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一个失败的英雄在四面楚歌中悲壮地唱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个成功的流氓在衣锦还乡时得意地高歌:“大风起兮云飞场,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垓下歌》和《大风歌》两首雄伟悲壮的诗拉开了秦以后诗歌舞台大幕,这两首诗更接近于《楚辞》风格,气势磅礴,扣人心弦,是不可多得的好诗。
掌管音乐的官方机构,在先秦时就有了。以“乐府”为这种机构的名称约始于秦代,一九七七年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编钟上就铸有“乐府”二字。汉承秦制,也设有专门的乐府机构,汉惠帝时,有“乐府令”的官。到了汉武帝时,乐府机构的规模和职能都被大大扩大了,其具体任务包括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民歌及制作歌辞等。两汉后来的一些皇帝也非常重视此项工作,以图借此教化人民,文人也模仿乐府诗曲调进行创作口语诗,因此,汉代乐府诗成了诗歌的主调。汉代乐府诗从其内容来看, 大约可以分为三类。(1)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楚歌),有为祀天地、太庙、明堂、社稷所用的郊庙歌辞和为朝廷宴飨所用的燕射歌辞和舞曲歌辞(雅舞用于郊庙和燕飨,杂舞用于宴会)。(2)军乐,有二种,一是在北狄音乐的基础上融合了先秦振旅凯乐而形成的,用短箫铙鼓的鼓吹曲辞;二是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带回来,经过李延年改编的,用鼓角在马上吹奏的横吹曲辞。(3)三种民间歌辞,一是汉代的流行歌曲相和歌辞(相和曲),其演唱形式比较简单,仅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二是清商曲辞,其乐曲是有伴奏的乐器多达七八种的相和三调(平调、清调、瑟调);三是混用上述两种乐曲的杂曲歌辞:写心志、抒情思、叙宴游、发怨愤、说战争、言行役, 或缘于佛老, 或出于夷虏,兼收并载, 故称杂曲,是汉代乐府歌诗传世最多的作品。
《上邪》是一首感情非常炽热的爱情诗,从其完全口语的杂言形式可判定是西汉时的作品,全文如下:“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一口气罗列了五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最后五句用入声韵更显急迫,真是山盟海誓。无独有偶,千年之后,唐代敦煌曲子词中有一首无名氏的《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更是罗列了六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异曲同工,真乃千古爱情诗的绝唱。汉乐府中篇幅最长的是两首五言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篇幅各种文本略有出入,通常认为长达357句,一千七百八十五字,这在古典诗歌中是罕见的,被誉为“长诗之圣”。《孔雀东南飞》写的是一个婚姻悲剧,结构完整、紧凑、细密,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运用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陌上桑》一名《艳歌罗敷行》,以浪漫性的对罗敷美丽的描写开始,一心以为艳遇之将至的使君不仅受到罗敷“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的严词拒绝,而且还听到罗敷夫婿在财产、地位、容貌、风度等各方面都胜过自己的讽刺,在使君非常狼狈的诙谐性喜剧中结束。
汉乐府从在杂言逐渐过渡到五言形式。安帝以后,东汉走向衰落,到了桓灵时代,宦官外戚争权夺利,根本顾不上“乐府”活动,汉乐府基本终结,代之的是文人的创作。后来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以《古诗十九首》为题,收入“文选”的是其代表作。关于《古诗十九首》创作年代,历来有“两汉说”和“东汉说”之争,二十世纪的研究越来越认可“东汉说”。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为中下层文人,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实际生活的深切感受,艺术构思深入浅出,比喻手法富于想象,描写时情景相衬,语言上如话家常,融合成一种直抒感兴、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没有用任何典故,而其本身却成为后来使人经常引述的典故。《古诗十九首》以“游子之歌”、“思妇之词”为题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汉末中下层文人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抒发了他们离别相思的感伤、人生苦短的惆怅,知音难遇的悲哀和对世态炎凉的愤慨等世俗情怀,成为中国诗歌的普遍和典型主题。《古诗十九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是汉代诗歌由民间文学过渡到文人创作出并现繁荣局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将五言抒情古诗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并为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诗开始逐渐与音乐相分离。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各种诗歌体裁的孕育发展阶段,曹操(155—220)以其帝王之尊,“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开创了魏晋文学“彬彬之盛”的先河,在曹氏父子周围出现了以“建安七子”为中心的邺下文人集团,一时间诗境拓展,风骨凛然。曹操的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其辞“慷慨悲凉”,他的四言诗《观沧海》、《龟虽寿》等篇是四言诗中最后出现却又是最好的作品,被称之为“压卷之作”。曹丕(187—226)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开山之作,他的两首《燕歌行》是灵活自由的七言诗,为后来的七言律诗开了一个头。曹植(192—232)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论诗的专著《诗品》中,钟嵘称其为“建安之杰”,说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曹氏父子之后南朝的文人诗渐次有陶渊明(365—427)的田园诗,谢灵运的山水诗,鲍照的边塞诗和齐永明年间沈约(441—513)、谢朓(464—499)等人开创的新体诗(又称“永明体”),从此华丽婉媚的宫体诗齐梁以降风靡一时。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至今人们犹能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谢灵运(385—433)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他做永嘉太守以后写的,诗里描绘了永嘉、会稽等地的自然景色,这种自然美给人以清新开朗的感觉,远胜当时流行的崇尚玄学清谈内容空洞的玄言诗。鲍照(约414—466)是南朝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反映了中下层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对门阀制度表现了不满与反抗。其诗的风格,俊逸豪爽、华丽雄壮,所以杜甫称之为“俊逸鲍参军” 。他在学习乐府的过程中发展了七言诗的形式,不仅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这种形式,而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并可自由换韵,为七言诗开拓了道路。新体诗是我国诗歌从比较自由的汉魏古体诗走向严格讲究声律和对偶的近体诗的重要过渡阶段。南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在皇子竟陵王萧子良组织下,一批对声律研究有素的文士周颐、沈约等人辨析四声,集体创造了永明声律学,为诗歌走向格律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后来到了隋代陆法言根据当时八个最著名语言学专家意见和自己多年研究,审定了《切韵》,完成了汉语的中古音韵系统。即使元代出现中原音韵,诗韵和词韵还是使用切韵系统。北朝的文人诗坛,一直比较荒凉。庾信(513—581)由南入北,才给北朝诗坛带来了转机。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又说:“清新庾开府”,是说庾信到北朝以后,生活和思想发生了变化,诗风也为之一新。庾信后期诗歌的主要内容,便是表现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身仕异朝的苦闷和怀念故国的感情。
南北朝时期,新声杂曲大量产生。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南朝乐府歌辞大部分收在“清商曲辞”一类中,被称为“胡吹旧曲”(或叫“北歌”)的北朝乐府歌辞数量比南朝的少,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一类中。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乐府诗集》是产生在《诗经》、《楚辞》、《文选》、《文苑英华》之后的一部按音乐品种来划分类属的重要的文学总集,全书一百卷,收宋以前乐府诗共5290首。其中有作者的作品3793首,作者576人,无名氏作品1497首。
郭茂倩将南朝民歌分为“吴声歌” (流传在江南一带的歌谣)、“神弦曲”(江南一带民间祭神用的歌曲)、“西曲歌” (江汉流域一带的民歌,又名“荆楚西声” )三部分,共400余首,以写男女恋情的内容为多。吴歌一首《华山畿》就包含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据《古今乐录》记载:“南朝宋少帝时(423),南徐(今镇江)一个书生,经过华山(今宝华山)旁边到云阳(今丹阳)去。在旅店遇到一位十八九岁少女,一见钟情却无法交往。回家得了相思病,母亲追问原因,书生告诉母亲缘由。母亲为儿子到华山寻访少女,说明儿子的病因,少女脱下蔽膝(一种丝织很薄的服饰,比围裙窄而长,可遮住膝盖)让母亲回家秘密放在儿子睡觉的席子下面,病就会好。母亲回家照此办理,没几天病情果然好转。有一天书生偶然翻开席子看见蔽膝,抱着左看右看,竟然吞食而死。快断气时对母亲说:‘用牛车载棺材,把我葬在华山。’母亲依照他的遗愿,到了少女的家门口,牛不动,任凭如何打拍就是不肯往前。少女出来说:‘且待片刻。’少女回家沐浴盛装打扮出来,唱起歌来:‘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盖应声而开,女跳入棺中就又合上,两家人想尽办法,始终打不开,最后只好合葬,乡亲们称这个墓为神女冢。”这就是梁祝故事的最早版本。
南朝民歌句式上以五言、四句的短章为主。这种情味隽永,形式整齐的五言、四句体的小诗,是南朝乐府的主要形式,它对于“绝句”的兴起,是很有影响的。前人所谓绝句是取律诗之半的说法并不正确,绝句有古绝和律绝之分,古绝源出于此,律绝是取律诗之半勉强成立。如:
《吴声歌•子夜》 :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婉伸郎臃上,何处不可怜?
《神弦曲•采莲童》 :泛舟采菱叶,过摘芙蓉花。扣缉命童侣,齐声朱莲歌。
《西曲•三洲歌》 :送欢板桥湾,相持三山头。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
南朝乐府民歌中的爱情诗,有相当一部分采用了男女对唱,相互赠答的写作形式。如《西曲•那呵滩》:(女子唱)“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愿得篙槽折,交郎到头还!” (男子答)“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各自是官人,那得到头还!”南朝乐府民歌歌辞中广泛运用双关隐语,即用同音而不同义的字,把所要表达的意思掩盖起来,使诗的思想感情委婉含蓄。比较常见的有,用“丝” 、“莲” 、“藕” 、“碑”等,来代替“思” 。“怜” 、“偶” 、“悲”等。
北朝乐府民间歌辞,一部分原是少数民族语言的作品,后被译为汉文的;另一部分是北人用汉语创作的。北朝乐府民间歌辞也以五言四句的形式为多见,更有南方乐府民歌中所没有的四言四句的作品和七言四句的作品,而北朝乐府民间歌辞不用双关隐语的写法。在题材上,北歌比南歌要广阔一些,它除了歌咏男女爱情的篇章以外,还有一些反映民间疾苦、战乱苦难、边塞风光和歌颂英雄人物的诗篇,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辞》就是北朝乐府的代表作品。在语言风格上,也表现得颇为豪爽粗犷,而与南方的歌辞多缠绵悱恻之音不同。典型的是《勅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古朴自然、不事雕琢、浑然天成,而又大气雄浑、粗犷劲健,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留下来的最古老的诗篇。史载为北齐神武帝高欢唱这首歌的正是手下敕勒族(今维吾尔族先民)将领斛律金,所以这应该是一首译为汉文的少数民族语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