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green2019-08-10 09:11:30

4. 优秀的大书桌

平日里读书不用功,但只要不惹事,成绩中游,便老师不理,父母不训,日子倒也好过。只是一到家长会就变得窝囊了。

同桌的敏成绩好,她母亲来参加家长会,那个神气,压得我一向好强的母亲抬不起头,晚上的一顿训斥自是少不了。我很期待父亲能来参加,因为父亲来过一次,眼睛却一直盯着窗外,多半在琢磨他的工作。晚上回家难得没挨训。我一高兴昏了头,说爸开家长会时只瞅着窗外了,结果挨训的变成了父亲,当然我也没能好过。教训惨痛,“谨言慎行”开始慢慢的植入我的意识里。

母亲的训斥里,自然少不了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玲便是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她的优秀从她的三道杠就可以看出来。可在我们眼里有个金发碧眼的外婆,从小说着英文,弹着钢琴,拉着小提琴,住在校内最大的公寓里的玲是个特殊的存在。我们瞧不起这个,鄙视那个,却从不把玲作为讨伐的对象。因为我们默认她是超越不了的。而在大人们眼里,她是绝对优秀的代名词。但玲并不掩饰她对这种优秀的厌烦。她也会抱怨一遍又一遍的练字,没完没了的拉琴,永远做不完的竞赛题,只是她从没停止或放弃。而我因为一个鸡蛋总也画不好便放弃了画画,因为一首曲子老也弹不好就停止了练琴,结果什么都没能坚持下来。直到长大后,我才明白这也许才是她与我们不同的根本原因。

不懂就问--应该是很理直气壮的说辞,可于我却很难实施。很多时候我担心会被人嘲笑,那么简单的问题还要问,很是羡慕玲问的问题都那么高深。记得小时候我是问过问题的,可知识分子的父母讲解后,我还一头雾水的不明白,“怎么这都不懂!”父母的责备与一脸的嫌弃渐渐的浇灭了我的为什么。不懂装懂开始很别扭的在我心里扎根。

玲家的房间好多好大。记忆里最清晰的便是进门左手边第一间书房,四张大书桌拼在一起放在房间中央。玲说她父母亲工作时,她和姐姐也一起写作业。回家后我注意到哥一人一间房,一张大床,一张大书桌,哥哥也学习好。而我跟父母挤一间屋,睡单人弹簧床,用靠窗的一张放了只有周末才能看的电视和许多书籍杂志的拥挤书桌;晶家三姐妹,也没见着有张像样的书桌,作业也都将就着在厅里的方形餐桌上完成。于是没能拥有一张完全属于自己的大书桌便成了我学不好的借口。至于含家里是有大书桌的,还摆着颇为雅致的花草和建筑书籍,不过多半含把时间花在跟她姑斗气上了,大书桌没派上用场。

我们就这样理所当然的在中游里混着。我们是否努力过?晶总说她如果少看两集电视剧考前十不成问题,可她也总在为能多看一会儿电视与姐姐们呕气;而含是每日宣讲热播电视剧剧情的主导者,晶羡慕她能每集必看,含会神气的说,家里没人敢管她;而我很乖的遵守着母亲制定的家规,只是坐在桌边的我多半心思在云游天外。

其实对哥的大书桌我羡慕,但没想拥有。母亲陪着哥一页页读书,一题题解惑,都是在那张大书桌上完成的。为了学习,哥爱画的画停了;为了考重点中学,哥不情愿的离开原校,由母亲起早贪黑的骑着她那辆嫩绿小自行车驮着哥去外校上下学…… 坐在大书桌旁的代价似乎都是巨大的,令人望而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