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三大韵文诗、词、曲,前面说过诗、词一开始都来自民间,而且和音乐密切相关,曲更是如此。实际上不少曲牌和曲词就是民间小调,就像近代也有许多著名的民间小调,如《孟姜女》 、《茉莉花》等一样,只不过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朝代的代表性文学形式,叫它为元曲。国人了解或熟知诗、词的人相当多,比较而言对曲的知识知道的就少了。一般人讲的曲通常仅限于元代的北曲,甚至只是北曲中的散曲,实际上曲的范围要广的多,从地域来分有“北曲”和“南曲” ,按形式而言有“散曲”和“剧曲” 。
现在,一般都把在元灭金那一年(公元1234年)作为元曲诞生的年份,在元和南宋对峙的45年,是散曲的发展成熟时期,元曲在这段时间之所以兴起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第一,由于格律(风雅)派的倡导,自北宋末的周邦彦开始,词越来越雅,越来越长,吴文英(梦窗)的《莺啼序》长达240字,梦窗词雅到使人费解,无论演员或听众都觉得不知所云,因而感到厌倦,于是通俗易懂的元曲借助于清新活泼的民间小调(包括胡乐)就大行其道;其次,元朝直到仁宗延佑二年(1315)才恢复科举制度,此后到元亡,中间还因为丞相伯颜专权时怕汉人通过科举当官曾经废止过,五十年间只举行过九次进士考试,共录取1200余人,只占这段时间文职官员的4%,文人进身官员的道路被堵塞,只能把他们的才华用于制曲,嘲风弄月,于是元曲就成为一朝之盛;第三,社会主流风气使之盛行,蒙古人入主中原,带来了朴直粗豪的作风,加上北方自古性情豪爽,故北曲“本色”之风就广为流传。
散曲只有曲子,没有宾白(对话和旁白)没有科介(动作)不用到舞台上表演故事,只用来清唱,所以又称为清曲。散曲依体栽分为小令和散套(又称为套数)两种。散曲是一种可以配乐演唱的歌曲。元散曲的歌唱形式多种,有表演唱、舞蹈伴唱、乐器伴唱等。根据《青楼集》的记载,表演唱如演员解语花“左手持荷花,右手举杯,歌骤雨打新荷曲” ;舞蹈伴唱如演员连枝秀“有招饮者,酒酣则自起舞,唱《青天歌》,女童亦舞而和之,真仙音也”。
小令还可分为寻常小令、重头、带过曲、集曲四种。寻常小令就是通常的小令,是指单支的曲子,大都一韵到底。它是小令中最简单的形式,其体制相当于诗的一首,词的一阕。 如马致远的《越调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重头就是把一个曲调,重复填写,没有限定几首,长达上百首也可以。唐代曲子的“联章体”与散曲的“重头小令”有着历史的亲缘关系,重头的用韵可每首都不同,题目也可不同,如关汉卿的《双调 大德歌》有春:“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夏:“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秋:“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冬:“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四首。把两三支同一宫调音律和谐可以相接的小令串在一起,就称为带过曲,也是小令的一种,“带过”一体在敦煌曲中已有成熟的范例。我们举个例来看;乔吉的《双调 雁儿落带过得胜令》:“殷勤红叶诗,冷淡黄花市,清江天水笺,白雁云烟字。(以上为《雁儿落》)游子去何之,无处寄新词。酒醒灯昏夜,窗寒梦觉时。寻思,谈笑十年事;嗟咨,风流两鬓丝。(以上《得胜令》)。”集曲就是将几支甚至几十支不同的曲调,在每一个曲调中截取一句或数句,组成一支新的曲调,新曲调名一般就是在原来曲调名中各取一个字或二个字所组合成的,或重新取名。如集曲《梁州新郎》的曲调名就是在构成它的两个曲调《梁州序》和《贺新郎》中各取两个字组成的。
曲中的套曲又称为套数,也可以叫做大令,分为散套(散曲中的套曲)和剧套(戏曲中的套曲),是由同一宫调内两支以上的不同的曲子相联结,好像一整套似的组合曲。唐大曲的结构则可能向后来的“套数”提供了启发。组成散套必须遵守四个原则;(一)没有科、白,只提供清唱,(二)全套一韵到底不得换韵,(三)曲牌相同的曲子可以连用,(四)每套必有带“煞”字的尾声,表示全套的乐曲结束了。如马致远的《双调 夜行船》套曲“秋思”是由属于同一宫调(双调)《夜行船》、《庆宣和》、《落梅风》、《风入松》、《拨不断》、《乔木查》六支曲子相联在一起,末尾加上同一宫调的《离亭宴带歇指煞》,便组成一套北曲散套。《双调 夜行船》“百岁光阴如梦碟,重回首往事堪嗟,昨日春来,今朝花谢,急罚盏夜筵灯灭。”《庆宣和》“投至狐踪兴兔穴,多少豪杰,鼎足三分半腰折,魏耶晋耶。《落梅风》“天教富,不待奢。 无多时好天良夜。 看钱奴硬将心似铁,空辜负锦堂风月。”《风入松》“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晓来清镜添白雪,上床和鞋履相别,莫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就装呆。”《拨不断》“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边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乔木查》“秦宫汉阙,做衰草牛羊野,不恁渔樵无话说,纵荒坟横断碑,不辨龙蛇。”《离亭宴带歇指煞》“蛩吟一觉才宁贴,鸡鸣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度登高节,嘱咐俺顽童者,便北海探吾来,这东篱醉了也。”
在一个套曲中重复使用的曲牌北曲称作“么篇”或“么”(么篇开头处,曲谱上叫换头,可和原曲略有不同),南曲明确称作“前腔”。不是任意几个曲调都可以组成带过曲、集曲或套曲。首先组成的曲调必须是同一宫调,因为先秦上古音乐的旋宫转调法久已失传,三分损益法不能得到准确的半音音程差的律位,无法在表演中间变调,这个问题直到明代万历年间出现十二平均律才得以解决。其次,就是同一宫调的曲调,它们的搭配和前后顺序也是固定的,不能随意使用,这大概和曲谱之间和谐衔接有关,比如以上举例的《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就是《雁儿落》在前,《得胜令》在后的固定搭配,现今元曲格律谱一般都记载有搭配关系。第三,曲牌中有小令、散套(散曲套曲)、剧套(剧曲套曲)都可用的,只有用于套曲的,小令专用的,散套专用的,剧套专用的五类。比如《正宫 叨叨令》小令、散套、剧套都可用,《正宫 端正好》只能用于套曲,《正宫 鹦鹉曲》小令专用,《正宫 菩萨蛮》散套专用,《正宫 穷河西》剧套专用。还有少数小令、散套都可用和小令、剧套都可用的曲牌。
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剧,和宋杂剧不同,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整个剧本一般分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多幕话剧的一幕),偶尔有五折,“折”在剧本既是音乐的单元,也是剧情的大段落,这种分折结构符合于戏剧情节发展的起、承、转、合的一般规律,外加楔子(序幕或过场);角色分工更为详细,一本戏只有主要角色独唱,正末唱为末本,正旦唱为旦本。除正旦正末(男女主角)外,还有副末、贴旦、净、孤、卜儿、孛老、细酸、儿等等许多配角;所唱北曲必用套数,叫做剧套或剧曲;剧本的结尾一般有两句或四句对子,叫“题目正名” ,用来概括全剧的内容,最后一句常用作剧本名称。比如《窦娥冤》,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元杂剧这些都是与宋杂剧不同,显然比宋杂剧丰富和成熟。剧曲也必须遵守套曲除第一条原则外的其余三个原则,它用于舞台表演,一定有科、白。实际上,散曲和剧曲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前者是诗歌的一种,后者属于戏剧。
为加深对剧套印象以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为例,这是一个旦本,只有莺莺(旦)唱,没有张生(末)唱,介绍如下:
[夫人长老上云] 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 、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 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 [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厣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揾泪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见夫人科][夫人云] 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 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长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 长吁气 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 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夫人云] 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旦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 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 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夫人云] 起车辆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下][末辞长老科] [ 长老云]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下][旦唱]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旦云] 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末云] 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旦云] 君行别无所谓,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 怜取眼前人。”[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旦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末云] 有甚言语嘱咐小生咱?[旦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末云] 再谁似小姐?小生又生此念?[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 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旦唱]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旦、红下][末云] 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
这一折宫调是正宫,以《端正好》起头,有煞有尾;韵是中原音韵第四部齐微韵,一韵到底;出场人物有莺莺(旦)、张生(末)、红娘、夫人和长老;只有正旦唱,是一折旦本;有动作(科)、说话(云)。这是元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套剧曲,已呈文采派的端倪,文辞之美,刻画之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传说王实甫写完这一折,精力耗尽,就倒地去世了,《西厢记》是他人续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