家德国民间慈善组织在中国开展的听障儿童助学项目,助学项目点选在湖南,他们便到了湖南。没想到,在长沙这一住就是18年。

  18年来,他和妻子帮助了将近500位听障儿童,教他们学说话,帮助他们上学。吴正荣说:“刚来的时候,肯定有点不适应,因为天气很热。我觉得我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也没计算过时间,不知不觉就这么久了。”

  

  △吴正荣妻子杜雪慧在教听障儿童学说话

  2011年,吴正荣萌生了开一家西点屋教听障人士制作西点手艺的想法。他说,如果能够教听障人士一门手艺,他们的生活,也许会容易得多。

  “自食其力,更有尊严。”

  几经周折,吴正荣找到了一位德国的西点师傅,让西点师傅教自己和店里的聋哑人制作西点的手艺。

  一开始,西点屋选址在热闹的街区,但由于一直不怎么赚钱,吴正荣无法承担高额的店铺租金,他只能把店搬到一个小巷子里。

湘春巷是条隐藏在老城区的小巷,因修路封路三年,差不多成了一条死巷。除了住在此处的居民,几乎没有路人经过。

但这并不能阻止,每天大量的人举着手机跟着导航寻寻觅觅,专程来到吧赫西点。

前台的德国大叔吴正荣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给每位前来购买的人介绍每一个产品。

与老板热情好客相比,店里的其他员工却一直默不作声。面包店的后厨,更是安静到只能听到模具与台板接触的声音。偶尔顾客要咨询什么,他们也是做出手语回应。是的,他们都是「听障人士」。

  △西点屋的员工在制作面包

吴正荣来自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毕业后的他在一家制药厂做化学工程师。而妻子杜雪慧,则是一名小学老师,两人在德国基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但吴正荣因为对中国比较感兴趣,所以他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学中文。这样的想法获得了妻子的支持,于是,两人都辞去了德国的工作,来到中国台湾学习中文。

学习期间,吴正荣偶然看到了德国“环球救助协会”关于中国听障儿童的报道:当时,国内部分地区医疗和经济条件落后。一旦新生儿出现听力障碍,会错过发声的最佳时机。

这也就是媒体经常宣传的“十聋九哑”。但这一切本来是可以避免的。通过给听障儿童佩戴助听器,以及进行康复训练:不仅能让他们学会说话,更有可能恢复部分听力,让生活重回正轨。

“十聋九哑”这个字眼,刺痛了吴正荣的心。眼前优渥的生活失却了颜色,思虑许久,他终于下定决心询问妻子:“你是否愿意跟我到长沙,做些有意义的事?”“当然。”

吴正荣夫妇,决心要改变“十聋九哑”的现状。因此他们02年来到长沙,做义工帮助当地听障儿童。

最初,吴正荣夫妇在湖南省残联的康复中心。手把手地帮助听障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随着义工项目范围的扩大,夫妇俩想要做得更多。他们开始穿梭于不同的康复训练中心,了解受资助孩子的情况。

16年间,吴正荣夫妇累计帮助了500多名听力障碍儿童。哪怕吴正荣现在在做面包店,他的妻子杜雪慧,依然坚持每天帮助、走访听障儿童:

随着资助工作的深入,吴正荣发现了一个问题。

很多听障儿童虽然学会说话,但社会依然存在着歧视他们的现象。

哪怕一位听障儿童学会了说话,但TA一旦没有一技之长,那么TA照样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吴正荣正是在这个想法的驱使下,开了这家面包店的。

他盘下了长沙太平街的一家德国面包坊。来面包店当学徒的听障人士,他从不收学费,每个月还会发生活费,而且免费提供吃住。目的,就是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

然而,没有做生意经验的吴正荣,还是很快遇到了经营危机。因为成本、租金等过高,导致入不敷出,面包店一度面临关门的状况。

不得已,他们只得做出无奈之举,将店面搬到了偏僻的湘春巷。

随着租金成本的降低,加上媒体报道提升了面包店的知名度。

小店渐渐起死回生,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感动于这对夫妻的善心而慕名前来买面包。

  2014年,德国师傅回国了。吴正荣就挑起了大梁,自己一个人教聋哑人制作西点。迄今为止,他已经将20位听障人士培训成为合格的西点制作人。

  “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吴正荣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西点屋一直都是保本经营。“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我一定要坚持下去。”吴正荣说,自己在长沙多年来一直租房住,生活过得也并不富裕。离开家乡这么多年,偶尔还是会想家,以前最想念的是德国的碱水面包,现在自己会做了。自己在长沙待久了,慢慢结识了一些新朋友,大多都是店里的顾客。

  

  “谢谢妻子陪在身边,有她在,我也就不孤独了。”吴正荣远在德国的亲友,也十分支持夫妻俩的行为。西点屋遇到了经营困难,德国的亲友们还会帮忙。

  在这个德国大叔的西点屋里,贴满了一位老顾客为西点屋想出的口号——把面包带回家,把爱传递出来。面包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满足味蕾的香甜美味,更包含着吴正荣夫妇对听障人士的爱心。

  

  一片面包、一杯咖啡、一群人。当你走进这间“无声”的西点屋,  你会发现,这里的一点一滴都藏着它们独有的语言,温馨而让人动容。

9年来,吧赫西点培养出了众多专业的无声面包师。不少人得到了更好的工作机会,走向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

他们总能不时给他们送来一些反馈:“你知道吗!我要当妈妈了哦~”“我终于把我最爱的姑娘娶回家啦!!”“我买房啦!”

每次收到这些反馈,夫妻俩都是乐开了花。他们还没有孩子,但在他们心里,早就把这些听障人士,当作自己的子女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我国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们非但没有离开中国,反而留了下来,与我国人民一同抗疫。今年疫情期间,西点屋一直在亏钱,但吴正荣并没有裁员,面包也没有涨价。因为他担心员工在别的地方找工作没有那么容易。

  “之前那么多年都没有放弃,我不会因为疫情而放弃。”

问到他留下的理由,他只是淡淡地说:“我担心员工们听不到烤箱的声音,所以我必须留下来,培训他们工作。”

哪怕疫情让面包店亏本,吴正荣依然没有选择裁员。他深知听障人士一旦失业,将很难找到工作。

所幸的是,面包店熬过了疫情,重获新生。

如今,吴正荣开的这家吧赫西点,依然为培训听障人士而努力。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在于坚持;坚持一下不难,难的是坚持到底。

也许,你无法亲身造访这家暖心的小店。但当你想起这个故事时,请给打着手语的陌生人一个灿烂的笑容,伴他们在无声的世界里,前行片刻。

根据多篇网文综合转贴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