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fz94652022-04-08 15:15:33

当代的灵魂之问

 

人们都非常熟悉柏拉图的灵魂之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但是没有人能有终极答案。原因是:这个问题属于“为学日增”的范畴;或者属于西方哲学三先贤说的“知识论”的范畴。它被局限于语言二元对立的边界;思维逻辑无法穿越“生”的来方,与“死”的去处。这样,个体生命就无法与【存在整体】建立某种联系;它使得生命本身拥有无穷困惑。而几千年以来,人类从来没有在此前进一步;更没有给人带来任何启示性的智慧。这样的现实似乎隐喻着,能否有更好的观察视角?千年前,老子说“为学日增”外,还有“为道日损”。那么在精神体验上,是否有更好角度来表达这灵魂之问呢?

精神从来不是任何主义的意识形态,或者伦理的价值理念。精神建立“为道日损”的基础上;即,为【悟道】而削弱自身分别心的持久修行基础上。简单地说,精神是一种深邃博大的直觉内在。而【精神】这两个字仅仅是指向这【直觉内在】的标签。 精神的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康熙皇帝的“正大光明”。一些人也许认为“正大光明”是政治伦理理念,它要求士大夫不要在背后搞阴谋诡计。作者认为这种解释不是康熙的本意;因为那样的政治理念是不配挂在乾清宫上的。康熙皇帝以“仁”著称;他的“正大光明”实际上是指一种感觉的特性。“正”是指感觉深邃而不偏不倚,使得道理得到圆融;而不单单以“公理”,或者“婆理”为本。“大”是指感觉的博大而产生包容宽容的心态。 “光明”是指觉知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与空灵性使得智慧涌现。这种感觉才是任何伦理的基础。脱离此感觉来讲价值讲主义,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然“正大光明”是指向人的感觉;作者不经意地想到它具有了艺术品的特征;也许在人类艺术的宝库中有作品已经表达了相同的境界和意向。于是在近两年里,作者在人类的绘画,音乐,书法,舞蹈,… 等等作品中寻找具有如此意境艺术范例。功夫不负有心人,最近终于在古典音乐中找到了一个自己认为能比较恰当表达“正大光明”的境界;那就是俄罗斯音乐家拉赫的作品 - 帕格尼尼狂想曲的主旋律。

      ♥ Rachmaninoff's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 YouTube

有了“正大光明”的逻辑标签,以及拉赫音乐的感觉内涵作为参考坐标;那么我们也许可以将灵魂之问以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即:“什么是自己的直觉内在”?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yfz94652022-04-08 15:26:10
但愿:拉赫的这段音乐不要被西方制裁。
一灯可除千年暗2022-04-08 15:54:34
是不是正大光明就是直觉内在
yfz94652022-04-08 15:59:01
你的解释也对。
一灯可除千年暗2022-04-08 16:09:03
为道日损是不是通往直觉内在的道路?
yfz94652022-04-08 16:18:25
“损”是为了定,但任何努力都是有住。这里有个公案。
一灯可除千年暗2022-04-08 18:08:03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yfz94652022-04-08 18:14:45
我感觉:“无住”必须来自顿悟。似乎与“有住”有关,但不是直接联系。
一灯可除千年暗2022-04-08 18:23:01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达到无住是需要顿悟,不是通过一个渐渐的过程
中间小谢2022-04-08 18:24:46
不喜歡西方音樂,古典、流行都格格不入,但有例外:
yfz94652022-04-08 18:45:36
仁兄所言正是。没有长期的渐修,是不可能有顿悟契机的。口头禅无意义。
yfz94652022-04-08 18:53:32
我是这么理解的。
中间小谢2022-04-08 19:22:53
由心而發的作品還是需要尋找依附的物质形式的:一首曲子、一幅畫、一首詩、一座雕塑。。
yfz94652022-04-08 19:42:22
这就是“术”与“道”的关系了。
玄野2022-04-08 19:45:13
当今的西方文明更偏逻辑实证,而灵性直觉处于边缘地带。时下西方的制裁似乎有些离谱了,但杀鸡儆猴的味道十足。
yfz94652022-04-08 19:49:50
问好仁兄。逻辑实证也是文明的一部,互相学习才能取长补短。
FarewellDonkey182022-04-08 20:46:39
传统哲学有两大主题:本体论和认识论。本体论已被瓦解(因哲学不接触物质而不胜任)。认识论目前还有价值和活跃空间。。。
yfz94652022-04-08 20:54:10
问好仁兄。
stonebench2022-04-08 23:19:16
把本体与认识分开本身就是西方思辨哲学的角度。而Y兄论述并非西方角度。西方哲学今天依然自大,但它能动的脑筋已经差不多动完了