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几乎快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很喜欢她的文字。非常正宗的英语表达,学院式的。她是英国人,研究的是人文历史,关乎文化,道德,伦理,宗教,科学,艺术,发明,创造,这一切又遥远又靠近。我该怎么形容阅读的乐趣呢?就象我一直拥有的感受大自然。你无法从模拟似的艺术作品那得到真实纯粹之美。艺术是变形式的表达,大部分的观看之道都带上了主观的意识。它并不真实,虚幻带上了双层的面具,引诱着坠落。象现代的山水摄影,许多人能真实地感知大自然的纯美吗?不管是雄伟还是灵秀,图片是虚拟的,没有生命。或许在我眼里,天地万物皆有灵气,只有在拥抱大自然中,人才自然地恢复了天然的本性。
关于了解,这本书满足了我求知的欲望,几乎是复杂的心情,从一开始它就深深地吸引着我。要写书评或读后感似乎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它对我来说象是百科全书式的存在。她在书的前言就写了:这本书对大部分读者来说是不熟悉的。英语界西方学者在古典语言上的研究已成经典与权威,英语版阅读对我来说就算是回归文本了。我无需纠结于古文明的文字。
那么我是怎么开始阅读的呢?
一些事情的发生都是偶然的,就是说当下的你是意识不到会发生了对未来来说那是必然会发生的事。这本书我也是偶然的发现。那时我似乎有了一些经验,在书本的前页写下几个注明。有时我买了书,就写下了哪一天我买了这本书。有时我会写下了阅读的日期。这本书是这样写的:2000年5月某日?开始阅读。于是我知道了当我在这个公园有了阅读乐趣时,恰好是五月,刚好一年。日子与书本前页一样,都都忘了哪一天。这似乎不重要,对于一年几百天的日子,在同一个月重逢那种喜悦已足够让人开心。一年就象是一个圆,充满着美好,象月满之夜,一个循环,是结束也是开始。
但如果你逻辑严谨,那么你会察觉一年前写下的那个日期真的是5月写的吗?接下来你运用了逻辑思考能力,判断了事实的可能性。那么到底哪一天呢?但那个重要吗,还是跟月亮的原理一样。这是数字。我看到的月亮心情都相象,一样欣喜一样陶醉。这是情感。于是各样的表达产生了。
我在想思念的感受。一种记忆中残留着难以忘怀的情感。那里有欣喜也有忧伤,有得到也有失落,在岁月流逝中毫无察觉慢慢地上了层层包裹。或许在梦里它浮现了一丝痕迹,或许在路过的一个景点让心头恍惚,或许在一首歌里,它倾吐着心事与心情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