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枝儿2021-11-09 14:19:56

正月十六上云雾山和灯,是每年的大事,也是很费力气的事。周围几个村庄的社火队聚齐表演,各显神通,观者如潮。每次都是一大早起床装扮,正午和灯,下午返回,来去二十里山路,还要又唱又跳地表演好几场,一天下来累得精疲力尽。我好像只在掌灯队呆过一年,因为年纪太小大人们就不让去了。

 

在我的记忆里,云雾山上的寺庙已经拆了,但佛、道、龙王一起祭祀的传统还在。云雾山脚有个村子叫黑头坪,嫁去了三个姑姑。黑头坪的海拔比秋林坪还高,人人脸颊上有两个红二团,遭人嫌弃。但有两件事让我特别羡慕:一,冬天的雾凇特别美。无论是树还是路边的灌木枯草,一簇簇一团团,晶莹剔透,二,村里有一口方方正正大石板盖顶的泉,就在大姑家门口台阶下,水多的溢出来,流出一道小沟,永远不怕没水吃。

 

每年和灯的时候,也是去走亲戚的时候。有时跟社火队当天去当天回,有时提前一天去住在那里。记得有一年下了大雪,老爸和伯父他们在姑姑家喝完酒,带着我们赶夜路回家。不敢走陡峭的捷路,顺着大公路一路吼着秦腔,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绕。天又黑雪又大,根本看不见前面的路,我拽着大人的衣襟走得跌跌撞撞,不小心跌进被雪覆盖的路沟,不但没觉得疼,反而觉得软绵绵的雪堆很舒服,笑得嘎嘎嘎的。如今,二伯、三伯、老爸、姑姑、姑父们都不在了,只剩下那个清冷的充满欢声笑语的雪夜在记忆里......

——————————————————

随感录

王在富

戏(1.3)

正月十六日的主要活动是去名山(云雾山)上香,和灯。

  名山,是对道观、佛殿、龙王庙建筑群的总称。如武都城北的五凤山,龙凤乡的龙凤山,鱼龙镇的麒麟山和云雾山都叫“名山”。这也是武都县的四大名山。

  云雾名山,是东西走向。由西路上山是慢上坡,是大路。其庙宇是:一天门、前殿、中殿、后殿。东路上山是小路,半山坡建有土地庙。云雾名山,据说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后经多次维修和重建。

  各殿建筑是一个模式。五脊六兽,伏龙拱脊,斗拱飞檐,八卦挑角,雕梁画栋,龙缠玉柱,凤飞门额,鬼斧神工,巧夺天工,建筑群雄伟壮观。各殿塑像,工艺精巧,各具特征,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壁画细腻,绚丽多彩。山头松柏参天,茂林修竹,绿盖峰顶,翠枝招展。海拔2225.3米,是方园百十里的最高山峰。一峰耸而万山随。四周眺望,千山万仞,云海茫茫。有道人和尚长住此山修行。据说山头十几亩松树林,就是一个道人一苗一苗的栽成的。他去世后,葬在山顶菜地边。

  后殿是正殿。正殿山门檐下挂着一块木匾,上书“云雾灵山”四个大楷书字。进门第一个看到的塑像是“王灵官祖师”。建在一米高的将台上,右腿弯屈,左腿伸展,红发蓝脸,张着血盆大口,指甲盖大的白牙,左手执独眼印牌,右手高执利剑。是半坐像,整个身子前倾,大有欲跳下将台的架式。这尊塑像确实很吓人。我们村上有个三、四岁大的姑娘,她娘领她上山去看和灯,进门一见这位尊神,便吓昏厥,没几天就死了。山门两侧倒塑着山神、土地两尊小像。山神怒目执剑,土地爷像个慈祥的老翁。人们从“王灵官祖师”塑像两边进院。在“王灵官祖师”背面,倒塑着“韦陀金刚”,双手拄着金刚杵。

  进院就看见正殿。正殿将台上塑着“真武祖师”,披发、黑脸、长髯,左手卡指,右手执剑,左腿伸直,右腿弯屈,威然端坐。左右塑有周公,桃花女。两边大柱上塑有金龙缠柱而上,龙头外伸的雕像。两边壁前,塑有赵、马、温、岳四灵官站像。两边壁上画有登云驾雾的各路神仙。靠两壁陈列着金瓜、佛手、开山斧、朝天镫,刀、枪、剑、戟全套仪仗。殿前有铁碑、石碑、八卦香炉。

  左厢三间。一间塑有“三霄圣母”,头戴花冠,慈眉善脸,膝下塑有一双儿女。这里是年轻夫妻拜祭,许愿盼望生儿育女的地方。还有两间是道士居室。

  右厢三间,一间钟楼,一间鼓楼,一间奉祀八爷(即南霁云)。铁钟表面有不少文字记载,可惜我没记清是什么内容。铁钟边沿有四五寸厚,响声可转十几里远。我想这大钟至少有一吨重吧,不知那时的人们,是怎样把它弄到山顶上去的。鼓楼木架上摆着一面直径有一米的大鼓,旁边放着两个鼓槌。八爷是坐在轿子里的。红脸、黑髯、穿绿袍的是龙王神。每年冬季,各村抬他去攒神。在八爷轿旁放着一个木雕小八爷,形象和八爷相似,据说那是秋林坪的孩子们请木匠照八爷的样子雕下的。做了个小轿子,孩子们晚上抬上学着攒神的样子玩耍。谁知它后来有了神气,害起人来了。孩子们也不敢抬着玩了,就放在八爷轿旁。

  中殿院中有两坐殿。东殿三间塑着关圣帝君观《春秋》的坐像。头戴绿巾,红脸,长髯,身穿铠甲,外套蟒袍,形容雄威。两边塑有周仓、关平的站像。周仓板肋虬髯,身穿铠甲,左手叉腰,右手拄青龙偃月刀。关平面如敷粉,形似书童,双手捧印。左右墙壁上绘着关公出五关,斩六将,古城前边斩蔡阳的图画。

  西殿(也称倒殿)三间,塑着观音菩萨。左右塑善财童子,龙女。两壁墙上各有上下三层绘画。上层为八位菩萨(左右各四),中层绘有二十四诸天(左右各十二),下层绘有十八罗汉(左右各九)。

  前殿院内,正殿三间,塑天、地、水三官大帝,左右墙壁绘善恶轮回图。左两间为客房,右两间为灶房,多半是在办庙会或作法事时用。平时只有三会头人和贵宾上山朝拜时歇息。院前,有一块大平地,是道人和尚的菜地。每年各村上山和灯耍社火时,打狮子、跑旱车、耍竹马、做杂耍、走印都在这里。走出菜地下山垭约两里路,便是一天门,也叫净手殿。殿内塑有真武祖师,左右有周公、桃花女,两边塑有山神、土地像。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将一天门拆除,木料砖瓦运到秋林坪村,修建了“国立武都县秋林坪初级小学”。1956年修米杨公路时,将一天门废墟占为路面。

  这座集道教、佛教、龙王神于一山的建筑群,是秋林坪村、黑头坪村、林里村、党家湾村、李家庙村、铺底下村联合修建的。分为三会。前会:李家庙、铺底下;中会:黑头坪、林里、党家湾;后会:秋林坪。(关于云雾山古建筑群,刘佐才先生著有一本《云雾山》。他把中院和后院各神像及位置写错了。故,我祥写予以纠正)。

  每年正月不论那个村办灯,都要在十六日上名山上香,和灯。秋林坪村最大,社火队人最多,离名山最远(有十里路),上山最迟。这天上山的人特别多。有四面十方涌来看热闹的,有赶来做小生意的,有抽签卜卦的,有问吉凶祸福的,有向神灵许愿还愿的。正月十六出游也叫迎清平。因此,也有大户人家平时不出闺阁的小姐,今日也梳妆打扮骑着骡马,由父、兄陪着上山看热闹的;也有新婚夫妇骑马上山,既看热闹又向三圣母许愿,早生贵子的;也有孝顺儿子,让老人骑着骡马上山看热闹的。凡是上山游玩的人头上都尽量找柏树叶子插上,是迎清平的意思。凡上山的骡马都头戴红花,脖挂响铃,身备骑鞍,铺着被褥,挂着胯花,十分神气。这天,山上云集的人少则几百,多则过千,非常热闹。

  社火上山早的村子的灯官老爷,要在山门前接后来的村子的灯官老爷。然后,各村灯官老爷一起从正殿开始到各殿上香,社火队稍作休息。老爷上香结束,坐在正殿前。各村社火队按前、中、后三会顺序逐村打小唱。接着各村老爷打镲。然后,人们涌向前场子(闲菜地)看打狮子、跑旱车、耍竹马、品杂耍,观各村社火队一起走印。这时,锣鼓喧天,歌声嘹亮,炮声隆隆,人如潮涌。歌声、喊声、叫声、笑声混为一体,簇拥着各村的社火队向四面八方走去。

  秋林坪村去云雾山上香,从东面上山,西面下山。路经一天门,只灯官老爷去上香,不作别的活动。还要路经林里村,走一大圈回村,基本上不走回头路。本村朝山的人,都跟社火队一路走来。

  林里村和秋林坪村只一沟之隔。同住一片山,同种一山地,同饮一泉水,同在一校读书,同在一面山坡放牛羊,同走一条路,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而且好多家户都是姻亲。所以,每当秋林坪社火队路过林里村时,不管他们村办不办灯,往往都要在大场里接待秋林坪社火队。和秋林坪村接待社火队一样,打小唱,走印,老爷打镲,赞扬两村的亲密关系,希望以后更加友好相处等和谐语言。

  社火队进入秋林坪村南边,往往有王红邦、王红业老人,或王在俊、王在禄弟兄,在场里接待社火队。其情形和十五日村北头,王邦君老人接待一样,只是十六日少了哑吧老爷这一环节。

  社火队到戏台前,除锣鼓傢俱和老爷上台打镲外,其余均卸妆解散。老爷打镲毕,接着打小唱,做过场。十六日白天的活动就算结束了。

  十六日晚上至十八日白天,除打小唱,做过场外,再无别的活动,只是演唱节目不同罢了。正月十八日晚,是秋林坪村倒灯的日子。鱼龙镇甚至武都区,只有秋林坪村是十八日倒灯,其余村子都是十七日前就倒灯了。有些村子是看日子出灯,看方位倒灯。倒灯时不准喊叫、说话,搞得神神秘秘的,迷信色彩甚浓。

 为啥秋林坪村是正月十三日出灯,十八日倒灯呢?据清顾禄《清嘉录》记载“自正月十三日开始,于厨下悬点灶灯,至十八日夜而止”的记载。因而,中国有正月十三日“点灯节”,正月十八日“收灯节”的传统节日。我们村的祖先,就将“点灯节”和“收灯节”定为我村办灯的出灯日和倒灯日,没有多少迷信色彩。

  我村倒灯和出灯一样,由灯官老爷带着锣鼓傢俱队、仪仗队、社火队、掌灯队,和每家一盏灯的灯笼队,绕村子转一圈叫园庄。然后去塄上秀才家烧香、化马,归还顶子,交主人供奉在神住堂内。再是老爷打镲。再带上所有队伍去戏台。然后老爷打镲,大概说些今年社火闹得清平,五谷丰登等内容的吉祥话。然后喊声“叫衙役啊!”答:“讴嗷。”再说“本县要回府”就下场了。至此,两位灯官老爷的使命就完成了。

  接下来打小唱。然后做过场。十八日晚多半演本戏《铡美案》。在落幕时包拯说:“闹的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将一切牛鬼蛇神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这时大小铳铁炮齐鸣。观众散场,演员卸妆,灯头收拾戏台幕帐,演员将服装、盔帽等,整理装箱,这就算倒灯了。再没有别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