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阿紫2020-05-03 07:59:37

幕一、小受益出生

1010年5月30日,赵祯出生了,当等他睁开眼睛的时候,他感觉到面前庄重而美艳的女子似乎心思很是缠绕,有着巨大的欣喜也有着莫名的愁绪。

他想要抱抱,却被递到了另一个美丽女子的怀抱,他很是疑惑,他明明感觉到了那一丝母与子的牵扯,而他不知道的是,眼前两位漂亮的女人都不是他的亲生母亲,他更不知道的是他前面的五个哥哥都已夭折,而他注定要拾起那份无论他是否承受得了的沉重。

就这样他被大娘娘刘修仪交给了小娘娘杨婕妤抚养,为了掩人耳目,真宗在三月前就向朝臣宣布了刘娥怀孕的事情。这种欲盖弥彰的做法,反而给人们留下了遐想,以至于明朝小说家们给编了一出狸猫换太子的戏码,成就了后世包拯不畏皇权的形象。

暮二、刘娥的思绪

刘娥的心绪久久没有平复下来,她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心绪起伏了。

她想起了自己的过往,满满都是心酸的滋味,从小父亲就死于战场,一直寄养于外祖父家,她一直默默地想着要逃脱那种寄人于篱下的感觉,而成家之后又不得不为生活而到处奔波。

辗转来到汴梁,起初的惊奇和欣喜早于消失于生活的沉重中,来到最繁华的都市她依然一无所有,每天还要去酒馆表演拨浪鼓和强装万种风情。

在回家路过的桥上,她呆呆地盯着潺潺河水里的蓝天,她很想大吼一声“去你妈的上天”然后随风而落,但她做不到,她知道无论多么艰难她也不会选择去死。

她不知道的是她的一举一动早已落入了别人的眼球,作为襄王府里的人,张旻(又译张耆)一直记得王爷赵恒酒后的戏言“蜀妇人多才惠,吾欲求之”,而眼前的妇人似乎有那么点意思。

她更不知道的是她的丈夫迫于生活的压力打算将她改嫁,当她回到家里听说可以进入襄王府时,她似乎没有感到什么意外也没有什么表情,很多事情不用明说,早已有了很多征兆。

但是这看起来是件不错的事情,同时她也知道这可能是她为数不多的机会了,既然不用选择那就一定要好好地利用起来。

没有花轿,也没有什么仪式,就悄悄地被带进了王府。

赵恒很喜欢她,但她已经过了喜欢的季节,还是直接生活吧。

在这里她将要面对很多人刁难,她知道仅凭出身就要得罪很多人,但她不知道的是身为女人就要得罪很多位高权重的人,何况是聪慧的女人。

她没料到第一个出来看她不顺眼的不是王爷的女人们,而是王爷非常敬重的乳母秦国夫人,秦国夫人不仅把此事告诉了太宗而且还要求赵恒把她逐出王府。

赵恒旋即把锅甩给了带她进王府的张旻,张旻只好找了个安静又离王府近的宅子把她安置起来。

这一去就是漫长的十多年,她怎么也没想到要这么久,但好歹她知道了秦国夫人在赵恒心里的地位,这段怨只能自己消化了。

这期间赵恒的首任嫡妻潘氏离世而又娶了继任郭氏,她告诫自己不要急,一定要耐得住,但好像除了等也就只能等着了,好在赵恒还会不时来看她,给她一颗定心丸。

同样在这期间,赵恒的二哥暴毙而赵恒被立为了太子,似乎事情的变化难于预料啊,但也有了些精彩。

直到听说太宗箭伤复发,她觉得或许自己的转变就要来临了,故而让赵恒回去要好好地求求秦国夫人,秦国夫人考虑到赵恒入主皇宫后,总不能让他的女人流落外面吧,随即答应了下来。

就这样终于走出了这个小小的鸟笼,但同时又将走进了那个最大的笼子,在这里面活下去至少是要学会察言观色的,刚好她遇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人,也就是她的好姐妹杨氏。

杨氏通敏有智思却偏偏认定了刘娥,甘当刘娥的小妹且事事以她为首。她也从杨氏那里学到了很多,知道如何结交人,如何树立威信,如何构建小团体,如何的置身事外。

在35岁的时候她被封为了美人,因受真宗的宠爱,她也时时跟着学习处理政事,熟读史书。

一年后郭皇后的孩子夭折,再两年,33岁的郭皇后跟随真宗出巡回来染病而亡。

真宗欲立刘美人为后,参知政事赵安仁第一个出来反对,并举荐进宫不久的沈才人(沈伦的孙女)为后。

刘美人也知道自己的情况,出身卑微,曾经嫁过人,无子嗣而又无法再生育,势必要遭到很多人的反对,知不可为便不要为,她便退而请辞。

真宗可不管这么多,打算当着群臣的面下诏书,但宰相王旦突然以病为由而告退,刘娥知道事不可为,便继续推辞。

此后,中书门下却请真宗早日确立后位,被甩了脸的真宗也就一直拖而不决。真宗转而晋封了40岁的刘美人为修仪。

次年,刘娥抱着刚出生的赵受益心思起伏,这一路走来很不容易,但又似乎没有那么艰难,只是要学会消化隐忍等待的情绪。而从现在开始,她精心而顺手布下的局才出现真正的转机,她的路还可以继续前行。

她找到赵受益生母的家人并给他们封了官,也就断了以后母子相认的妄想,尽管她的孩子将来可能会恨她,但培养这个孩子成为明君已经是她的责任了。

她便和姐妹杨婕妤一起来养育她们自己的孩子,杨婕妤的性情适合当慈母,那么我刘娥就来扮严父吧。

暮三、赐名祯,寓意祥

小受益躺在小娘娘舒服的怀抱里想着,大娘娘又去帮爹处理公务去了吧,大娘娘穿着朴素,有时候还以为是哪个宫女站在一旁看着我,什么话也不说,又好像有很多话说。

2岁的小受益在等着大娘娘回来,因为他想给封为德妃的大娘娘道声喜。

紧接着知枢密院事王钦若告诉真宗,赵安仁之所以举荐沈才人是因为当初沈伦对赵安仁有恩,参知政事赵安仁便被贬为了兵部尚书,而王钦若以知枢密院事加同平章事,担任了枢密院使,成为了儒官领枢密院并兼有相权的第一人,随后真宗顺势册立刘德妃为皇后。

信奉道教和佛教的真宗开始让皇后更多地参与到政务中来,朝臣担忧皇后权威益重而催促早立太子,真宗便开始玩起了缓兵之计。

先是4岁的小受益被封为庆国公。

5岁时小受益被封寿春郡王并有了一个叫怀玉的伴读,小受益便要开始去姿善堂读书,大娘娘告诫小受益要尊师守礼,不要和伴读游戏戏耍,坐的端端正正听讲的小受益不知道,将来一起想干一番大事的范仲淹刚中了进士。

7岁的小受益被封为了升王,真宗带他去拜见了一位老人-宰相王旦,王旦感激小受益的盛德并给他推荐了十几名日后可重用的贤臣,这些人日后都进入了两府共事。而后王旦病危,真宗亲手为其和药煮粥并赏赐白银五千两,王旦退回了银钱,真宗不许,当赏赐再次被送进王旦府门时,王旦已逝世,生前王旦交代了两件事,一是希望皇帝能够更加勤勉地处理政务,多任用贤臣,少些焦虑,二是遗憾一生未向官家谏言其过失,死后应该削发批缁。真宗闻言忽然大哭起来,废朝三日,谥文正。而后王钦若接替了平章事成为了宰相。由于连年旱灾和蝗灾,同年全国开始闹饥荒。

8岁时,真宗渐有疾痛,皇后日渐威严,突然从西京到全国闹起了帽妖(后人有作飞碟解),传言“有物如帽盖,夜飞入人家,亦变大狼状,专喜食人肝”,以致家家户户闭门锁院,私造兵刃。知应天府王曾命令夜间大开城门,誓以妖魔决高下。随后钦天监上报灾星(彗星)频现,朝野哗然,世人认为这是上天的示警,而太子未立实为过失之一。真宗深以为然,群臣连表三次以立太子,知梧州陈执中上奏《演要》三篇以劝官家早定国本。真宗赐小受益名祯,寓意祥,册立为皇太子,告太庙,大赦天下,以参知政事李迪为太子宾客。

从此小受益改名为赵祯,作为皇太子每月有零花钱两千贯,赵祯以师之礼待李迪,宫中有侍者名张迪,赵祯为张迪改名为克一,真宗和皇后大喜,群臣盛赞。从此赵祯开始了太子生涯,除了去姿善堂读书外还要旁听朝臣参决事宜。

幕四、小太子的危机

王钦若一向报喜不报忧,擅于放冷箭中伤意见不合之人,尽管真宗渐渐感到不快,还是让王钦若当了赵祯的老师,王钦若开始告诉太子国都南迁的各种好处。

开始有人弹劾王钦若收受贿赂,王钦若不承认请求由御史台来核实,真宗甩了他一句“御史台是给你一个人服务的么”,王钦若自感不妙,请求外放,真宗犹豫不决。

又有人上奏抓到了一个经常偷偷摸摸出入王钦若府邸的道士,那道士说是去教王相通鬼神的法术的,并有王钦若的书信为证,真宗召来王钦若询问,王钦若一口咬定没有这回事,真宗甚是恼火,罢去了王钦若的宰相之位并贬去了杭州,寇准便又被起复为相。

一日,大伙在一起看戏,按顺序太子之位在宰相之上,小大人赵祯请求将宰相的座位排到自己的前面,宰相寇准感激涕淋,连称储君之重不可违背礼制,赵祯坚持再三请让,寇准不得不应允。

参知政事李迪赞道“太子一举一动都有礼可循,不轻率发言,就连看戏的时候也不轻易发笑”,真宗答到“在内廷也是一样,从不乱说话”,寇准立马送上马屁“太子天赋仁德,严己宽人,实乃国家之幸啊”,从此寇准一伙对太子是推崇备至。

赵祯10岁时,真宗开始生病了,一天好一天坏的,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一连认命了三个枢密使,搞得百官不知所措,皇后日渐揽得政权。

寇准行事雷厉风行,说话刻毒毫不留情,将丁谓和曹利用得罪的干干净净,同时也开始向皇后发难,弹劾皇后族人在当地胡作非为,遗祸百姓。

巧合的是,一心攀附权贵的钱惟演打算将自己的妹妹改嫁给丁谓,而他的妹妹好巧不巧的正是皇后前夫的妻子。

这事让真宗很是尴尬,怎么处置都不好,同时也让真宗疑心大发,说皇后纵容亲族吧,她却连自己前夫的女人也保不住,说没有这回事吧,可寇准的为人也不屑胡乱栽赃,碍于自己和皇后颜面也就不了了之了。

皇后曾见识过帽妖案的威力,知道自己面对势力的强大,而寇准刚好将丁谓一伙送到了自己一边,真是瞌睡就有人送枕头啊。

真宗有时候病重就会跟身边的人讨论后事,透露出让太子监国的想法,内侍周怀政和寇准比较亲密,便将此事告诉了寇准,寇准低估了重病时真宗的糊涂和疑心,觉得时机已到,便向真宗进言“太子众望所归,望官家以社稷为重,传位于太子以保大宋万世之基,丁谓这些奸佞小人不可辅佐少主,请为太子另选辅佐之才”,然真宗就这样答应了。

寇准立马让杨亿秘密的草拟圣旨,并承诺让他取代丁谓。皇宫大内是秘密最多的地方,同时也是最守不住秘密的地方,皇后和丁谓等知道此事后,都惊惧不已,立马向真宗进言“寇准这是大逆不道,至官家于何地啊”,然后健忘的真宗说“我不记得有此事啊”,随后就将寇准罢为了太子太傅。

随着丁谓一伙势力日渐巩固,真宗打算让李迪来担任宰相,看的明白的李迪一再推辞,然后10岁的赵祯就出来说到“官家用我的宾客担任宰相,我谢谢爹了”,真宗对李迪说道“你还能推辞么”,就这样李迪被推上了宰相的位置。

李迪也反感皇后干政,加上真宗对寇准还是非常的信任,皇后和丁谓一伙开始谋划如何分掉李迪的相权并将寇准送出京都。

又一次的好巧不巧,自寇准事败后,周怀政便失去了真宗的信任,还要受到丁谓一伙的打压,整天提心掉胆,怕到极处便起胆,打算阴谋除去丁谓一伙,废掉皇后,护太子上位,尊真宗为太上皇,起复寇准为宰相。

可惜有几个胆小的,事到临头倒打一耙,全都入投罗网。寇准和太子被卷入了风波,寇准被贬去了雷州,而太子也遭遇了危机,直到李迪劝谏“官家就这么一个儿子,您真要如此么”,真宗才释然,但李迪也难辞其咎,自请外放,而丁谓一伙势大根深,难于动摇,从此天才丁谓坐上了宰相之位。

远在河南府的王钦若可谓是看了好一场狗咬狗的大戏,看到朝中丁谓一党势大,自己一直和丁谓的交情还不错,太子年幼,皇后缺乏助力,而自己曾对皇后也有恩,便自以为东山再起的机会来了。

便趁机上表自己生病了需要到京都就医。丁谓看到奏表后就阴了他一下,未将奏表上奏,并让人给王钦若回到“官家时常提到你,甚是想念呢,你直接来吧,官家不会责怪你的”。

王钦若信以为真,急急忙忙地跑到京都,立马被浇了个透心凉,被弹劾擅离职守,没有一点人臣的样子,就这样又被灰溜溜地扫出了京都。

赵祯经历过这一系列事后,愈发沉稳,知道大限将至的真宗将他招到跟前,想听他读一读《春秋》,年幼的赵祯不知是否理解这其中的深意。

其后,真宗逝世,留下遗诏“皇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淑妃杨氏为皇太妃”。

自此,小太子成为了小官家,将要和大娘娘一起相依为命啦。

Ps:《清平乐》剧情发展的背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