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明的核心区位于由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共同组成的中华大平原。中华大平原面积达五十万平方公里,气候温暖,土壤肥沃,非常适合人类生存,为方圆五千里之内最大的温带平原,比东亚其他所有的温带平原面积加起来还大得多。
四川盆地中的成都平原为第二大温带平原。高山阻隔,天府之国具有了一定的封闭性。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形成了“天下大乱蜀先乱,天下大治蜀后治”的现象。但是,成都平原面积只有两万多平方公里,与中华大平原相比要小很多,不足以对中华大平原构成真正的挑战。实际上,四川盆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是中华文明在西南的基石。
第三大温带平原为珠江三角洲,面积比成都平原还小,只有一万平方公里,与中华大平原类似,也是冲击平原。并且与中华大平原一样,在航海时代,容易受到来自海上的攻击。珠江三角洲是中华文明在南天的柱石。
图:东亚地势
既然中华大平原为方圆五千里之内最大的温带平原,那么,在方圆五千里之内,有没有对中华大平原构成威胁的地方呢?答案是,有。在亚欧大陆的腹地,是亚欧大草原。亚欧大草原为地球上最大的草原,从中国东北、横跨中亚、一直绵延到欧洲。这块绵延万里的草原,既是亚欧大陆腹地的大动脉,也是游牧民族的天堂。
作为大动脉,发源于东亚的丝绸,通过由亚欧大草原组成的丝绸之路,一步一步到达了欧洲。发源于印度的佛教,通过亚欧大草原,一步一步传到了中国。
而作为游牧民族的天堂,亚欧大草原给周围的文明造成了持久的压力,其东端是与中华大平原一山之隔的东北平原。东北平原位于中华大平原的北方,横跨温带与寒带,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是唯一有实力挑战中华大平原的地区。
东北平原山川秀美,土地肥沃,几乎与中华大平原连成一片。只是,延伸到海边的一线山脉,把两块平原分割开来。东北平原虽然很大,但因为气候寒冷,尤其是北部,冬天漫长,在没有暖气的古代,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去那儿定居。因此,虽然同样是平原,人口密度要比中华大平原低很多。这也是虽然东北平原很早就进入了中国版图,但经常弄丢了的原因。这块平原对于没有暖气的农耕民族来说,真是鸡肋。但是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就成了天堂。
游牧民族生活方式为逐草而居,寒冷的冬天并不可怕,大不了换个暖和点的地方。他们像大雁一样,骑着马,可以随时迁移到温暖的地方过冬。这块平原是如此之大,足以为其上存在的任何文明提供强力的支持。也就不难理解,东北三省的省会全都位于东北平原之上。
实际上,长期以来,这块土地作为中华文明的一支,就一直在顽强地挑战着中原的主体地位。每当汉人将这块土地统一后,一开始都是野心勃勃的开发,但是慢慢的这块土地就没人来了,回内地的多,闯关东的少。最后,只有被流放的犯人才会来到这里。人越来越少,大片肥沃的土地就被撂荒,成了草原。东北平原周围高地上生活的游牧民族,迎着茫茫的风沙,逐草而居。这块荒无人烟的草原,就成了他们的天堂。他们像饥饿的孩子,尽情地吸吮着母亲的乳汁而茁壮地成长。要不了多少年,他们就成了健壮的小伙儿,这块土地也就成了他们的地盘。
三国时,曹操的北击乌桓,就指的是这片土地上的一个部落。发源于这块土地上的还有东胡、鲜卑、契丹、蒙古等一个个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部落。发源于这块土地上的朝代有辽朝、金朝、清朝。包括元朝,也是在吞并了这块土地后才接着向四周扩张的。 中国历史上强大的朝代,如汉唐,都是在统一这片土地后而变得真正强大的。中国历史上较弱的朝代,如宋明,都是在与这片土地的内耗中磨没了精力。东北平原与中原是如此近,近得只隔一条窄窄的山脉。又是如此远,这条山脉像一堵密不透风的墙,有效地把两大平原隔了开来。实际上,在这条山脉上还人为地又加了一堵墙,这就是长城。穿过这条窄窄的山脉,到墙的另一边去享受温暖的阳光,就成了东北平原上人们的心愿。尤其在遇到特别寒冷的冬天,游牧民族被凛冽的北风吹到这堵墙下而瑟瑟发抖时,翻过这堵窄窄的墙去就成了一种生存的方式和民族的尊严。抵御侵略,保家卫国也成了墙另一边人的生活方式。于是,关于这堵墙的故事,就成了几千年来中华历史的主轴。而生活在中华大平原上的人们,也意识到了墙外对手的强大和这堵墙的重要性。墙边的一块地方,就成了中国的首都北京。
在中华文明缺乏外部竞争的情况下,东北平原当仁不让成为了中原的陪练。这个陪练的作用,拿人来做比较的话,就好比惠子与庄子的关系。
庄子说话,语带机锋,常常拿惠子开涮。
如,庄子和惠子过河,看见河里有鱼在游泳,
庄子说:“你看,鱼儿游得真快乐”。
惠子反驳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儿游得快乐不快乐。”。
庄子于是得意洋洋地对惠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懂得鱼儿游得很快乐?”
在庄子的一个个故事中,惠子就好似一个冥顽不化的笨蛋,经常被庄子拿来作为讽刺的对象。在惠子死了以后,庄子却悲痛欲绝,说“惠子死了,再没人有那个水平与我对话了”。只有庄子才明白,之所以自己能常常说出语带机锋的话,是因为有惠子这个高水平的陪练。
东北平原虽然总体实力不能与中原抗衡,又离中原近,难以保持长久独立。但是,在适当时机下,东北平原多次发挥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
东北平原这个陪练当得很称职,甚至还多次入主中原。当这两大平原联手时,东亚大陆上,就再也没有能抗衡中华文明的力量了,盛世也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几大盛世,汉初盛世、开元盛世、永乐盛世和康雍乾盛世,莫不是在两大平原的统一下实现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把两大平原分隔开的那堵墙终于变薄,甚至消失了。两大平原真正的连为了一体。现在,作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将一起面对来自外部的挑战。
航海时代的来临,中华文明遇到了历史上不曾有过的来自域外的压力。这种压力,终将转化为中华文明向前发展的动力。
在平原周围的丘陵、山地,虽然也有人居住,但人口不如平原密集。并且随着山势的增高,人口密度也降得更多。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人口就变得越发稀少了。
因此,在中华大平原周围五千里之内,不存在能保持长久独立,并支撑庞大的人口而足以挑战中华文明的地区。在中华大平原的周围,地势由近及远,依次升高,形成众星拱月之状,为中华大平原提供了有效的缓冲区,这也进一步确定了中华大平原在东亚的中心地位。几千年来,在1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近一半左右的人都生活在5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平原上。在此平原上的文明,因此也对周围其他文明形成了绝对优势。这一优势是如此显著,以至于历经腥风血雨而5000年来一脉相承。这种优势由此确立中国文化的同心圆结构。这种同心圆结构,既提供了外围与其他文明交流的机会,又保证了内核的相对稳定。外围与内核的相互影响又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变化。外围对内核的影响有“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内核对外围的影响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这种独特的同心圆结构,有效地保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巍然不倒。在周边各族对圆心虎视眈眈的时候,这个同心圆结构,像一层层盔甲,在一次又一次残酷的战争中,都使中华民族重新站了起来。不像印度,在雅利安人入侵后,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古代印度文明的土著竟沦为了贱民。也不像希腊,核心地位被罗马取代,居于小岛,而在欧洲沦为三流国家。也不像罗马,被日耳曼人赶到了一隅,而在欧洲沦为跟班。也不像埃及人,丧失了自己的文明,看不懂古代的文字,也不懂古代的技术。以至于,有人甚至都怀疑埃及人建不了金字塔,说什么是外星人建的。西亚巴比伦文明的主体民族苏美尔人就更不必说了,都不知到哪里去了。
中华文明的同心圆结构,发源于东亚独特的地理环境,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又进一步反映在中国的政治组织、家庭结构、甚至思维方式上。中国人的一家一户都是个同心圆,家这个同心圆又是国这个同心圆的一部分。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对长辈的尊敬,对祖先的崇拜,都与这个同心圆有关系。对中国人来说,对一个外人最高的认可就是看作一家人。判断是不是一家人,就成了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只要是一家人,就一切都好说。“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啊,三教原来是一家呀。在一家这个最高准则下,儒释道三教在中国和睦相处,互相之间的差异也被淡化了。中国人对家的感情是如此强烈,即使天主教到了中国,也开了例外,允许祭祀家里的祖先。
反观其他文明,从来就没有这种家的观念。所以即使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真的发源于一家,合称亚伯拉罕诸教,但互相之间也不认同,认为只有自己信的才是独一真神。几千年来,互相之间为了谁是真正的独一而斗得你死我活,完全不顾互相之间的共性。亚伯拉罕诸教之间的斗争,也就成了西方历史几千年来的主轴。这些斗争包括基督教与穆斯林的斗争、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斗争、犹太教与穆斯林的斗争、新教与天主教的斗争,以及基督教与摩门教的斗争等等不同教派之间的斗争。
这种根植到每一个中国人骨髓里的同心圆结构,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在不同历史时期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尤其是在各种危急关头,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