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波2020-10-12 17:30:03

孤独是一种人生境界,是喧闹过后的归静。孤独并不等同于寂寞,也不是常说的孤单。形只影单产生的孤,让人感到的是无聊,是不安,甚至是恐惧。此种心态有种急切归群找人为伴的心理驱动,只要找到伙伴就会摆脱这种孤。而孤独是发自心灵上的离群,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孤单,拍遍栏杆无处问,面对亲朋无话说,这样的感觉才可称为孤独。

孤独不是想追求就可追求到的,而是思想境界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孤独是一条只上无下的绝路,不攀登,毋宁死,绝没有退回常人心态的可能。

孤独是一种人生参悟,是痛定思定后的圆融。没有追求的人只能感到孤单,不会有去人千里的孤独。思考、审视、实践,再思考、再审视、再实践,如此往复,直到气馁或心有所获。两种结果中,不管哪种都会让人心生孤独。

孤独只属于能够独立思考的人。思而有知,行而有识,在思与行的过程中人会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在纷杂烦扰的现实中保持清醒。孤独的人多淡然看待外物,不为世事所累,有如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孤独是人生由必然到自由的一种升华。古时只有王者称孤,是人生境界至高的俯瞰。“独”即是除我无二的精炼,真正的孤独者难有崇拜者,内心自有一种“冷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的自赏。

孤独者会以自己的视角审视一切,自我就是一个世界,与外部的大千世界对等并存。佛家的出世,俗家的勘破,与独行者的孤独异曲同工。但佛家出世仍受制于佛祖佛经、戒律千条,俗家的勘破终归心怀愤愤,自觉生不逢时。唯有孤独者才是真正的解脱与自由,入世如逛市,出世似回家,不以己重,不言他轻,无我无他,阴阳无界,百年一大梦,所历皆黄粱。

孤独者之所以孤,只在于难觅知己。世人常说的“知己难遇”主要指两个“难”:一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志同道合的知己,一个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情感上的知己。若是两难相合找到同一个知己自然是最好,但一难尚且难觅,两难在一起岂不更是凤毛麟角?

从古至今,孤而不孤者,文人中似只有李清照与赵明诚,曹雪芹与脂砚斋,同道共谋,情投意合,留下千古文章,万世清词。

成大事者必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似是当下十分励志的一句话,但一个耐得住与经得起,如此一说已经远离了孤独者的心境。

寂寞与诱惑在真正的孤独者眼里轻若无物。所谓寂寞,在于孤独者正是静处思索的绝佳时刻,诱惑之所以诱惑必要先有欲求,欲满之后的感觉是一无所有。孤独者之所以会孤,就在于未求先知其果,想求则求,想止则止,一切皆在自己的想与不想,被诱惑者是让自己的欲望牵着走,孤独者是将此等诱惑看作平日的常物,只取所需,不受其累。

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是当下最最时髦的流行语,众多量级的人物以此显摆自己的博学与境界。王国维的原话如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的三重境界,是指成大事者必经的三段心境: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目标,但是茫然无路身感孤独;

“为伊消得人憔悴”,奋斗过程费尽艰辛,屡挫屡起,扪心自问无怨无悔,世间只有努力不够的人,没有做不成的事,有志者事竟成;

“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正在几经拼搏,身心疲惫,气馁放弃之时,功夫不负苦心人,心中所求已在身后,仅是蓦然回首的一见,心中喜悦自不用说。

孤独仅是登楼望天涯的第一境界。若仅止步于此,自感已穷尽真理,有了傲视他人的资本,实则只是参透了人生一角,徒增了更多困惑,离驾驭人生,享受人生,在自由天地里挥洒差得很远。

孤独只要勤思索多看书善总结,是人人可得的一个境界。蓦然回首所见之人也只是登顶之后的一快,顿悟人生的飞跃,是熬过第二层境界之后的必然所得;人生挫败多是在第二层里得不到真悟,缺少执着,崩溃于自己的心衰。

孤独的人都是难能在世俗中找到欢快、有着自己目标的人。走上孤独的人是没有退路可寻的,观花赏月的轻吟、唯我独醒的自怜,只是一时的自嘲。既然已是孤独,前有险,后无路,与其连滚带爬跌下山崖,不如继续前行,继续攀登,让孤独者的心光在登顶的一瞬骤然发亮,为后来的独行者照路,为己心的自由辉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