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夫2020-05-10 05:10:51

笔者读过不少的来自中文和英文网站的网文,从其大致的可以归类的内容、笔调语气和点击数以及回帖比例看,基本上可以看出各类网站读者的阅读倾向或阅读兴趣之所在,由此也可以粗略地推断出不同人群的大致的平均文化水准和思维结构来。

平均而言,我的感觉是英文的网文基本上是围绕着叙事或社会评论的理性讨论或观点概述;中文网的人气则大多较集中于探究新奇小道、窥视内部故事和情感抒发的散文帖子(至于个别的可以不客气地贬为无病呻吟的或直接了当说成是情绪泛滥的也无不妥)作一些表象的判断或无甚意义、不切实际的争辩,而若要将它们归类于富于批评精神的、富有哲理讨论的就比较勉强了,因为其中论证说理的成分尚属欠缺、理据也是不充分甚至是贫乏的,而观点则常是流于偏颇的。所以说那些含有不满情绪的主要是属于攻击(谩骂)性质的强词夺理甚至是胡搅蛮缠-----当然发泄的快感可能是会有的,而与说理论述基本上是无关了。

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勾勒推断出一个大致的轮廓来:华人圈网民的思考特征是略为感性的,洋人社会则是理性特征比较明显些?声色犬马的易劳顿于途,长袖善舞的则常乘风轻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和幸福是不同的-----不是一回事,快乐至多只是幸福的一部分,只是随着某种活动而或然产生的感觉,而幸福则是由于人向着人之所以为人的目标、完全充分并且常态自然地使用着自己的“功能”所伴随而来的必然状态。所以这就让人们可以看到激发两者的动机、演绎的过程甚至它们各自的归属都是不尽相同的,当然,有的追求者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我们不难从日常的社会实践中得知,一个人的思想见识与其行为能力是成正比的,而且大体上是等量的。这也意味着其所能发挥的个人社会影响力也是受其个人的认知能力所规囿的,而对于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而言,影响力又是何其地重要,它可以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我们的社会层次进而可以焕然社会面貌以一新,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这样的规囿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的。如果这个观点成立的话,读者是不是会感到有一种招感力在催促着我们在思想的灵性上去为自己、为社会做点什么?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