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军事无关的原创,我亲眼见证了农村生活的改变,我出生于旧社会日本投降那一年,我的家乡广东惠阳县淡水澳头妈廟村,惠阳县淡水澳头这一带山多耕地少,由于耕地少又近海所以外侨特别多。听说我们祖先是从中原一路移居过来最后定居妈廟。由于我在旧社会出生在新中国长大,对当地农村略有了解,过去农村人生活很苦,居住环境也不好。
我村地势还不错,过去常听老一辈说,“妈廟铜墙铁壁、虎头山离天三尺、门前有个大海壩、村里又有河相隔,“虎头山”现在是人头涌涌旅游公园了,大海壩也变成了国家级红树林湿地公园。我的村子由于地势低,在过去一遇见狂风暴雨打台风,除了那些河水(黄泥水)滾进村外,海水也会涌进村来,低洼房屋无一幸免遭水淹。
我们的村屋绝大部分都是泥砖屋,我也见过村民建屋,建屋用的泥砖是没有经过火烧的,我看过他们做砖建屋,泥砖的泥就是种水稻的田泥,做砖人牵条牛在田里来回踩,然后打泥挑起倒进早己做好的木板格子里,做好一个个泥砖后排开晒干,由于泥砖见水会溶所以建屋者在墙建好后糊上一层“灰沙”防水。除了部份富贵人家有楼房外,绝大部分村屋都是泥砖屋。
老家村民生活都是自耕自食,每家每户都有一、两小块菜园,每日三餐(农村人每日吃三餐)伙食全靠这些菜园的蔬菜,蔬菜也不是一年四季都有,没有蔬菜用时就用“豉油”“南乳”“腐乳”或“鱼味”捞饭,过去农村人很少有人用鱼肉做菜的,鱼肉这类食物是富人的专用品,穷人很少能享受到这些“高级”食物,穷人吃肉一年最多一、两次(我是说老家农村人),穷人家里虽然养有鸡鸭,但这些鸡鸭也是用来卖的,最多留一个过年(春节)用。
我记得小时候在家,“鱼味”餐餐有,“豉油”“南乳”“腐乳”也是高级品,因为“豉油”“南乳”“腐乳”是要钱买的。只有“鱼味”最适合普通家庭。“鱼味”、鱼水也,鱼水有两种,一种是要钱买的,一种是免费的。我村不远处有一个渔港,每天都有渔船进进出出(以前),要钱买的“鱼水”是渔船把船舱的鱼吊起运进水产站后船舱留下的水,这些鱼水是要钱买的,免费的就是水产站坑渠水了。船舱留下的水也好、水产站坑渠水也好,农村人一有空就挑着两个尿桶去装(桶很贵、尿桶一物多用),有点钱的就买、无钱的只有坑渠水了。钱买的、免费的,挑回家后用个瓷缸封好,用“稻谷壳”焖上一日一夜,然后冷冻装瓶,这就是“鱼味”。
说到村前这个“红树林”大海壩、过去比较有钱的人,家里养的家禽家畜如有死亡就丟进海壩里,如果是穷人不会丢一样照食。听说村里有一家人由于捡回别人丢掉“发瘟猪”,吃后中毒身亡。我们农村人穷,过去我也捡过那些死鱼,把那些发嗅的死鱼晒干做菜,当时还是一种“美味”呢,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由于家里穷还求渔民(我家认识一些渔民)吃剩的鱼头、鱼骨不要丢晒干给我们,有这些鱼头、鱼骨,当年我家比其它家庭生活略好,起码有一点鱼腥进肚。过去村民生活怎样,现在村民生活怎样,这一对比老人最清楚,再说下去又会有人出來争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