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利2020-02-13 11:27:56

 

/格利

台北市立美术馆展品之丰富,种类和内容之多出乎我的想像。

我对美术欣赏一窍不通,只能走马观花,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简介如下。

台北美术馆外观设计十分现代,馆外广场和道旁有不少表现不同主题的现代铁艺和石雕。

当你缓步步入美术馆大厅,只见一个巨大的空间展现在眼前,让人眼前一亮。

我们造访的时候正好有一个艺术展。

大厅正面是接待台,购了一张门票就可以进入馆内参观了,门票十分便宜亲民,才三十台币,相当于人民币六元左右,出乎我的预料。

购票的同时你可以拿到一本厚厚的展品手册《未来系谱双年展新语——2016台北年展》和一些其它参展资讯。

参展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岛内外艺术家济济一堂,可惜我一个也不认识。但可从这些名家的简介上知悉他们的作品是属于什么流派或有什么艺术特点。

比如说庞克运动,前卫音乐作曲,闻所未闻的达达主义,左翼女性主义,美国实验舞蹈和极简主义作品等等。

这个双年展涉及面较广,艺术领域横跨展览,行为表演,影片放映,论坛,朗读会,系列讲座以及台湾不同文化教育机构合作推出的各类工作坊,都在席间交相辉映。

其间最引我注目的是一个叫王信的摄影展。王信,一个女摄影师,从她黑白照相开始的摄影生涯作品一直到现代数码技术的作品,几百幅照片占好几个展厅同时展出。

摄影照片可以从艺术的角度来表现美,诠释这个世界,也可以从新闻的角度入手关注社会,纪录生活。


不管是黑白照片时代,还是数码技术的当今,都一样是摄影家们一展身手的美好时代。

从王信的作品我更多的是从新闻角度看到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人们从她的摄影作品中一窥台湾过去几十年历史生活的再现。从这一点来说,艺术家的作品就是永恒。

从王信作品的展示中我还了解到台湾先民的过去和现在:“大陆先民移住台湾始于八、九百年前的北宋末叶到南宋初期,当年他们只在澎湖落脚,不敢去台湾本岛,因为台湾原住民不让外来的人踏进一步,当时狩猎族很凶悍,碰了汉人就砍头,在没有政府的军事力量作后盾下,想移居台湾是不可能的。一直到明朝末期,荷兰人把原住民制服之后,先民才敢大胆地登陆台湾。”

王信的摄影作品主要专攻新闻报道,一切有价值的新闻题材均在其报道范围内。

她在摄影作品简介中说到:“我一向不愿把摄影只当做个人表现的东西,对我而言,摄影的功用和价值是在它的记录和报道性,它是不是个人的艺术并不重要。”

所以在王信的摄影生涯中就有了一系列的新闻报道作品,这次展览一共展出了她的14个主题,学生时代(1970-1972)开始拍摄的作品有《自悼》,《访雾社》,《我的故乡台中》,《埔里点滴》,《逃亡者之眼》,1974年从日本留学归台后陆续拍摄的作品有《兰屿,再见》,《肖像论》,《雾台、好茶、三地门、大社》,《澎湖风土记》,《印度、尼泊尔、喀什米尔》,《景与物》,《另一种存在》,以上作品都是用传统相机拍摄的。

女摄影家王信(1941-)给我最大的印象还是来自她对原住民的关怀与纪录,她在山区教过书,与山区原住民朝夕相处,因为身临其境,所以她对原住民的苦痛有一种切肤之感,她的作品传达了不同文化差异都应予以尊重的观点。传统的黑白影像则给人以历史、怀旧和真实的感觉,不同于现今大都经过PS的彩色数码作品,有一种“美”得失真的错觉。

反映历史,传达真相,黑白照片有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她的作品获得人们尊重的其中一个原因,我想。

艺术作品的创意十足,这是我参观台北美术馆的又一感受。二楼一展厅一排装上色彩浓淡深浅不一液体的可乐瓶,恐怕有一百几十个,作品取名为《光影》。

透过一个又一个光线不一的可乐瓶,你看到的另一面是稍有不同的世界。你也可以理解为色彩斑斓的世界。

《光影》在作者的作品简介上虽然有另外一种解释,但最初给我的感觉就是透过不同深浅的光线看到不同的世界。

在一般人的眼里看来,艺术家们个个都是搞怪能手,甚至是疯子。但艺术除了追求美,它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创新和想像。我们都知道一句广告词,“世界如果缺了想像,就什么------”。想像力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实在是太重要了,而艺术和艺术家的工作就充当这一重要的功能,这也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们为什么要尊重艺术和艺术家的原因和理由。

但要做到上面所说的这一点,社会恐怕需要有更多更大的包容和理解。

台北艺术展内容的丰富超乎想像,但它给予我的除了赞叹,更多的是思考。
————
谢谢关注,续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