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依旧20082022-05-08 09:15:31

很喜欢西方国家的一些以亲人称呼的节日,很有人情味,比如母亲节,父亲节,亲人节,如今正值母亲节,那么母亲节是如何来的呢?据维基百科:

“母亲节是由安娜·贾维斯( Anna Jarvis,1864年5月1日-1948年11月24日 )发起,她终生未婚,一直陪伴母亲。安娜的母亲是一位很有同情心,而且心地善良的女士,并提出要设立一个日子来纪念默默地做出奉献的伟大母亲们,可惜愿望尚未达成就逝世了。安娜于1907年开始举办庆祝活动,申请将母亲节定为法定节日。节日于1908年5月10日在美国的西弗吉尼亚州宾夕凡尼亚州正式开始。1913年美国国会确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安娜母亲生前最爱的花朵是康乃馨,康乃馨也就成了母亲节的象征。”

这里谈谈中国大陆的母亲,我这一代的母亲基本成长于1949年之后,按中国大陆的说法,就是长在红旗下,按台湾的说法就是“沦陷”之后,他们的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就是革命,斗争,工作,成长于斗地主,资本家,反右,人定胜天的大跃进时期,思想的主流多数人是革命和工作,次流才是家庭,妇女平等的思维不亚于美国女权思维的女子。

中国大陆的老一代女子与台湾大陆可以说区别甚大,中华古时女子的传统温柔,体贴,贤慧许多还可以在台湾老一辈女子上体现,而在大陆老一辈女子中不是太明显,或者说比较含蓄; 为什么呢?因为她们必须工作,及时有三四个孩子,月子期间许多人都不得工作,做家务,印象中七十年代没有什么大陆好像几个月产假之说。许多女子的天生的温柔,体贴,忍让,善解人意的性格即使在70年代在中国大陆也被视为是小资产阶级的风格,在公众面前只能体现一些无产阶级女同志的性格,公开媒体神州连“女人”都很少出现,代之而取的是基本上都是女同志,女教师,女书记。。。

在这种环境下,老一辈的女人基本都有一些男人的性格,工作中不畏艰辛,又得兼顾家庭,许多女人里里外外一把手,许多母亲就是属于这类女性,因为工作中形成的男性性格,在家庭中她们也有些扮演父亲的角色了。

当年70年代的大陆,打架,斗殴盛行,哪有什么法律,也没有公检法,基本是丛林社会,谁家男人力气大,谁家就可以霸凌他家,根本没有讲理的地方,这时候女同志在冲突中就能很好扮演协调,保护孩子的角色; 印象中我小时如果邻居的大孩子欺负我,我母亲知道后,第一反应就是带我到邻居家找对方家长评理,而父亲总是躲在家里,不敢出头,为什么呢?因为父亲没练过武术,虽然可以挑个一百斤什么的,无奈那时能挑两百斤的太多,评理的结果通常能引起邻里的武术比赛,而如何只是女性出面,只要把住火候,有些女性固有的情商,通常最多也就是辩论比赛,通常对方两百斤的马保国也基本不会出现。因此基本每次到对付家庭论理,母亲总能得胜而归,从此后这些孩子见到我都能与我和平共处,好在我经过两次后对这种霸凌孩子基本都能自己面对,打不过就只能敬而远之。

那时的母亲在我眼里就是天,在学校碰到问题就找她,家里碰到问题要在社会上找关系也是母亲出面,父亲虽然是一个国企技术小干部,工程师,但农村出身的他笨嘴笨舌,胆子也太小,如果不是机遇,母亲都有可能是读高工的素质。以至于后来我读觉得,家庭里孩子则么可以只跟父亲的姓呢?明明母亲是天嘛。

读大学工作后碰到大事基本跟母亲商量,有时也问问父亲的意见,都基本上问父亲,他基本无回音,好不容易说点意见也是基本无道理可远,因为他多年的习惯的只注重工作,不看报纸,除了技术书籍也不看其他书籍,不喜与他人交流,那能有什么好的建议?

我的母亲既理性又感性,在大陆老一代女性中却拥有难得的女性体贴,善解人意的性格,家庭中做决定的素质,遇到问题不慌,少年时是我的偶像,母亲节里希望她快乐,健康。

也祝中国的母亲母亲节快乐。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zaocha20022022-05-08 10:39:50
写得情感真切
nearby2022-05-08 11:12:32
为你的妈妈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