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的日子2020-03-04 07:00:38

什么是孤独?孤独这个词在汉语字典里的解释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但我觉得这个解释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很多时候一个人在社会中,在团体里感到孤独,并不是因为自身主观的想脱离人群,也不是自己愿意被大多数人分离,而是因为个体与团体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正所谓是志不同,道不合。当一个人的行为和理想不被他所处的社会或者团体认可时,他必定是孤独的。

 

    美学大家吴冠中是孤独的,他的孤独在于他终其一生探寻美学的新可能,他追求的是打破固有观念的束缚,让心灵自由。他说:“艺术家不应该被圈养,艺术应该放肆。”正是为了追求这种放肆,他下决心要做一个“中西合璧”式的艺术家。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吴冠中毕生对美学理论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把艺术的标准认定为“我心”,不论东西,也无关古今。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超前的,哲学层面也非常高的美学理论,高到与同时代的传统美学大家们拉开了距离。正是这样的距离,让他发出了:“你走得越远,(和别人)相隔就越远”的无奈感叹。

 

    五十年代的新中国,国人还意识不到形式美和构成美的重要性,当时的“社会主义写实热潮”让一些所谓的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这样的观念主导了美学评判标准。但每个人的审美都不一样,有的人就喜欢纯正西方油画,有的人就喜欢传统山水,有的人就喜欢当代艺术,为什么要强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艺术从来就不是浅显而外在的,真正的艺术家要突破外在寻求内在,要以“我”为主导,要从心出发。所以吴冠中融汇中西,融汇古今,抛弃了看起来好像不一样的外在,进而追求“美”的共通性。他认为只要是美的事物不分中西都能感染人心,把他们融合在一起更是一种自然的表现。

 

    吴冠中是我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同时也是国际上的知名画家。他先后学艺于国立杭州艺专和法国高等美术学院,回国后曾任教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艺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吴冠中之所以获得盛名享誉世界艺坛,不仅是由于他曾经为中国的艺术教育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和贡献,也不仅是由于他长期在逆境中始终坚持艺术耕耘七十余年,更是由于他在中西方艺术结合中做出了独创性的杰出成就。吴冠中兼于中西两方深厚的学习,从而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和见识,这是他融和中西艺术的基础,也为他提出“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吴冠中发现西方绘画看重视觉形象,而视觉的美感是画面主体。他重视西方的构图、形体的拓展与紧缩、色彩的呼应和相互渗透。同时他也了解中国绘画偏重情意,画面着力于意境的经营。他使西方现代绘画与东方审美相互吸取、融和,继承并发展,突破且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也是为当时美学界所不接纳的画风。他是自由的,他也是孤独的。孤独于他而言,并不是自我放逐,而是比别人早动身了一步。但是这世界离不开这些勇敢的孤独者,因为他们才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如扑火的萤,乘风的浪,

    一头扎进美学怀抱的吴冠中,

    沉醉不知归路。

 

    我最喜欢的吴冠中的代表作之一是巨幅油画作品《周庄》。这幅油画于2016年4月4日晚在保利香港2016年春拍“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专场上,经过激烈竞逐,最终以2.36亿港元高价成交,不仅创造吴冠中本人作品的拍卖纪录,同时也刷新中国现当代油画世界拍卖纪录。此作画于1997年,尺寸为148x297cm,画面以黑、白、灰三种颜色为主,在点、线、面的形式元素组成中,不仅看得到江南的小家碧玉,更看得到江南人的大气,是艺术市场上所见最大尺幅的吴冠中佳构。

 

吴冠中《周庄》

 

吴冠中《双燕》

 

吴冠中《鲁迅故乡》

 

吴冠中《狮子林》

 

吴冠中《网师园》

 

吴冠中《1974·长江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