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过年—蒸年糕
掸好檐尘后,人们就开始忙碌办年货,各商店和菜市场也推出许多应景年货。
那时母亲一人工作撑着一个上有老母下有六小的家庭,母亲会应景买年货,但我不记得过年有吃香喝辣的激动,也没有穿新衣,领红包的期盼,有一个印象深的事就是到后头阿姨家蒸年糕。
后头阿姨据妈妈说是一位远亲,但因住得近,来往比较多。年近时,后头阿姨家就会请蒸糕师傅上门服务,在中堂(客厅)中央支起一只大炉子,旁边是一张比乒乓桌子还长的大桌子;来客都是左邻右舍,自带糯米,十斤(我猜的,也许不止)一笼起蒸,也可以两家拼蒸一笼,我们家虽然是个八口大家,但只是与人拼蒸,“合伙人”都是热心的后头阿姨给找好的。
蒸糕应该用糯米粉,但我记得的是我抱了一袋米,一小包糖去的,那洗,淘,浸米的步骤完全不在记忆中。
年糕一般分红糖,白糖和无糖三种,白糖年糕通常撒上桂花,做成桂花糖年糕。炉子上大锅里的水烧开后,糕点师傅就分门别类地把拌好糖水的糯米粉均匀地撒在蒸格上,上笼蒸一个时辰,大概半个小时吧!?整个客厅热火朝天,雾气腾腾,弥漫着糯香味,丝丝甜津津的味道,最开心的是围观的孩子们。糯米粉蒸熟倒到大桌子上,这时是蒸糕最高潮的时候,孩子们等的就是这一刻—吃”涨粉“。涨粉是未被压紧成糕前的半成品,松软香糯,不管蒸谁家的糕,蒸糕师傅都会慷他人之慨,友好地给在场的孩子人手一块。因为涨谐音长,涨粉寓意吃了会长高的粉,是大人对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期许。
孩子们吃完都散了,做糕师傅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他们挽起袖子,用木棒敲打,双手甩打,揉和,直到压紧成条,稍冷却后就切成砖头块大小的条糕,像骨牌一样搭起来冷却,大功告成!
无锡人过年喜好蒸糕糰吃糕糰(糰子比较容易,家家都自己动手做),是习俗,更是一种文化,是人们对团团圆圆,甜甜蜜蜜,蒸蒸日上,节节高升的生活愿景的向往。
以下四图均网上截图,谢谢原创和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