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儿快去洗澡啦,要不然爸爸会在你前面睡掉的哦,那么我们咩儿今晚可就没有睡前故事了哦”妈妈笑着对正在乱涂乱画的咩儿说到,顺带递给了爸爸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神情有些疲惫的爸爸赶紧机灵地从沙发里爬了起来,揉了揉有些惺忪的眼睛。
咩儿爸爸知道又是到了该准备睡前故事的时候了,想起以前给咩儿讲故事的情景,爸爸不经笑意盎。
从一岁就开始给咩儿讲故事,现在五岁的咩儿已经养成了岁前听故事的习惯,不听故事估计是不肯罢休了。
但同时咩儿也逐渐开始问东问西和反驳人了,这意味着咩儿开始形成自己的思维和人格了。
一直以来都是读别人写的故事,似乎传输的也是单一的思想观念。
每次去书店给咩儿买故事书时,书架上最醒目的几个大字总是“获得XXX大奖”,就和成人书架充斥着成功学、为人学一样,充满了骚动与焦虑。
如果能告诉一个人怎么成功、怎么做人,也许这个世界会简单很多,反过来看一个被成功和被做人的人,那么还是他自己么。
而且所谓获奖的或者畅销的儿童读物几乎都是西方人的思想,那么日积月累之下,很难让小孩的脑海里还对传统文化保留一定的空间。
咩儿爸爸的成长经历告诉他,一旦孩子涉入社会的大染缸,就会开始分辨善恶美德,但也不可避免的会沾上各种不良的习惯和偏执。
孩子的这一经历是无法直接省去的,而且只有这样的经历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完善的人格,也只有在孩童思维初期形成的时候,建立起顽固的思想预留地,才能够在面对荒诞的世界时,不会选择动摇与屈服。
怎样才能让咩儿构建出更加稳固的世界观,同时还能保留文化的多样性呢?
咩儿爸爸打算从今天起,来自己写故事,将童话、成语、哲理和诗歌串在故事里,慢慢地重复诉说,就像细心呵护的麦田一样,不求每一颗种子都茁壮成长,但秋天来了,总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